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代谢病指由遗传物质异常造成氨基酸代谢的相关生化酶活性或产生缺陷,进而导致机体多种氨基酸相关产物在合成、代谢及转运等环节出现紊乱的疾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神经系统损害,代谢紊乱,可伴特殊气味等,可并发患儿生长发育迟缓或停滞,早期可无体征。目前尚无明显的特效治疗方法,多数预后不良。
目前氨基酸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已超过100多种。苯丙酮尿症、酪氨酸血症、枫糖尿症、新生儿胆汁淤积型肝炎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儿童早期氨基酸病。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以智力低下为特征,因患者尿液中含有大量的苯丙酮酸而命名。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人群中,发病率不同。苯丙酮尿症分为经典型和非经典型。
酪氨酸血症是由酪氨酸代谢过程中酶的缺陷所引起的先天性氨基酸酶代谢异常的疾病,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酶缺陷的不同分分为酪氨酸血症Ⅰ型、Ⅱ、Ⅲ型,该病少见。酪氨酸血症Ⅰ型表现为进行性肝、肾和周围神经等多系统功能受累,在新生儿期表现为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转氨酶正常或轻度曾高,疾病早期黄疸少见。酪氨酸血症Ⅱ型是由于酪氨酸氨基转移酶缺陷引起,酪氨酸血症Ⅲ型可导致不同的神经症状。
枫糖尿症是由于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衍生物支链α-酮代谢障碍,造成支链氨基酸和支链α-酮酸积聚在体内,导致的进行性神经性病变。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儿尿中排出大量的α-酮酸,产生一种特殊的枫糖糖浆的气味,因此得名。该病发病率因种族、地区而不同。
新生儿胆汁淤积型肝炎是成年期发病的Ⅱ型瓜氨酸血症的新生儿期表现,部分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发病而诊断。表现为因宫内发育受影响出生后身高、体重偏低,圆胖脸,黄疸消退延迟,肝大,易误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
氨基酸代谢病是由于氨基酸分解代谢的酶先天性缺乏而引起的氨基酸代谢缺陷,导致机体氨基酸在合成、代谢及转运环节出现紊乱。多见于存在氨基酸代谢病家族遗传史、近亲结婚的后代儿童。
苯丙酮尿症:由于先天性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引起苯丙氨酸代谢障碍。
枫糖尿症:是由于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代谢障碍引起的主要疾病。
酪氨酸血症:由于酪氨酸代谢障碍过程中酶的缺陷引起。
常为肠道或其他组织对某种氨基酸的吸收障碍,如Hartnup病等,又称遗传性烟酸缺乏症。
氨基酸代谢病是造成出生缺陷、胎儿和新生儿死亡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中我国每年新增苯丙酮尿症病例可达1200~1500例。常发于存在氨基酸代谢病家族遗传史或近亲结婚的后代儿童。
本病多见于存在氨基酸代谢病家族遗传史、近亲结婚的后代儿童。
氨基酸代谢病的症状无明显特异性,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系统损害、代谢紊乱,可存在多器官功能受累,可伴特殊气味、皮肤及毛发异常等。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发病后2~3年症状逐渐明显。有时并发肝脏损害、神经精神损害等并发症。
几乎所有氨基酸代谢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其中以智力发育落后、惊厥最为常见,部分疾患伴有小脑、椎体外系、脊髓或外周神经损害。
氨基酸代谢病疾患均有其特异的代谢改变,可伴随水、电解质异常和糖代谢紊乱,在新生儿或婴幼儿早期即出现症状,表现危重。
患儿多有肝功能损害及肝脾肿大。同型半胱氨酸尿症常伴随晶体脱垂、骨骼发育异常和血管损害。
由于代谢物的蓄积,一些患儿尿、汗可有特殊气味,如苯丙酮尿症患儿常有鼠尿味,异戊酸血症患者常有汗脚味。
如白化病、苯丙酮尿症患者由于缺乏黑色素合成而呈现皮肤白、毛发黄。
多种氨基酸代谢病患者可有容貌异常。如同型半胱氨酸尿症等疾患可能出现视力及听力障碍。
部分疾患可有腹泻、呕吐、烦躁、嗜睡、喂养困难、湿疹等非特异性症状。
常表现为眼睛发红、怕见光、流泪等,部分患儿会出现眩晕,眼睛不能完全睁大,看东西有重影等症状。根据该病的不同类型,表现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由于氨基酸代谢障碍,氨基酸代谢病患儿的蛋白质合成及激素分泌等多器官功能均可受到影响,常并发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有时并发肝脏损害、神经精神损害。
患者如果出现神志改变、严重消瘦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就诊于儿科,并做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但要与脂类沉积病等进行鉴别。
对存在氨基酸代谢病家族遗传史、近亲结婚的后代儿童,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神经系统损害、特殊气味等症状,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儿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滞,智力发育落后、水电解质紊乱、皮肤及毛发异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氨基酸代谢病的患儿,若出现神志改变、严重消瘦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儿优先考虑去儿科或遗传代谢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神志改变、严重消瘦等,可联系相应科室会诊,如神经内科等。
神经系统症状是一过性还是持续性的?
