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源性脑积水为罕见的耳鼻喉科疾病,致病原因通常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或中耳胆脂瘤导致的并发症,同时耳外伤、先天性胆脂瘤等可引起耳源性脑积水,主要症状有耳流脓、听力下降,可有耳鸣、眩晕、持续性头痛、恶心、进行性视力减弱、喷射状呕吐、鼓膜穿孔等。
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分泌过多引起。
主要是因为脑脊液吸收受阻、循环不畅导致。
耳源性脑积水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感染导致的并发症,同时耳外伤、肺部感染等可引起耳源性脑积水,好发于耳外伤者、外耳疾病者、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者,已经患有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的患者,诱发因素通常为其他部位的炎症。
中耳炎是耳源性脑积水发病的主要原因,感染后最容易影响的部位为乳突,导致乳突炎以及蛛网膜炎,使得脑脊液的分泌产生异常,表现为脑脊液分泌过多,短时间内颅压升高过快,脑脊液堆积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引起颅压升高,进而导致耳源性脑积水的产生。因此,耳源性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感染是必须特殊关注的。
炎症是诱发耳源性脑积水的重要因素,即便不是耳部的炎症,如肺炎等,也可通过微小血管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导致中耳炎发生,进而发病。因此,不仅是耳部的炎症性疾病可以导致耳源性脑积水,其他部位的炎症也需要及时控制和治疗,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耳源性脑积水的发生。
耳源性脑积水较罕见,尚无明确的流行病学数据,但临床数据显示该病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年,女性多见。
如利器割伤、烧伤、烫伤等,可破坏鼓膜,并发严重感染引起中耳感染,可能发展为耳源性脑积水。
昆虫等异物进入外耳道或者洗澡、游泳时污水进入外耳道,都有可能会损伤鼓膜,引发外耳道阻塞、感染。如果伴有严重感染,则可能发展为耳源性脑积水。
可能引起各种中耳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耳源性脑积水。
如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耳源性脑积水。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主要表现为耳流脓、听力下降,可有耳鸣或眩晕、持续性头痛、恶心、进行性视力减弱、喷射状呕吐、鼓膜穿孔等。同时也容易导致视神经乳头萎缩、耳源性脑膜炎、耳源性脑脓肿、脑疝等相关并发症,需及时的治疗和控制。
耳流脓是耳源性脑积水的主要症状表现,也是典型的中耳炎感染症状,流出的脓性分泌物通常较为黏稠,需及时控制感染才能对症缓解症状,同时伴有听力下降、耳鸣或眩晕。
持续性头痛是耳部发生感染后,影响到神经系统的表现,症状表现一般较为持久,且反复出现,针对于原发病即中耳炎进行治疗才能根治耳源性脑积水。
恶心是典型的神经系统受感染影响后引起的症状,可以在没有明显的诱因情况下就发生恶心、食欲较差等表现。
进行性视力减弱同样是中耳炎感染后影响到视神经,特别是视乳头神经后引起的症状,表现为视力在发病过程逐步减弱,严重者可出现失明。
鼓膜穿孔是感染后导致的典型耳部症状,通常疼痛较为明显,且一般会伴随听力下降的表现。
是颅内压短时间内明显增高导致的症状,特别是在感染的急性期,出现本症状的概率较大,呕吐物直接从口腔喷出,距离较远,呕吐量较大,需及时的对症进行止呕和补充液体治疗,避免因大量呕吐导致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神经乳头萎缩是耳源性脑积水的常见并发症,通常在视乳头检查中表现有明显萎缩,伴随视力下降、看物体模糊不清等症状。
耳源性脑膜炎是耳源性脑积水后期重要的并发症,可表现为较为顽固的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严重者也可出现昏迷、休克等症状。
耳源性脑脓肿以耳部的分泌脓性黏液、听力下降、耳鸣或眩晕,头痛以及头晕、恶心、呕吐等相关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抽取脑脊液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感染情况。
脑疝是耳源性脑积水较为严重的脑部并发症,可表现为昏迷、肌张力消失、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功能下降甚至丧失等相关神经系统症状。
耳源性脑积水的总体就医指征是出现相关的耳部流脓、听力下降、头晕、头痛、视力下降等症状,即使症状不严重,也应该及时就医排除诊断。主要就诊科室是耳鼻喉科,及时行相关的体格检查、耳科检查、眼科检查、脑电图检查等以明确诊断,注意与耳源性脑膜炎等疾病相鉴别。
出现耳部流脓、头痛等症状,即使出现症状较轻,也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以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如果出现耳部流脓较多、视力明显下降等症状时,特别是耳源性脑积水的高发人群,需及时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避免病情继续恶化,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优先考虑就诊于耳鼻喉科,因为耳源性脑积水的大部分症状表现属于耳鼻喉科的诊疗范围,因此本科室在对这些症状的治疗上有着充足的经验和把握,是治疗该疾病的首选科室。
出现昏迷或休克、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于急诊科,以抢救生命体征、缓解症状为主。
从发现耳部流脓等症状到来医院就诊隔了多长时间?
是否有相关疾病史?
有没有进行治疗?
都有什么症状?
