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日光性皮炎是因为患者食用大量泥螺后再经强烈日光暴晒,所致于暴晒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在皮肤所发生的界限清楚的潮红、非凹陷性弥漫性水肿性红斑,表面光亮,周围可见丘疹和水疱的炎症反应。一般是在3~4天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儿童和青年易发,常与体质有关。
泥螺-日光性皮炎目前病因不明,可能是过量食用泥螺或日光暴晒所致。
泥螺-日光性皮炎是因患者食用大量泥螺,泥螺体内含有较高的铁、锌、镁及硫酸盐,且其黏液、卤液及内脏中呈现较强某种红色荧光,患者食用泥螺后再经强烈日光暴晒,泥螺含有的光感物质发生能量的传递作用或是在光能作用下与DNA结合导致患者再于烈日暴晒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在皮肤所发生的炎症反应。
本病暂无准确的流行病学数据,多发生于沿海地区,女多于男,儿童和青年易发。
泥螺-日光性皮炎好发于女性、青少年和儿童。
过多食用泥螺、日光暴晒也容易发生本病。
泥螺-日光性皮炎典型症状是患者暴露晒伤的皮肤局部产生潮红、红斑、弥漫性水疱或红肿,轻症患者仅出现上述症状,重症患者除了上述症状之外还会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口唇黏膜的红肿和糜烂,伴有或不伴有指甲下瘀斑以及全身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等。
患者头、面部,或者手臂、后背、足背等处的皮肤出现大片红斑、水疱或者水疱融合而成的光亮性的水性肿胀。
水疱或水疱融合而成的光亮性水性肿胀的周围可有丘疹和大小不等的水疱,患者会有灼热感、触摸痛感或瘙痒。
潮红:在曝光部位如头面部、手足背皮肤对称出现,皮肤呈现红色。
泥螺-日光性皮炎患者也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头昏、食欲不振、全身乏力、腹痛、腹泻,也可出现局部其他症状,如指甲失去光泽呈灰褐色,指甲下有瘀斑,口唇黏膜红肿、糜烂。
患者近期食用泥螺并且在烈日下暴晒首先会出现的早期症状是头、面部、手臂等处的皮肤局部潮红、红斑、发热,有灼痛感,触摸疼痛,伴有或不伴有皮肤剥脱,碎屑样剥离。
患者局部皮肤潮红、红斑处发生水疱,疼痛更明显,水疱饱满,其内充满水样渗出液体,表面光亮,灼热感减退,不触摸的情况下即有疼痛感。
患者局部皮肤损伤加重,大面积潮红、红斑处水疱形成,水疱内充满水样渗出液体,表面光亮,灼痛加剧,水疱可有融合,形成大片的表面光亮的水肿,瘙痒、疼痛加剧。
少数人会出现身体其他部位的症状,如口唇黏膜红肿、糜烂,指甲失去光泽,指甲下出现瘀斑。晚期部分人会出现其他全身不适症状,如发热、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乏力、腹痛、腹泻等,腹痛、腹泻和食欲减退严重者会出现脱水的症状,眼眶凹陷、皮肤松弛、弹性下降、神情淡漠、精神萎靡。
发热、头痛、头晕。
腹痛、腹泻、严重的胃肠道症状造成的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
大面积的水疱破溃感染可造成全身感染、昏迷和休克。
泥螺-日光性皮炎患者当出现皮肤潮红、红斑,或水疱丘疹形成时可到皮肤科就诊,进行局部皮肤检查,进行诊断,但要与日晒伤、烟酸缺乏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患者食用泥螺后,在户外日晒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红斑、水疱、水肿,伴有局部皮肤灼热、疼痛、瘙痒时,应当及时就医。
已经诊断为泥螺-日光性皮炎的患者,在治疗期间皮损局部潮红、红斑,水疱、水肿没有明显消退,或者皮损局部的灼热、疼痛、瘙痒没有明显改善,应当及时入院就医,更换新的药物或者进一步检查后予以处理。
治疗过程中的泥螺-日光性皮炎的患者,在服药期间又出现了新的并发症,如大量的水疱破溃,患者剧烈瘙痒、疼痛甚至破溃,或破损皮肤局部接触水、不洁衣物造成大面积细菌感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头晕时,应当及时入院就医。
当患者出现皮肤局部产生潮红、红斑、弥漫性水疱或红肿等症状时,请就诊于皮肤科。
近期有没有食用过泥螺?
