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体有伤口或者坏死的组织时,梭状芽孢杆菌入侵,在体内生长、繁殖,致机体的正常功能以及代谢受到破坏,引起组织损伤性病变。伤口感染可表现为局灶性蜂窝织炎,局部或扩散性肌炎,严重可引发气性坏疽。
偶然在细菌培养检查中发现梭状芽孢杆菌的情况。
细菌培养、涂片镜检提示有梭状芽孢杆菌。
临床上有致病性的梭状芽孢杆菌主要是某些厌氧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能分泌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伤口、机体组织感染后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
野外损伤者、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伤员和战伤处理伤口不及时或不当、损伤部位较严重等,致使梭状芽孢杆菌容易在大面积肌组织损伤和深部伤口内生长繁殖而引起感染。
梭状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当人类的生活环境较差、食物没有经过高温杀毒后,免疫力低下人群食用易引发感染。
感染可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激发自身免疫反应而损伤组织、器官。
在应激状态下机体分泌炎症因子,促使全身系统免疫功能发生异常。
实施机械通气、血乳酸水平≥4mmol/L、抗菌药物使用时长≥14天,均属于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本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常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肠道以及腐败物中,引起人和动物致病。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患者病灶渗出物中可检出细菌,但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少见。
当人体存在外伤、扩散性肌炎、肌坏死症、闭塞性血管病以及手术伤口时容易引发感染。
本菌主要以直接或间接接触、消化道传播常见。
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和有菌的动物皮毛、肉、骨粉等均可引起梭状芽孢杆菌感染。
进食被梭状芽孢杆菌污染的肉类和乳制品、水源可引起感染。
野外损伤者。
没有得到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的自然灾害所引发的伤员和战伤。
有原发病如扩散性肌炎、肌坏死症、闭塞性血管病和有手术伤口的免疫力低下人群。
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患部胀裂样剧痛。伤口内肌肉由于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
局灶性蜂窝织炎是软组织的急性感染,由腐生性细菌梭状芽孢杆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广泛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患处皮肤局部剧痛,呈弥漫性红肿,境界不清。可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肌炎是指肌纤维及肌纤维之间结缔组织发生的炎症,患部出现显著肿胀,触诊温热、疼痛。
部分轻症患者可无症状,经及时、恰当处理伤口后可顺利痊愈。严重者则会造成全身感染,损害组织及其脏器,引发酸中毒、脏器衰竭等。
如果伤员大量失水、失血或休克,而又有伤口大片组织坏死、深层肌肉损毁,尤其是大腿和臀部损伤,弹片存留、开放性骨折或伴有主要血管损伤、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等情况,加之救治处理不及时或不得当,容易发生感染而导致肢体或组织的坏死而造成截瘫。
最为严重、发展最快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诊治,可丧失肢体或危及生命,早期出现神情不安、口唇皮肤苍白、脉快,晚期有严重贫血及脱水,有时有黄疸,致循环衰竭。
当患者出现患处肌肉由无光泽的红色,变为深红色、灰绿色,且伴有伤口处腐烂、流脓渗液,出现臭味时,需要及时就医。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若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应进一步检查。
已经确诊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的患者,若出现全身严重症状如恶寒、高热、患部肿胀、剧痛,甚至昏迷,应立即就医。
建议患者去感染科、普外科、创伤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肌肉感染,引发炎症,高热不退,需立即到急诊科就诊治疗。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伤口是因为什么受伤的?有多久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患部肿胀、剧痛、流脓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流脓有恶臭味、血性分泌物、恶寒、高热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伤口周围皮肤水肿、苍白、发亮,很快变为紫黑色,并出现水泡。伤口内肌肉坏死,呈暗红色或土灰色,失去弹性。
患处分泌物应送检培养厌氧和需氧菌,梭状芽孢杆菌可从纯培养分离获得。
涂片可显示为革兰阳性梭状芽孢杆菌。典型的渗出物中没有多形核白细胞,用苏丹染色可显示游离的脂肪球。
