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包括腺体和间质)位于正常子宫内膜腔以外的部位,并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或体征的疾病。传统观点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在生育期,至少要在初潮后5年以上才可能患此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已逐步认识到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发生在青少年女性,甚至于青春前期的儿童,前者称为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后者称为小儿子宫内膜异位症。
第一类有生殖道畸形导致的生殖道阻塞,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为经血逆流引起,此类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在14岁左右。
第二类目前尚无确切病因,患者主要症状为慢性腹痛和严重痛经,发病年龄距初潮平均5.2年,发病较第一类晚。
骨盆内散在1~2m内膜异位症病灶(需开腹或行腹腔镜时诊断)。
宫骶韧带、阔韧带、卵巢有粘连,盆腔内有痛性结节,卵巢轻度增大。
同Ⅱ期。卵巢增大达正常人2倍以上,宫骶韧带、直肠、附件粘连一起,直肠子宫陷凹消失。
内诊时,骨盆广泛粘连或呈冰冻样骨盆状。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可能与经血倒流、苗勒管残余或体腔上皮化生、遗传、干细胞和免疫等因素有关,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女性,其诱发因素如初潮年龄小、性生活早、痛经等。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有多种发病机理,如经血逆流、血行-淋巴播散、体腔上皮化生、免疫学、遗传因素、炎性因素、环境因素、器官依赖性、激素依赖性等多种假说。推测小儿及青春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与经血倒流、苗勒管残余或体腔上皮化生、遗传、干细胞和免疫等因素更为密切。
青少年的发病验证了经血逆流因素,尤其是合并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引起经血阻塞,进而发生卵巢的典型的巧克力囊肿。由于女性生殖器梗阻性畸形患者,经血逆流重,超过免疫清除能力,故内膜异位症发病率高,但这类梗阻性畸形解除后,内膜异位症病灶可自行消退。青春期内膜异位症常有高概率苗勒管发育异常。当青春期女性乳房开始发育,自此雌激素可以刺激苗勒氏管胚性残余化生形成青少年内膜异位症,这是初潮前女孩发生内膜异位症的机制。
遗传因素:直系亲属中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其发病的可能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如初潮年龄小、性生活早、痛经、月经量多、后倾子宫、剧烈运动、慢性盆腔疼痛、月经周期短行经频率快、月经持续时间长、血量多、过敏体质等,易致子宫内膜种植,诱发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平均确诊时间为22.8月,Ⅰ、Ⅱ和Ⅲ期分别为68%、20%和12%。发病率为19%~73%,不低于成年人,但诊断率不高,需要早诊断、及时治疗。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最小的发病年龄为10.5岁,目前研究发现慢性腹痛的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患者发病率为25%~73%。在美国,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慢性腹痛青少年患者的45%。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报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的患者发病年龄较轻,病情亦较重,提示此病与遗传有关。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成年人有不同,大多以慢性盆腔疼痛或痛经为主要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有月经异常等症状。
青少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以痛经、慢性盆腔疼痛、附件囊肿、急腹症等为主。
青少年女性有痛经、慢性盆腔疼痛等症状,且有相关遗传病史,应及时就医,进行盆腔检查,血清糖类抗原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
青少年女性尤其免疫力低下者进行妇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青少年女性有痛经、慢性盆腔疼痛等症状,且有相关遗传病史,高度怀疑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痛经是原发性?月经初潮是否有痛经?
