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内血肿是指脑实质内的血肿,可发生在脑组织的任何部位。好发于额叶及颞叶前端,占总数的80%,其次是顶叶和枕叶约占10%左右。根据血肿部位、大小、合并伤等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血肿较大时,位于脑基底节、丘脑或脑室壁附近的血肿,可向脑室溃破造成脑室内出血,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外伤性脑内血肿绝大多数均属急性,少数为亚急性。
急性脑内血肿即伤后3天内血肿形成并产生临床症状及体征,以额叶及颞叶前部最为常见,常为对冲性脑挫裂伤所致,系因直接打击的对冲伤或凹陷骨折所致。其余则为脑深部、脑干及小脑等处的脑内血肿,为数较少。
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类交通事故造成的颅脑创伤高达70%以上。我国不同地区的颅脑损伤原因存在差异,但交通事故伤仍然是导致颅脑创伤的第一要素。
由于大规模基础建设和建筑安全措施较差,工程事故所致的颅脑创伤,尤其是建筑事故导致的颅脑创伤发生率相当高。
我国有些地区暴力犯罪所致的颅脑创伤发生率明显增加。
我国政府枪支管理严格,颅脑火器伤相对较少。
颅脑创伤占全身创伤发生率第二位,但死亡率处于第一位。在中国,每年大约60万人发生颅脑创伤,其中死亡10万人左右。
概括国内22个收治交通事故伤1000~18556例的医疗单位分析结果,颅脑损伤的发生率约在第1~2位,男性较女性多2~3倍,年龄以15~45岁为最多,死亡率则均属首位。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其发生率为0.5%~1.0%,占颅内血肿的5%左右。好发于额叶及颞叶前端,占总数的80%,其次是顶叶和枕叶约占10%左右,其余则分别位于脑深部、脑基底节、脑干及小脑内等处。
脑外伤患者好发本病,容易造成脑外伤的人群,如运动员、司机、建筑工人等。
位于额、颞前端及底部的血肿与对冲性脑挫裂伤、硬脑膜下血肿相似,除颅内压增高外,多无明显定位症状或体征。若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则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局灶性癫痫等征象。因冲击伤或凹陷骨折所引起的局部血肿,病情发展较缓者,除表现局部脑功能损害症状外,常有头疼、呕吐、眼底水肿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
由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一,病人的意识障碍程度不一,少量非功能区脑内血肿可无明显意识障碍,或者轻度嗜睡、精神差,大量脑内血肿或位于功能区的血肿可致患者不同程度昏迷。
病人常有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表现,大量脑内血肿导致颅内压力急剧升高,可出现脑疝症状,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固定、血压升高、脉压差增大、体温上升、脉率及呼吸缓慢等代偿反应,等到衰竭时,则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呼吸抑制。
若脑内血肿累及重要功能区,则可出现偏瘫、失语、偏盲、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局灶性癫痫等症状。
是创伤性颅脑损伤中最常见的颅内血肿,发生率最高达70%。多在脑挫伤基础上发生,好发于额颞顶区,可在外力作用点的相应部位或对冲部位。额颞叶的脑内血肿往往与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伴发,此时病情较危重,必要时需要开颅手术治疗。
常发生于暴力打击的部位和对冲部位,尤其是后者,多见于额、颞的前端和脑底部,临床表现与脑内血肿重叠,多数外伤性脑内血肿与脑挫裂伤伴发。
表现为下肢肢体肿胀、皮温较高,行血管彩超检查可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者需行抗凝及下腔静脉滤器植入。
对于颅脑损伤病人应当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检查、头颅MRI检查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预防脑疝发生、改善症状及预后极为重要。
有明确脑外伤病史的患者,应当立即就医。若第一次查头颅CT无明确颅脑损伤,观察期内出现意识障碍、反复呕吐、剧烈头疼,还需进一步复查头颅CT,排除迟发性脑内血肿。
如发生脑外伤,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情况,需立即就医,送往急诊。
患者可前往神经外科或急诊就诊。
怎么发生的脑伤?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昏迷、头痛、呕吐、偏瘫等)
头疼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去其他医院或者社区进行过处理吗?