X线检查可显示局部是否产气,CT和磁共振可帮助确定坏死的范围。B超可提示局部血流情况。
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诊断为本病:
患者多有与动物接触史或从事与动物及其产品接触的工作,并且机体有严重挤压伤或穿透伤后组织坏死的肢体。
临床上表现皮肤和皮下组织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如患处剧痛、红肿,可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细菌学培养分离得梭状芽孢杆菌,涂片镜检显示为革兰阳性梭状芽孢杆菌,可确诊为本病。
涂片显示大量的多形核白细胞和大量呈链状排列的球菌。
涂片显示大量的革兰阴性杆菌。
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临床中主要遵循及时、彻底清创。正确有效的清创与伤口消毒,并且给予患者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即可,必要时尽快使用抗生素治疗。
青霉素G:抗梭状芽孢杆菌的首选药物,对严重蜂窝织炎和肌肉坏死症应立即静脉滴注。
甲硝唑:主要用于治疗或预防厌氧菌引起的系统或局部感染。重症者可静滴。
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对梭状芽孢杆菌有效。
如有伤口肉毒中毒,未能明确毒素型前应给予多价抗毒素联合治疗。当毒素型明确后,使用同型抗毒素血清注射。
在患者伤后六小时内及时进行清创可完全防止气性坏疽的发生。若受伤已超过六小时,在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下,清创术仍能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对一切开放性创伤,特别是有泥土污染和损伤严重、无生活力的肌肉者,都应及时进行彻底的清创术。战伤伤口,在清创后一般应敞开引流,不做缝合。患者临床症状较严重,广泛引起肢体、组织的坏死,可对患处及其周围组织或肢体进行切除。
对肢体广泛肌肉坏死有潜在的组织抢救作用,可作为抗生素和外科手术治疗的补充疗法。早期进行高压氧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发病率。
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的预后与就诊治疗时间的早晚有直接关系。若不及时诊治,该疾病病死率较高。及时进行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能及时进行有效、恰当处理,通常可以治愈。
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症状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患者定期复查伤口渗出物情况,涂片镜检观察病原学情况,如有不适随诊。
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补充足够热量、高蛋白的食品,避免进食不干净食物、水源等。注意清淡饮食,戒烟戒酒,避免进食辛辣食物,影响伤口恢复。
忌进食受到污染的动物、水源等,宜进食新鲜瓜果蔬菜以及富含膳食纤维食品。
食品应经过高温杀毒后食用,少吃剩饭剩菜,并且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
戒烟限酒,避免影响疾病痊愈。
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的护理,需注意促进患者炎症指标恢复正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并保持稳定等。日常注意增强体质,积极锻炼身体,保持心情愉悦。
了解抗生素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对从事可疑污染物接触人群加强劳动保护。
加强室外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循序渐进,并长期坚持。
注意监测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患者的伤口疼痛是否减轻、渗出物是否减少,恶寒、发热等症状是否有缓解,细菌学检查是否正常,B超、X线检查感染的组织结构血流是否恢复正常。
家属需注意不宜接触患者的伤口,患者的个人物品如毛巾、牙刷等要单独使用,不可与家人共用,避免造成梭状芽孢杆菌传染。
若要避免发生梭状芽孢杆菌伤口感染,伤病员要根据实际环境及时、恰当的对伤口进行有效且规范的处理。平时要保护好自己,尽量不要受伤,同时最好不要与受伤人群接触。
对于健康人,不接触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者的伤口即可。
注意人身安全,避免受伤。如果受伤,需保护好伤口,及时就医清理,避免细菌感染。
如果必须接触梭状芽孢杆菌感染者,需戴好口罩、手套等, 做好个人防护,防止传染。
注意饮食卫生,不进食不洁食品。
4051点赞
[1]孙刚.粪微生态移植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研究现状[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9(23):13.
[2]李兰娟,任红.传染病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冒朋飞,金建荣.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01):79-81.
[4]陈光华,黄贵芝,陈航,等.创伤性骨折患者艰难梭状芽孢杆菌感染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9):4191-419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