痛经是否呈进行性加重?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
青少年女性已婚或有过性生活者可作阴道检查,否认性生活者可行肛腹诊,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常表现为轻度到中度的触痛,一般早期很少触及盆腔内结节或包块,但子宫后位、活动差,宫旁有增厚或包块,伴有触痛也有助于诊断。
小儿和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者血清糖类抗原(CA125)也常升高,但无特异性,但因常规检查,CA125可作为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之一,也可作为疾病是否复发的指标之一。
包括超声、CT和MRI,但这些检查均不能够对微小病灶作出诊断。小儿和青少年女性大多可用腹部或肛门B超检查,经阴道B超检查仅适用于有性生活女性。B超对判断有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有较大帮助,但是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微小病灶发现较为困难。
与成年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小儿和青少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的“金标准”是腹腔镜,但腹腔镜检查是有创检查手段,即使是属微创性手段,由于国内传统思想和习俗,未婚妇女及其家长均不易接受,所以常常导致小儿和青少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未能及时诊断,也错失早期诊断、治疗的良机。
青少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中要重视慢性盆腔疼痛(周期性和/或非周期性)、痛经病史。对有上述病史的青少年女性须注意和观察使用联合激素治疗(避孕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的效果,疼痛缓解或加重程度,疼痛时间、频率和特征,是否与肠道或膀胱症状和功能有关,能否参加正常学习、活动,有无子宫内膜异位症家族史,有无流产史或遭受性虐待等,均应详细询问,对诊断或鉴别诊断有帮助。
结合腹腔镜下可见到子宫内膜异位灶可以明确诊断。
主要表现为在盆腔能触摸到不属于正常器官的肿物,要侧重病史调查,尤其是急性盆腔炎史和结核病史等,检查其他部位是否有结核灶的存在,如子宫直肠窝等部位,检查血沉、盆腔平片和子宫内膜活检等。
要侧重一般无痛经现象,病情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腹部发现肿块、骨盆或腹部疼痛等,对患者全身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可相鉴别,尤其是子宫直肠窝和子宫骶骨韧带上的结节。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原则是减灭和消除病灶,减轻和消除疼痛,改善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需要长期治疗。
内膜异位症术后需用药物来控制疼痛,减少复发,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分期来决定。常用的药物有口服避孕药如妈富隆、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口服避孕药对<16岁的内膜异位症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常与非甾体类消炎药如阿莫西林合用,以更好的控制疼痛。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联合反加疗法用于治疗其他方法无效的青少年内膜异位症,其主要副作用为引起骨密度的改变,用药时需严密监测骨密度。
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内膜异位症的的基本手段,除个别特殊情况外,青春期内膜异位症患者多采用保守手术,目前认为对青少年内膜异位症患者予以腹腔镜检查确诊的同时予以治疗。具体的手术方式与成人内膜异位症手术无差别,尽可能切除囊肿,电烧灼小的内膜异位症病灶,分离粘连等,但要保留生育功能。
青少年内膜异位症患者预后好,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患者需遵医嘱进行复查,以便了解身体变化,不适随诊。
患者需要长期管理,达到临床治愈,但不能彻底治愈。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但会影响生活质量。
本病手术治疗后复发率约为40%,需遵医嘱进行复查,以便了解身体变化,一旦身体出现异常,及时去医院就诊,如果病情复发,及时治疗,减轻疾病带来的危害。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该根据病情、体质制定饮食方案,要注意加强营养,合理安排三餐,营养均衡。
在手术治疗后3天内,选择清淡的流质饮食,以蛋白质高、维生素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为主。
术后3天,逐渐转变为正常饮食,及时补充微量元素,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禁食生冷、辛辣食物。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日常中要注意卫生,适当运动来提高自身免疫力,严格遵医嘱复查以及服药,家属要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并适当给予疏导。
患者要注意保暖,不能受凉,因为凉水会刺激子宫收缩,不利于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根据自身体质和爱好,可以坚持适量运动,选择慢跑、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加快病情恢复。
注意外阴、阴道卫生,保持干燥洁净。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复查,一般间隔3~6个月复查1次,复查项目包括妇科检查、盆腔超声等。
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小,家属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心理方面的关注,倾听患者的内心想法,给予安慰和鼓励。结合患者的喜好,可以进行运动、听音乐,转移疾病注意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青少年内膜异位症患者服用药物后,若恶心、头痛、潮热、体重增加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应该提高女性对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并及时治疗引起经血逆流的疾病。
对于有相关遗传病史、免疫力低下的青少年女性,应每年进行相关妇科检查,以便观察有无妇科疾病的产生。
及时治疗引起经血逆流的疾病,例如生殖道畸形、闭锁、狭窄、继发性宫颈粘连等。
每周有氧运动4~5次,每次坚持30min,能降低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风险。
不要饮酒,饮酒会提高雌激素水平,影响月经周期,提高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
4045点赞
[1]李娟清.应重视小儿及青少年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9
[2]郝宇暾,靳双玲,申丽丽,裴利花,赵小蕾.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起点的研究[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6
[3]刘玉明,汪莎,谢靳.青少年子宫内膜异位症特征性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10
[4]张巧利,马骁,邓燕,王艳芳,朱诗扬,马瑞林,孙爱军.2018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委员会意见:青少年痛经和子宫内膜异位症(No.760)的解读[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