近期有没有在烈日长期下暴晒?
有没有皮肤光敏感病史?
近期有没有接触过油漆?
有没有其他物品接触过敏史?
询问病人近期有没有食用泥螺,并有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的经历。
根据皮损部位的面积大小、颜色、形态、触摸有无疼痛等就可以初步对病情做出基本诊断。
包括血常规和尿常规,血常规检查重点关注嗜酸性粒细胞等急性炎症细胞的数目和红细胞沉降率,可以辅助诊断疾病。此外,还有本病特征性的尿卟啉检查,如果检查尿卟啉阳性高度怀疑是泥螺-日光性皮炎。
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对病人皮损局部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常规即可做出诊断。
治疗泥螺-日光性皮炎主要依靠日常护理和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局部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水肿的症状。
泥螺-日光性皮炎的患者严重时可造成全身感染的急性症状,如发热、寒战、食欲减退、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对于急症患者应当及时入院治疗,给予病灶局部清创,涂抹外用消炎抗菌药物,并辅助口服糖皮质激素,发挥其抗炎、抗过敏和抗休克的作用,防止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
泥螺-日光性皮炎通常只采用保守治疗,采用外用的涂抹抗菌消炎药物作用在指甲周围的红肿、水疱、结痂局部,严重的泥螺-日光性皮炎在外用药物之外也可口服消炎药物和抗生素类的药物,均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泥螺-日光性皮炎的一般治疗分为口服药物和外用药物治疗。
当患者出现症状时,可以口服药物治疗,可应用糖皮质激素,因其可以抗炎、抗休克,从而防止过敏性休克的发生,还要帮助皮肤抵抗日光损伤以及改善血管通透性。常用药物有呋塞米、托拉塞米、地塞米松、维生素C、维生素B等。
当患者局部皮肤水疱较多,或者水疱破溃,大面积皮肤出现皮损时,应当及时予以消炎和抗生素药物治疗,防止局部破损皮肤继发感染,造成发热等全身症。常用药物有奎宁软膏、去炎松尿素乳膏、皮炎平软膏、复方薄荷脑软膏、复方吲哚美辛酊、利多卡因等。
本病不需要手术治疗。
泥螺-日光性皮炎的患者在疾病的各个时期出现局部红肿时,都可采用热敷的方式促进局部静脉血液回流,有利于消除水肿,缓解疼痛。
泥螺-日光性皮炎也可以使用消风散药物治疗疾病,可以使用荆芥、防风、苍术、蝉蜕、牛蒡子、木通、甘草、当归、苦参、胡麻仁、生地、知母、生石膏等药物。
泥螺-日光性皮炎能够治愈。对于轻症患者,病灶局部和周围的红肿、发热、疼痛可在服药两天后明显改善,患者病灶局部潮红减退、水肿缓解,发热和疼痛感也可部分或全部消除。对于重症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化脓灶明显缩小,伤口周围潮红、水肿、疼痛也会在术后数天缓解或消失,患者服用消炎药后一周局部的水疱破溃处基本结痂,水肿消退、潮红消失,患者明显感觉病灶局部灼热消失且无痛感,停药后即可逐渐恢复。
泥螺-日光性皮炎患者只要及时治疗,遵医嘱按时服药,能够顺利治愈。
泥螺-日光性皮炎一般不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泥螺-日光性皮炎治愈后视个人体质而定,可能会留有局部皮肤的色素沉着,出现褐斑或者萎缩性瘢痕,可能影响外貌。
泥螺-日光性皮炎患者出院后一般按时服用药物数日后即可康复,不需要复诊。如出现病灶周围水疱再发、破溃、流脓,感染加剧应及时入院复诊。
泥螺-日光性皮炎患者应当在饮食中保证膳食多样化,不挑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如蛋、奶、肉类,维生素如蔬菜、水果、谷物、干果,因这些营养素是合成上皮细胞的原料,及时补充有利于皮肤损伤局部的恢复。除此之外,患者也应当充足饮水,并在疾病恢复期内避免再次食用泥螺。
对于泥螺-日光性皮炎患者的饮食首先应当避免在疾病恢复中食用泥螺,同时也要避免食用其他含有感光物质的动植物,如藜(俗称灰菜)、反枝苋菜、贻贝、野蕈等。