了解患者头部是如何受伤,以及出现的症状,对于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急性脑内血肿与脑挫裂伤硬脑膜下血肿相似,病人于颅脑损伤后,随即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及脑受压征象时,即应进行CT扫描,以明确诊断。
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头颅CT扫描最重要的是能清晰的显示血肿的部位、大小及合并脑损伤的程度等,且可连续、动态地观察血肿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核磁共振图像上血肿形态与CT扫描表现上基本相似,不同时期的血肿在T1、T2像上表现不同,核磁共振在显示颅内微小病灶方面有优势,对下一步治疗有重要意义。
患者3天内有明确的脑外伤病史,外伤之后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及局灶性癫痫等,严重者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
行头颅CT或核磁共振证实脑内血肿明确,周围结构水肿。
与弥漫性脑肿胀、各类血肿比较,受伤暴力较重,多见于对冲性损伤,常以原发性脑损伤或脑干损伤较重,伤后昏迷时间长,部分患者可有中间清醒期,脑水肿及脑肿胀以一侧为主者,临床表现与血肿基本相似。患者一般对脱水、激素等药物治疗有效,但少数重症患者可在24~48小时内病情明显恶化,经药物治疗及手术干预效果均不理想,预后较差。CT扫描病变区脑组织呈低密度影及散在性的点、片状高密度出血灶,脑室、脑池变小,可通过CT辅助检查鉴别诊断。
因受伤时的暴力作用较重,以顶枕及颞后部着力的对冲性脑损伤多见,患者的意识障碍多呈进行性加重,CT扫描显示脑内有不规则形态的高密度影,通过CT检查可鉴别。
急性脑内血肿病情发展快、伤情重、死亡率高,一经诊断尽早实施手术,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有少部分急性脑内血肿血肿小于20ml、临床症状轻、年龄大、神志清楚、病情稳定或颅内压小于25mmHg者,也可保守治疗。
视情况调整甘露醇用量及用法,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及肾功能、电解质变化。
用法同甘露醇,对肾功能的损伤小,故适用于肾功能差的患者。
间断静推或肌注,可有效缓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低钾患者慎用。
糖皮质激素具有稳定细胞膜结构的作用,可使脑水肿得到改善,常用地塞米松、甲强龙等。
急性脑内血肿通常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术,便于彻底清除血肿和止血,是沿用已久的经典术式。当脑内血肿30ml以上,CT示有占位效应、非手术治疗效果欠佳,颅内压监护压力超过4.0kPa(30mmHg)或顺应性较差时,应及时开颅清除血肿。
适用于病情危急,合并脑疝,或清除血肿后脑肿胀仍严重、脑顺应性差的病人。去掉骨瓣可有效缓解颅高压症状,以免手术后大片脑梗塞水肿、再次发生脑疝,颅骨缺损留待2~3月之后择期修补。
适用于血肿定位明确、脑疝前期或未发生脑疝的病例。清除脑内血肿后,如果脑组织张力仍高,需要探查其他可疑之处,必要时可行术中超声定位血肿。
去骨瓣减压骨窗的大小和部位应达到减压的要求,去骨瓣减压术应减张缝合硬脑膜,为血肿清除后的辅助治疗。
头高30°卧位,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脑肿胀,降低颅内压。
保证呼吸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
避免暴力吸痰、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颅压的因素。
单纯性脑内血肿且病情发展缓慢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甚至治愈。原发伤较重、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预后较差,死亡率高达50%左右。早期诊断、及时处理,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长期预后。
病情发展缓慢的单纯脑内血肿,多数可取得良好的疗效,甚至治愈。少数合并脑疝中晚期患者死亡几率较大,不能治愈。
治愈的患者不影响寿命,治疗不理想的患者急性期可能死亡。
术后每1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
达到治疗目标后,可6个月复查一次头颅CT、MRI。
神志清楚可进食的患者,应注意合理控制总热量、补充优质蛋白、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昏迷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予以肠内营养,早期可予以胃管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油、稀饭等。
宜补充牛肉、鸡胸肉、鸡蛋等优质蛋白,酌情补充膳食纤维。
如合并糖尿病,需注意控制含糖量较高的面食及油炸食品的摄入。
根据医生指示,给予低盐或高盐饮食,补充维生素如蔬菜、水果。
急性脑内血肿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意识状态及自理能力的恢复为主,还需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患者应注意保护头部引流管,保持头部敷料干燥清洁,必要时可请医生更换敷料。
了解各类抗癫痫、改善神经功能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需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比如呼吸、血压、脉搏、瞳孔、意识等。如果出现生命体征变化,需要立即告知医生。患者注意适当活动,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需要勤翻身、叩背、雾化,这样有利于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在患者的管理中占重要地位,有助于病人自理能力的恢复。建议在康复师指导下开展肢体康复运动,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肢体及语言功能变化,定期复查头颅CT及核磁共振、肝肾功能、血清电解质变化。
及时发现脑内血肿,必要时积极行手术治疗,预防脑疝发生,是急性脑内血肿的防治关键。凡是有脑外伤病史的患者,出现剧烈头疼、反复呕吐、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均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及早处理,避免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有明确颅脑外伤史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若受伤当时检查无异常,建议受伤后3天内再次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除外迟发性脑内血肿。
避免疲劳驾驶及酒驾,遵守安全生产规则,避免打架斗殴。
对于明确颅脑外伤的患者,应尽早正规治疗,避免贻误时机,形成脑疝。
避免增高颅内压力的因素,如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
对于从事容易导致颅脑外伤的人员,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应做好保护措施,使用防护工具。
4035点赞
[1]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杨树源,张建宁.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