皮肤萎缩是指由于营养缺乏造成的表皮、真皮或者皮下组织一种或几种组织减少、变薄或功能障碍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因皮肤萎缩发生的部位不同而异。皮肤萎缩包括病理现象和生理现象,造成皮肤萎缩的因素很多,萎缩发生的速度与程度也各不相同,一些疾病或外伤会导致皮肤的病理性萎缩,一些药物会导致皮肤的生理性萎缩,与不同病因造成的营养障碍有关。
包括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先天性痣样萎缩、泛发性弥漫性萎缩。
包括老年性萎缩、压迫性萎缩、职业性萎缩,饥饿、消瘦导致的萎缩等。
包括进行性慢性萎缩性皮炎、弥漫性萎缩性皮炎、萎缩性肢端皮炎、皮肤异色症等。
皮肤萎缩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不同类型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异质性。总的来说,所有的皮肤萎缩皆系不同原因所造成的营养障碍所致,但对于各种皮肤萎缩的病因还应作具体的分析,对于先天性萎缩和神经性萎缩等原因还有待阐明。
如衰老和营养不良,可导致皮肤出现发育障碍,出现皮肤萎缩。
如长期压迫、牵引、外伤等可导致皮肤萎缩。
如放射线损伤等,皮肤长期遭受到放射线的照射,引起皮肤炎症,造成皮肤萎缩。
某些疾病如盘状红斑狼疮、结核或肿瘤也可导致出现皮肤萎缩。另外,内分泌因素、慢性感染、先天性异常等也可出现皮肤萎缩。
某些药物也可引起皮肤萎缩的发烧,如糖皮质激素。
老年人常见的皮肤萎缩属于生理性,好发于面部、躯干、四肢,而病理性皮肤萎缩比较少见。
老年人:生理性的衰老可导致皮肤萎缩。
孕妇:妊娠腹部增大,可出现妊娠纹。
长期卧床且营养不良者:由于皮肤受压且营养不良导致皮肤发育不良,易出现皮肤萎缩。
患有某些先天性疾病者:如先天性皮肤发育不全,泛发性弥漫萎缩等可出现皮肤萎缩。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接触刺激性化学物质工作人员:如从事核物理相关人员、冶铁工人等。
其他:患有盘状红斑狼疮等皮肤病患者或长期应该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也易出现皮肤萎缩。
皮肤萎缩包括表皮萎缩、真皮萎缩、皮下组织萎缩以及其他类型的萎缩。此病的大多数类型起病隐匿缓慢,老年人皮肤萎缩常见,病理性皮肤萎缩少见。
皮肤变薄、变小、变硬、干燥,表面平滑,发生褶皱而有光泽。
萎缩的皮肤可伴发色素脱失,呈珍珠白色,或色素沉着,呈褐色、黑红色等,亦可伴有轻度脱屑或角化,毛细血管扩张,局部毛发稀而细。
萎缩皮肤还可以伴有一系列功能障碍,如由于汗腺分泌障碍而使皮肤干燥易受伤,由于温度调节障碍而使皮损部畏寒等,皮肤的吸收分泌功能也可有障碍,皮肤敏感性改变。
年龄因素导致的生理性皮肤萎缩,常可伴发色素沉着,出现老年斑。
皮肤萎缩后屏障功能降低,局部抵抗力降低,易出现皮肤感染。
皮肤萎缩主要以皮肤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对于影响美观甚至身体健康的患者,应该及时就诊,进行相应的治疗。
除年龄因素导致的生理性皮肤萎缩外,若发现皮肤变薄、干燥、表面纹理消失、失去弹性,可及时就医。
患者考虑去皮肤性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发现皮肤萎缩症状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变薄、光亮、表面纹理消失、失去弹性等)
是否有服用或外用什么药物?