应该进食蛋、奶、肉等富含蛋白质,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谷物豆类等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食物,为更好的促进病灶局部皮肤损伤的恢复,最好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柠檬、柑橘、西瓜等。
泥螺-日光性皮炎患者的护理主要以防晒和饮食护理为主,患者确诊为泥螺-日光性皮炎后应当及时采取防晒措施,尽量避免外出,或者必须外出时,可以穿长袖的衣裤、戴宽边帽、撑遮阳伞、在暴露皮肤表面涂抹防晒霜等来防止日光直晒,从而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直射造成的损伤。
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当注意做好以下护理:
防止皮肤较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外出旅游时,应当采取防晒措施,如可戴宽边帽或遮阳伞遮挡日光。
注意生活中不要购买和使用含光感物质、致敏物质较多的洗面奶、乳液、面膜等化妆品,尤其需要避免频繁使用去角质的化妆品,因皮肤外层的一层角质能够有效保护真皮,防止紫外线、化妆品中的致敏化学物质对皮肤造成损伤。
在居家饮食中多食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的食物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以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对一些可诱导春季性皮炎的光感性物质,如油菜、灰菜、野生蕈、贻贝、菠菜、莴苣、无花果等,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在洗脸时尽量不用热水,而用冷水,避免使用碱性肥皂洗脸,尽量勿用粗糙毛巾擦拭脸部皮肤。
泥螺-日光性皮炎患者应当及时监测病情进展,具体如下:
可通过观察病灶处受损的皮肤表面是否结痂。
潮红是否减退、水肿是否缓解。
触摸有无痛感,局部发热有无消失等来评估疾病进展和康复的进度,一旦出现病情恶化,如皮损局部红肿加重,疼痛加剧,水疱增多,水疱破溃,出现脓性渗出物等时应当及时就医,更换药物或者补充其他消炎、抗生素类药物。
对于泥螺-日光性皮炎的患者应当禁止在疾病恢复期间食用泥螺。
需要禁食其他含有感光物质的动植物食物,如油菜、灰菜、野生蕈、贻贝、菠菜、莴苣、无花果、反枝苋菜等,因这些食物中含有感光物质,当被人体食入后能够产生类似泥螺食入而导致的皮肤对光敏感度增加,不利于泥螺-日光性皮炎的恢复。
要预防泥螺-日光性皮炎,应当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食用泥螺、油菜、灰菜等含有感光物质的食物时,应当避免长时间使皮肤置于日光下直晒。在进食泥螺、油菜、灰菜等含有感光物质的食物时应当注意烹饪方法的选择,尽量避免食用烹饪泥螺产生的汤汁或者泥螺的内脏部分。
对于食入泥螺的初期,在患者在日光下照射还没有达到紫外线足够造成皮肤损伤剂量时,如果患者自我感觉日光照射的面部、手背、裸露的手臂等处的皮肤发热、潮红时,应当及时入院检查。
对于近期内食入不知名的野生螺类的人群,当于烈日下暴晒一段时间后,如果出现面部、手背、后背、手臂或者其他暴露部位出现潮红、水肿、水疱时应当及时入院筛查。
合理饮食,当进食含有特殊成分的野生水产动物或植物时应当特别注意食材的烹饪和食用部位。
同时避免进食含有感光物质的食物,如泥螺、油菜、灰菜、野生蕈、贻贝、菠菜、莴苣、无花果、反枝苋菜等后在日光下长时间暴晒。
在疾病恢复后可以适当短时间间隔到日光下晒太阳,增强皮肤对日光的耐受能力,对于避免泥螺-日光性皮炎的再次发生有一定的效果。
4638点赞
[1]王劲风,王晓军,郭坤芳.浅谈日光与皮肤病[J].中国社区医师,1999(10):3-5.
[2]刘永忠,王玉英,魏娜.扇贝日光性皮炎60例临床分析[J].青岛医药卫生,1994(02):22.
[3]吕娅妮,许静,姜启君.泥螺-日光性皮炎1例[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7(01):47+52.
[4]赵东滨,李庆娟.吃泥螺引起的日光性皮炎[J].健康博览,2006(08):17.
[5]乔昌贤.光敏性皮肤病[J].健康生活,2007(07):2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