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眼症是常见病,是由于各种因素使眶内容物增加,导致眼球被眼内容物顶压而向前突出引起,正常成年人的眼球突出度为12~14mm,平均为13mm,如超过14mm则定义为眼球突出。突眼症最常见的致病原因一般为高度近视、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眶内肿瘤及颅内疾病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单眼或眼球突出,还可能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斜视、复视等表现,治疗不及时可产生视力下降等危害。突眼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为病因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眼球突出度>14mm,眼球最高点高于眉弓最高点,上睑饱满,不伴有上睑凹陷。
眼球突出度≤14mm,眼球最高点不高于眉弓最高点,上睑凹陷。
球突出度>14mm,眼球最高点高于眉弓最高点,伴有上睑凹陷。
是由眶内组织炎症或海绵窦感染引起,如眶蜂窝组织炎、眶骨膜炎、眼球筋膜炎、炎性假瘤、痛性眼肌麻痹、海绵窦血栓等;常伴有眼前部炎症表现和眼球运动障碍。
主要由眶内原发或继发肿瘤引起,眼科B型超声波、CT、核磁共振检查显示眶内占位病变。
主要由头面部外伤致眶骨骨折、眶内出血所致。有眼前段瘀血、眼球运动障碍等;X线、CT检查为临床提供证据。
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诊断不困难。甲状腺功能亢进者,血清T3、T4升高,TSH数值多不稳定,甲状腺相关抗体异常。
由眼眶内静脉曲张所致。低头、摒气、颈向旁扭转或压迫颈静脉可出现突眼,直立或仰卧时突眼消失。搏动性突眼由于颈内动脉破裂与海绵窦相通所致。骤然发病,眼球突出随脉搏而搏动,眼部听诊可闻搏动性杂音;持续压迫眼球或同侧颈总动脉时,眼球突出度减少或消失;眼睑及球结膜淤血、水肿;视网膜静脉怒张、视盘充血、水肿、视力减退。
突眼症的主要病因包括炎症、肿瘤、血管病变、内分泌系统疾病、外伤等因素,其中与甲状腺相关的突眼,是引起成人单眼和双眼球突出的最常见原因,好发人群为甲亢患者,无明显诱发因素。
如急性眶蜂窝织炎、全眼球炎、眶骨膜炎、化脓性眼球筋膜炎、海绵窦血栓、炎性假瘤、梅毒、结核等。
恶性肿瘤继发眼突高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鼻咽癌为多见,良性肿瘤以囊肿为多见,特别是单眼突与耳鼻咽喉疾病有密切关系,其中鼻腔肿瘤继发眼突者为癌肿直接侵犯眼眶内侧壁所致,上颌窦病变继发眼突者以上颌窦癌居多,上颌窦癌可引起上颌窦壁广泛破坏囊肿可引起骨质变薄特别是顶前壁和后内壁故患者出现面部隆起和眼突,筛窦囊肿引起的眼突,在眼眶内毗部可能触到隆起及乒乓球感。
如视网膜母细胞瘤、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眼睑、结膜鳞状细胞癌、眼睑基底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睑板腺癌等。
如眶内及海绵窦动静脉瘘、眼眶静脉曲张等。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关,与种族、遗传、生活方式有关。
眶骨骨折、眶内血肿。
突眼症为常见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暂无具体的与发病率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
甲亢病情进展会导致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女性多发,是引起成人单眼和双眼球突出的最常见原因,浸润性突眼患者球后组织淋巴细胞浸润,引起突眼症状。
突眼症患者的典型症状为眼睑征、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角膜病变等,本病部分患者还有全身症状,如急躁、脉搏加快、消瘦等,还可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视力下降等严重病症。
由于病变累及上睑提肌,出现特征性的眼睑退缩和上睑迟滞,眼睑退缩表现为睑裂开大,暴露上方部分巩膜;上睑迟滞表现为眼球下转时上睑不能随之下落。
多为双眼但可先后发病,病程早期多表现轴性突出,后期由于眼外肌的纤维化、挛缩,使眼球突出并固定在某一眼位。少数患者甲亢控制后,眼球突出更加明显,临床上称为恶性眼球突出。
眼外肌病变常见,导致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肌肉受累频率依次为下直肌、上直肌和内直肌,外直肌受累少见。CT显示肌腹肥厚,肌肉止点多正常,此特征可与特发性眼眶肌炎相鉴别。当眼外肌纤维化时,复视加重。
重度眼球突出导致眼睑闭合不全,可发生暴露性角膜炎,严重者角膜溃疡,甚至角膜穿孔。患者有明显的疼痛、畏光、流泪症状。
眶内水肿、眶压增高、肿大的眼外肌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病变。表现为视力下降,严重者仅存光感,眼底可见视乳头水肿或苍白,视网膜水肿,静脉迂曲扩张。
眶内肿瘤除引起眼突外,还可致眼球不同程度方向的移位,主要与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海绵状血管瘤多发于肌肉圆锥内,以及视神经肿瘤均可使眼球向正前方突出,即轴性眼突,泪腺区肿瘤使眼球向内下移位并突出。超过眼球后极部的肿瘤主要引起眼球前突,而位于球周的肿瘤主要引起眼球移位。
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突眼症患者尚有全身症状,如急躁、基础代谢率增高、脉搏加快、消瘦、食欲增加、手震颤等表现。
突眼症原发病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会加重甲状腺功能亢进,除有突眼、眼睑水肿、视力减退等症状外,还有机体代谢亢进和交感神经兴奋相关症状,如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和体重减少的病症。
突眼导致眼睛眼球外突、眼皮难以闭合,眼睛容易受细菌、病毒等的感染,进而加重突眼病情,甚至是良性突眼恶化成恶性突眼,甚至影响视力,因此一旦出现突眼症,应立即就医,防止病情恶化。
当患者出现眼球突出等症状,高度怀疑突眼症时需要及时到眼科就诊,并做眼内压力测定、CT、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测定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眼眶蜂窝织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发现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脉搏加快、心悸、出汗、进食和便次增多、体重减少、视力下降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若患者伴有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的症状体征,可于内分泌科就诊。
突眼症持续多久了?