最近有没有感冒?
主要是耳科检查,是耳源性脑积水重要的直接性检查之一,可清楚观察耳部感染的情况,从而判断疾病的进程,确定大致的诊断方向。
眼科检查是针对于进行性视力减弱甚至失明的针对性检查,同时也可以观察视乳头神经等部位的感染情况,明确疾病进展。
有利于医生通过脑电图了解脑部的感染情况,同时也可排除癫痫等病导致的症状,明确诊断。
腰椎穿刺是明确耳源性脑积水是由哪种致病菌感染的重要检查,可测定患者脑脊液蛋白、细胞数等指标。
这两项检查是排除脑部病变的重要检查,也可观察是否存在脑部的结构性病变或脑疝是否形成,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的意义。
耳源性脑积水的诊断较为明确,一方面症状表现上出现耳流脓、听力下降、持续性头痛、恶心、进行性视力减弱、喷射状呕吐、鼓膜穿孔等,同时也可有明确的中耳炎病史,另一方面,腰椎穿刺以及影像学检查有明显的阳性征象,两方面相结合,即可明确诊断耳源性脑积水。
耳源性脑膜炎是症状表现上与耳源性脑积水相类似的疾病,同时致病原因也与耳源性脑积水一致,同为耳源性疾病导致的继发性感染,也可出现持续性头痛、喷射状呕吐等症状,但一般不会出现大量的脑脊液,行腰椎穿刺也无法引流出大量脑脊液,同时行头颅CT可与耳源性脑积水明确鉴别。
耳源性脑脓肿是症状表现上与耳源性脑积水相类似的疾病,致病原因也相同,都是由于中耳炎等耳部感染性疾病导致的,但耳源性脑脓肿以脑部脓肿性改变为主要特征,腰椎穿刺引流出的液体也是脓性液体为主,比较浑浊,可与耳源性脑积水明确鉴别。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6~12个月,控制症状后也需要三年以上的康复期,其治疗以降颅压和抗炎治疗为主,情况严重的患者需要抽取脑脊液,避免病情继续发展。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由于大量的脑积水堆积于脑室和视网膜下腔,因此会导致颅压增高,甘露醇为降低颅压的代表性药物,也是治疗耳源性脑积水的一线用药。
头孢曲松作为代表性的头孢类抗生素,所能杀灭的细菌范围较为广泛,对于中耳炎感染导致的耳源性脑积水,也有着较强的抗感染作用。
七叶皂苷钠片是典型的脑部疾病常用药物,在对于高颅压造成脑部组织伤害的维护和恢复上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甘油果糖氯化钠是耳源性脑积水常用的辅助药物,有助于对相关疼痛、呕吐等症状的控制。
可以清除病变部位,详细检查周边组织,排尽积水,通畅引流,并清除炎症组织,对于控制感染的进程和加快疾病的康复有着重要作用。
采取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脑脊液可以迅速降低和缓解颅内高压,减轻其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害。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经及时科学的治疗大部分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后遗症,患者每1~2月需及时复诊一次。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经科学的治疗和康复可以治愈。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治疗及时的情况下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耳源性脑积水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等相关后遗症。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服用药物每1~2月需及时复诊,便于医生观察病情进展情况,行相关检查,同时也为药物的调整和应用提供指导。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的饮食控制较为重要,特别是术后需要清淡饮食,要增加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摄入,提高营养水平是耳源性脑积水饮食调理的重要因素。
宜进食高维生素食物,如青菜、胡萝卜、木耳等,高蛋白的食物,如鱼类、鸡肉、鸡蛋等。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麻辣烫、火锅等。
清淡软食,避免耳部因咀嚼动作而加重炎症。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的护理以观察病情、控制饮食、做好局部清洁为主,要明确口服用药的剂量和频次,加强饮食管理,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同时进行清洁,避免二次感染。
认真了解所有药物的剂量及用法,按时、按量用药,注意药物副作用,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预防耳源性脑积水的重要举措,做好耳部清洁,避免感染性疾病。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要密切注意术后有无伤口化脓、面瘫等症状,如有出现相关症状,及时联系医生。
耳源性脑积水患者服用的相关药物必须足疗程、足量,否则容易导致疾病治疗不完全,疾病迁延难愈,最终无法控制。
对于耳部疾病,尤其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及中耳胆脂瘤,需尽早进行耳部等相关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做好局部清洁。平时注意避免耳部长时间沾水,避免诱发中耳炎。
注意游泳时戴好耳罩。
加强营养,特别是维生素和蛋白质的补充。
积极控制和治疗中耳炎等相关疾病,避免由此造成其他疾病。
尽量避免感冒,换季注意保暖、做好个人防护(如在人多的地方戴口罩),重感冒可能引发中耳炎。
尽量避免耳外伤,如挖耳时注意安全,避免暴力损伤耳部。
7563点赞
[1]柴亮,胡静,毛永军,李全成,张志利.耳源性颅内感染临床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53(10):770-775.
[2]卢伟,罗军,秦兆冰.耳源性颅内外合并症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6(16):48+50.
[3]汪磊.耳源性脑积水[M].中华耳科学杂志,2006,02:22-2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