是否受过皮肤外伤?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可数十倍放大皮肤,观察皮肤表面,准确判断皮肤萎缩的程度。
可以比较清楚地观察皮肤表皮层、真皮层及皮下组织的厚度,有助于医生诊断、治疗。
可以明确诊断,寻找引起皮肤萎缩的病因。
可以明确是否有细胞弹性萎缩、皮肤衰老。
医生通过视诊,观察患者的皮肤的光泽度、皮肤表面血管等,可明确皮肤萎缩的程度。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皮肤,可判断皮肤萎缩的情况。
抽血检查有无免疫疾病引起的皮肤萎缩,可寻找引起皮肤萎缩的病因。
视诊、触诊可见皮肤变薄、光亮,表面纹理消失、失去弹性,弹性检查、皮肤镜检查显示皮肤萎缩、衰老。
表皮细胞层数减少变薄而导致,如老年人表皮细薄多皱纹,可以推动,表皮下血管可推动,表皮下血管易见到,但皮纹仍保持原状。因疾病或外伤发生的萎缩如盘状红斑狼疮,表面光滑、无皮纹。
乳头层或网状层结缔组织减少而导致,皮肤可出现凹陷,但表面外观正常,皮纹存在。
当表皮、真皮均萎缩时,表皮菲薄透明,可见其下之血管,皮纹完全消失,皮肤易推动。
下组织萎缩者则皮肤萎缩,如脂肪营养不良,真皮和皮下组织均萎缩者,如类脂质渐进性坏死。松弛型萎缩的皮肤因失去弹性纤维而呈疤样或气球状隆起,指压即凹陷如袋。
由于皮肤萎缩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比较困难,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最好能够进行病因治疗。若是衰老导致的生理性皮肤萎缩,无需治疗。对于病理性皮肤萎缩或者明显影响美观、需要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以及手术方法进行改善。
若为药物引发的萎缩,停用可疑的药物即可。
若为其他疾病导致的皮肤萎缩,积极治疗原发病即可,如盘状红斑狼疮。
局部可外用。
有延缓衰老的作用,萎缩性皮肤病患者可服用。
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的治疗。
外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皮质激素所致的皮肤萎缩。
代表药物有维A酸乳膏,但是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可改善皮肤炎症,适用于合并光敏感的皮肤萎缩患者。
该类药物可减少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适用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
原发病稳定的严重畸形导致的皮肤萎缩,可选用矫形手术进行改善。
根据引起皮肤萎缩的原发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
可改善皮肤本身状态,促使皮肤增生,适用于因衰老导致的皮肤萎缩。
该治疗方法的目的是补充皮肤的成分,可选择尿酸或自体脂肪填充的等方式来处理。
皮肤萎缩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缓皮肤萎缩的速度,维持正常的皮肤屏障功能。
皮肤萎缩目前不能治愈。
皮肤萎缩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没有其他严重疾病或并发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皮肤萎缩的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营养丰富均衡,宜食用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低糖类食物,不宜进食油腻、辛辣饮食。
应增加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摄入,注意饮食中的平衡,可多进食牛奶、鸡蛋、瘦肉、鱼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
多进食清淡、易消化、高纤维素的食物,促进肠道蠕动,避免便秘导致毒素在体内蓄积。
戒烟限酒,避免油腻、辛辣饮食。
对于皮肤萎缩进行有效护理,可以延缓皮肤萎缩进程,维持皮肤的屏障保护功能,提高美观程度。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使用。
做好皮肤护理,可以适当使用护肤霜、保湿剂。
适当按摩皮肤,出门注意防晒,避免熬夜,加强运动。
对于年龄因素导致的皮肤萎缩,一般无有效预防方法,也无需治疗。而对于由于药物或者疾病导致的皮肤萎缩,主要是停用相关药物,治疗原发疾病,可有效防治皮肤萎缩。
若由疾病引起的皮肤萎缩,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缓解病情,改善皮肤。
避免熬夜,适当运动,保持乐观心态。
出门注意防晒,避免紫外线的照射,对阳光敏感者尤应注意。
在治疗用药上应避免使用青霉胺、普鲁卡因酰胺或者激素类药膏等。
经常按摩皮肤,改善血运循环,延缓皮肤萎缩,适当用护肤霜或维生素E霜,对皮肤代谢改善有一定益处。
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搭配合理,多摄入蔬菜和水果,多饮水。
女性怀孕期间注意控制体重,应检查在腹部涂抹保湿霜,防止皮肤萎缩。
接触放射线照射、化学刺激照射的特殊工作人员,应注意自身的防护,工作时佩戴防护手套和防护用具,避免照射,引起皮肤损伤。
4953点赞
赵辨,徐文严.中国临床皮肤学[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2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