这些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严重消瘦、精神异常、神志改变等)
既往有无氨基酸代谢病家族遗传史?
父母是否是近亲结婚?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血尿氨基酸含量测定具有诊断意义,必要时应反复检测。对于重症或猝死患儿可留取少量尿液冷冻保存,以备病因检查。遗传性酪氨酸血症患儿血酪氨酸含量增高,尿酪氨酸亦增高,血蛋氨酸(甲硫氨酸)等氨基酸也可增高;Hartnup病患儿尿中性氨基酸增多,尿脯氨酸、羟脯氨酸及精氨酸含量正常。
对部分患者需进行酶活性测定、病理检查、甚至基因分析进行诊断。酶学诊断多采用皮肤成纤维细胞或淋巴细胞培养。DNA诊断需淋巴细胞、肌肉、皮肤、脑或肝等内脏组织。对于诊断不明的濒死患儿,亦应保存适量尿、血清或血浆、血液滤纸、抗凝血、冷冻组织,以争取死亡后诊断。
氨基酸代谢病患儿常出现神经系统异常,在脑电图中常有异常波形。
X线、CT和MRI检查,鉴别氨基酸代谢病引起的神经发育异常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神经精神症状。
包括尿氨基酸氮、总羟基脯氨酸、氨基酸、精氨酸、脯氨酸、酪氨酸检查。
氨基酸代谢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不同类型氨基酸代谢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及实验室检查做出诊断。基于临床诊断+生化诊断+酶学诊断+基因诊断的原则,对于临床可疑患者,应及时进行有关检测,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许多新生儿婴儿期表现正常或仅有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很容易漏诊或误诊,只有通过新生儿筛查才能早期发现,如苯丙酮尿症。由于遗传代谢病表现复杂,诊断分析时除参考病史、家族史、临床表现与常规化验外,确诊时须依赖特殊生化检测,如血、尿、脑脊液的氨基酸分析、有机酸、负荷试验、激素测定,还可以脑电图检查、基因检测和产前诊断等,明确有无物质蓄积或生理活性物质减少,以作为确诊依据。
需与其他病因如脂类沉积病、围生期疾病、神经系统损伤等导致的精神发育迟缓、癫痫发作、震颤共济失调、腱反射亢进及肝病皮炎等相鉴别:
此病也可引起神经功能异常症状,且也是遗传病。可通过氨基酸代谢相关检查,包括测血、尿、脑脊液中氨基酸,基因检查,以及详细询问家族遗传史即可鉴别。
多有详细病史,既往损伤可通过仔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反应。此外,此类疾病并无氨基酸代谢异常,以此鉴别。
氨基酸代谢病的治疗原则为减少蓄积、补充需要、促进排泄,必要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治疗以饮食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是大量维生素和辅酶治疗,本病无需手术治疗,也可进行营养治疗。
氨基酸代谢病的一般治疗以饮食治疗为主,并以此尽量控制氨基酸代谢异常。包括低蛋白饮食,补充不含代谢蓄积物氨基酸的半合成氨基酸混合奶,枫糖浆尿病、尿素代谢障碍的高氨血症;限制氨基酸入量,如高赖氨酸血症等。治疗仅针对存在阳性症状或体征的患儿,对于临床上没有明显症状的患儿可不做特殊处理。
大剂量维生素治疗可改善部分氨基酸代谢病患儿的症状,这组患者系由某些辅酶缺乏而致代谢异常,补充维生素可改变代谢过程,如维生素B6依赖症,大剂量维生素B6用于婴儿惊厥的治疗,对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效;大剂量维生素B1用于枫糖浆尿病,维生素B12用于同型胱氨酸血症等。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辅酶治疗:对于所有引起线粒体内辅酶A酯类升高的疾病应用左卡尼汀(需注意鉴别长链脂肪酸氧化障碍)。
应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无法改变预后和氨基酸代谢异常者,如氨基酸代谢异常儿童的抽搐发作必须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但不能改善氨基酸代谢异常。
本病无手术治疗,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
对于氨基酸代谢病的患儿应注意防护,做好保暖,最好在人流密集处佩戴口罩。
部分患儿存在癫痫及共济失调症状等,可针对此类症状,对患儿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并准备相关药物以应对患儿急性发作。
不同类型氨基酸代谢病预后不尽相同,多数预后不良。癫痫性发作和共济失调都是常见的生化异常所致。大多数患儿表现为学习能力降低,并有不同程度的智力衰退,治疗期间应该每隔半个月复查一次。
本病无法治愈,但部分患儿坚持治疗可明显改善生存质量。
本病一般会影响自然寿命,少数严重者可造成婴幼儿夭折。
氨基酸代谢病患儿治疗期间应该每隔半个月复查一次。
氨基酸代谢病患儿由于存在氨基酸代谢障碍,故在饮食摄入时应注意避免或尽量少摄入可加重患儿症状的食物成分,如低酪氨酸和低苯丙氨酸饮食,必要时行低蛋白饮食及特制食品。
遗传性酪氨酸血症需行低酪氨酸和低苯丙氨酸饮食,必须在确诊后尽早开始。
应用饮食疗法可控制的氨基酸代谢异常,可行低蛋白饮食,补充不含代谢蓄积物氨基酸的半合成氨基酸混合奶,枫糖浆尿病、尿素代谢障碍的高氨血症,限制氨基酸入量,如高赖氨酸血症等。