是否出现视力下降情况?
是否有外伤史?
是否伴有以下症状?(如眼球运动障碍、斜视、复视、视力下降等症状)
之前有没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疾病史?其他疾病史如何?
眶压目前尚无精确的仪器测量,临床用双手交替压迫眼球测量眶压,也有重要参考价值。一般分为轻度增高、中度增高和明显增高。眶内肿瘤体积达1.5cm以上时引起眼球突出,同时眶压增高。眶压增高提示眶内占位病变,可能是水肿、出血或肿瘤。重度眶压增高提示眶内充满肿物或硬性病变。
视力低于正常均应矫正视力。一般眶内肿瘤很少影响视力。造成视力下降的主要病变包括视神经胶质瘤、视神经鞘脑膜瘤、眶尖肿瘤、某些炎症及长期慢性压迫引起。有些视力下降是因病变压迫眼球引起屈光丕正或后极部水肿所致。视野检查对视神经病变或肿瘤的诊断有意义。如视神经鞘脑膜瘤早期引起的视野受损,视神经胶质瘤向视交叉蔓延时引起视野缺损等。
眼睑的变化尤其是上睑易被多种眶内病变所累及。检查时应包括眼睑的轮廓、睑缘位置、运动情况等。正常上睑缘位于角膜下2mm,低于此为上睑下垂,高于此为上睑退缩。后者是甲状腺相关眼病的主要体征。眼睑水肿、充血见于眶内炎症、恶性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等。下睑肿胀见于炎性假瘤、蝶骨嵴脑膜瘤等病变。眼睑水肿、充血、下垂等体征绝非一般良性肿瘤体征。
眼球内压力有助于浸润性突眼严重性的判断,检查者可用手指法初步确定眼球内压力是否升高,但精确的压力测定需应用眼压计。
可进行病因诊断你,甲状腺相关眼病眼部病变不明显时可观察到最外肌受累情况,并且定量CT和MRI可以评价眼外肌的大小密度及眼球位置,有助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诊断。CT/MRI尚可鉴别球后眼外肌炎。
对甲状腺相关眼病导致的突眼症有早期诊断意义,对判断病情活动、是否复发亦有价值,还可作为治疗后停药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促甲状腺激素受体刺激性抗体的升高与突眼相关,而与眼外肌受累无关。
突眼症可通过临床表现、体征、相关检查结果明确诊断。
突眼症患者的典型症状为眼睑征、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和复视、角膜病变等,本病部分患者还有全身症状,如急躁、脉搏加快、消瘦等,还可并发甲状腺功能亢进、视力下降等严重病症。
甲状腺相关眼病导致的突眼症可依据、眼睑水肿、眼睑充血、结膜水肿、结膜充血、泪阜水肿、眼球静止疼痛、眼球活动疼痛等进行活动性判断。
突眼症眼球突出度超过14mm则定义为眼球突出,部分患者眼球压力升高。
甲状腺功能亢进提示病因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一般为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升高、总甲状腺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减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检查异常,如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抗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阳性。
示眶内脂肪增生及眼肌改变。
突眼症的治疗原则是尽快明确病因,积极及时治疗,保护角膜及视神经,抢救视力,挽救生命,一般治疗周期为短期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有研究表明,吸烟可致局部缺氧并产生氧自由基,刺激眼眶成纤维细胞增生并且促进脂肪形成,因此戒烟被视为最基础的治疗手段。
也被视为一项基础治疗,目前主要其有三种手段: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切除术和放射性碘131治疗。有研究表明,临床对于病程较短,症状较轻患者使用约半年的硒剂,可以改善眼部不适症状。
糖皮质激素是利用药物的抗炎特性治疗活跃期中重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造成的突眼症患者常用首选药物,也是目前疗效最确切的药物。口服途径是经典治疗方法,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口服糖皮质激素容易出现如胃肠道反应、库欣综合征、骨质疏松、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高血压、高血糖、多毛等不良反应。与口服糖皮质激素相比,大剂量静脉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对约80%的患者有效,静脉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副作用较少,且在复视和眼球突出方面的疗效较好。
抑制抗原阻断炎症成为近年来治疗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造成的突眼症患者的研究热点。肿瘤坏死因子在眼眶周围炎症及结缔组织改变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有研究显示,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及依那西普等融合蛋白类等可降低肿瘤坏死因子的活性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对于中、重度患者,利妥昔单抗对于减缓炎症方面疗效优于糖皮质激素,而且副作用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无太大差异。