除了针对性的饮食疗法外,还应该增强机体免疫力,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瓜果、蔬菜,提高抵抗力。
氨基酸代谢病的患儿多存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内的多系统症状,还可能存在特殊气味、面容改变等症状。除需注意氨基酸代谢异常造成的患儿体质虚弱,饮食异常等,还需要普及相关医学知识,与家属保持良好沟通,以便配合治疗。
口服用药:了解各类维生素及辅酶等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患儿正确服用,如果用药过程中出现颜面潮红、皮疹瘙痒、过敏性休克时,应该及时就医。
与患儿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协助家属对患儿做好防护,调整特殊饮食。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提高抵抗力。
避免感染,定时开窗通风,减少到人群密集的地方。
氨基酸代谢病患儿确诊后应定期复诊(如每半年入院一次进行专业检查),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代谢检查等,以明确病情进展阶段,调整治疗方案。
患儿常需长期服用特殊饮食,多数正常食物及饮料对氨基酸代谢病患儿均可加重其症状,此外注意对家属普及癫痫等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方法,以免患儿急性发作时延误治疗。
氨基酸代谢病的预防包括出生前和出生后两方面,目前主要采用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筛查三结合的方法,避免缺陷新生儿出生,对存在异常代谢症状的新生儿可先应用相关生化技术进行筛查。
对存在氨基酸代谢病家族遗传史的婚育夫妇,应在备孕前即与专业医生或遗传学专家沟通,进行遗传咨询。
怀孕后,需争取对患儿及时进行产前诊断,选择适当时机进行胎盘绒毛细胞酶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羊水生化检测、羊水细胞的酶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胎儿血检测等进行诊断。此外部分疾患尚可通过母亲尿的生化分析进行胎儿诊断,如甲基丙二酸血症。
对于新生儿的早期筛查工作:对存在异常代谢症状的新生儿可先应用相关生化技术粗筛,发现可疑病例,到省级或市级医院复测,确诊后转到儿童医院治疗,一般不会延误早期治疗。
包括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两方面,遗传咨询即明确先证者的诊断,通过家系分析进行指导,避免近亲结婚,发现杂合子,防止再现。
对于治疗困难、预后不良的疾患应争取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确诊后及时中止妊娠。近年来,产前诊断的病种、方法学及可靠性等方面均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产前诊断的先决条件是明确先证者的诊断,再次妊娠时,选择适当时机进行胎盘绒毛细胞酶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羊水生化检测、羊水细胞的酶活性测定及基因分析、胎儿血检测等进行诊断。
如母性苯丙酮尿症,随着新生儿筛查的普及和治疗方法的成熟,各国已经有很多苯丙酮尿症患儿长大成人并结婚生育。经过治疗,智力发育正常并同正常男性结婚的女性苯丙酮尿症患者,如果妊娠期间不合理地控制饮食,流产、死产、宫内发育不全等发生率很高,生后多有智力低下、小头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合并症。因此,对生育期女性苯丙酮尿症患者应有计划地进行饮食指导,最好在妊娠前半年开始治疗直至分娩,使血苯丙氨酸浓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保护胎儿。
包括新生儿筛查和杂合子检出两方面,许多疾病的预后取决于治疗开始的早晚,因此对于少数已经能够进行有效治疗的疾病,应进行筛查,争取在症状出现前确诊并治疗,以保证患儿健康成长。
普及医学教育及伦理教育工作,避免近亲结婚。
要选好受孕时机,夫妻双方的年龄要适当,女方年龄最好不要超过35岁。
4990点赞
[1]胡亚美名誉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罗小平.氨基酸代谢病的诊治[C].中华预防医学会.第五届全国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与管理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35-43.
[3]陈进生,闫英地,耿新胜.12000例新生儿氨基酸代谢病的筛查研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15(5):289-289.
[4]常剑锋,黄志伟,刘文晴.新生儿遗传代谢病串联质谱筛查中氨基酸、有机酸及脂肪酸诊断临界值的探究[J].中国医药科学.2020,10(6):87-89.
[5]李永芳.医学遗传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5-110.
[6]孙志群.新生儿临床常见疾病诊疗学[M].长春:吉林科学及时出版社.2016.105-11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