当病变进展到一定程度,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造成的突眼症患者的视力及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时的中度至重度患者非活动期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不稳定期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容易发展为重症眼眶内炎症,严重的突眼可导致角膜暴露,以及难治性青光眼和甲状腺机能障碍性视神经病变,也需要进行手术纠正。MRI以及CT等影像学证实已有不同程度的视神经压迫同时伴有明显放射治疗及或药物治疗禁忌症的患者、或者突眼症状已严重影响患者美观的,均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临床常用的手术包括眼眶减压术、眼外肌斜视手术及眼睑手术,常用的手术顺序是眼眶减压术,其次为眼外肌手术,最后进行眼睑手术。
对于伴有上眼睑退缩或眼睑闭合不全的突眼症患者可考虑行眼睑手术以维持眼睑的正确位置,发挥眼睑保护角膜的作用。
目前常见的眼眶肿瘤放疗适应症为良性病变如炎性假瘤、嗜伊红肉芽肿、视神经胶质瘤、甲状腺相关眼病等;恶性病变如横纹肌肉瘤、淋巴瘤、恶性泪腺上皮瘤、其他肉瘤和某些转移癌等。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眼部症状都较轻微,且病变无进行性发展,无需特殊治疗,仅对症治疗即可。如高枕平卧并适量使用利尿剂可减轻眼部水肿,外出可带有色眼睛,滴用人工泪液,眼睑不能闭合者佩戴眼罩等为常用方法。
突眼症患者可通过药物或手术治疗治愈,缓解眼球突出症状,预后较好,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可根据病因类型和预后情况遵医嘱按时复诊。
突眼症能治愈,大多数突眼症患者去除诱因后眼球突出消失,眼球位置正常。
突眼症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甲状腺相关眼病引起的突眼症患者在术后应按时复诊,一般复查时间应该是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并根据复诊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突眼症患者的饮食应以满足机体代谢亢进的需要为主,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饮食,多进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忌摄入刺激性的食物及饮料,如浓茶、咖啡等,以免引起突眼症患者精神兴奋。
忌食生冷食物,减少食物中粗纤维的摄入,调味清淡可改善排便次数增多等消化道症状。
慎用花椰菜、卷心菜、甘蓝等致甲状腺肿食物,会使甲亢性突眼症患者原有甲状腺肿大病情加重。
宜多进水,每日饮食量2000~3000ml,用以补充出汗、腹泻、呼吸加快等所丢失的水分。但有心脏病患者应避免大量饮水,以防水肿和心力衰竭。
宜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禽蛋、乳类、鱼虾、瘦肉、动物血、动物内脏、豆腐、豆腐脑、豆腐干、腐竹、豆浆等。因为突眼症患者基础代谢高,需增强体质,补充营养。
突眼症患者的护理需围绕眼部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进行,此外,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情进展,需要进行日常监测。
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预防眼睛受到刺激和伤害。睡觉和休息时,抬高头部,使眶内液回流减少,减轻球后水肿。眼部有异物感时,刺痛、流泪时,不要用手直接揉眼睛。少看书,少看电视,眼睛勿向上凝视,以免加重突眼和斜视。患者经常做眼部运动,使眼部肌肉放松。
患者口服用药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了解相关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突眼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该注意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每日清晨起床前自测脉搏,定期测量体重,若出现高热、恶心、呕吐、腹泻、突眼加重等,应警惕甲状腺危象的可能,及时就诊。
患者平时应注意态度平静而耐心,家属勿提供兴奋、刺激的消息,减少患者激动、易怒的精神症状。家属应多陪伴患者,鼓励患者积极参与简单的团体话动,以免出现社交障碍产生焦虑。
需注意糖皮质激素的用量,过量可能会导致股骨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导致的突眼症服药时会有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胆汁淤积性黄疸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应及时停药。
突眼症的预防强调定期体检,注意眼部和甲状腺激素检查,早期筛查导致眼球突出的病因,对相关原发病积极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同时做眼球运动以锻炼眼肌,改善眼肌功能。
对于甲亢性突眼首先要积极调整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防止用眼疲劳,遇强光需戴墨镜,避免情绪激动,适当做眼球运动以锻炼眼肌,改善眼肌功能。
有相关疾病家族史者定期到眼科进行角眼科检查,防止治疗不及时角膜溃疡造成失明。
4200点赞
[1]杨增培,范先群.眼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08:263-264.
[2]廖二元,袁凌青.内分泌代谢病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08:380-396.
[3]李卫华,杨天赤,王震.眼球突出患者的重睑成形术[J].中国美容医学,2017,26(08):38-4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