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是指足部骨结构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包括距骨骨折、跟骨骨折、跗骨骨折、跖骨骨折、趾骨骨折。多是创伤、疲劳引起,部分病理性因素,如局部肿瘤、结核会引起足部病理性骨折;骨折后患者会出现足部疼痛、肿胀、局部畸形、足部关节活动受限;可通过足部X线、CT、MRI检查来帮助诊断,应积极给予治疗。
大致可以分为距骨骨折、跟骨骨折、跗骨骨折、跖骨骨折、趾骨骨折。
头部骨折比距骨颈骨折少见,移位一般不明显。
由于在踝穴中的距骨体有跖屈倾向,常合并距骨下脱位。
可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骨折。可以在横的平面发生骨折,也可发生纵形的劈裂骨折。骨折可呈线状、星状或呈粉碎性。距骨体的边缘骨折易被忽略,但却可产生功能障碍。距骨体骨折的预后比距骨颈骨折更差,因其往往波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骨折移位即使很轻,都将导致上述关节的阶梯状畸形,最终产生创伤性关节炎。
距骨后突骨折系由于突然的跖屈造成的损伤,应注意与距骨后缘可能出现的一种不连接的骨化中心(又称三角骨)相鉴别。但后者与距骨体的分界线表现较平滑而整齐。必要时可拍摄对侧踝部X线侧位片以资比较,因三角骨多为双侧性。
骨折为跗骨中最常见的骨折,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跟骨骨折的常见原因多半由于高处跌下,跟骨着地所致。骨折的类型很多,但可归纳为两大类,即波及距下关节与不波及距下关节的跟骨骨折。
少见。由于足强力内翻所致,骨折移位不多,常波及跟骰关节。
高处跌下,跟骨结节底部着地成外翻位,骨折片由于跟腱的收缩而向上移位。
由于足部强力内翻,距骨向下压迫载距突所致,骨折片移位不多。
又称跟骨结节“鸟嘴状”骨折。由跟腱强力向上收缩撕脱所致。一般在跟腱止点上方,移位不多。但有时骨块较大,伴有向上翻转移位。
骨折接近但未进入关节。多为垂直暴力致跟骨粉碎骨折,使横径增宽,距骨下关节严重紊乱,骨折愈合后影响足的功能。
由于垂直暴力所致。距骨关节面挤压跟骨关节面而形成关节面塌陷骨折。
即跟骨的距骨关节面受到距骨的剪力作用使之成前后两半,为跟骨Ⅰ度损伤。
跟骨骨块粉碎并有移位,为跟骨Ⅱ度损伤。
为跟骨Ⅲ度损伤。
骨折包括舟状骨、骰骨和楔骨骨折。
舟状骨骨折舟状骨骨折不常见,但有人统计其发生率为骰骨骨折的两倍。足舟状骨骨折分为三个类型,即舟状骨结节骨折、舟状骨背侧缘骨折和舟状骨横形骨折。
多为重物坠落击伤等直接暴力引起,很少见。多合并中跗关节或跖跗关节脱位。
可以发生各种类型的骨折,其原因可为肌肉牵拉、严重扭伤和重物压砸伤等。
在行走中辅助足的推动力和弹跳力,也可稳定身体,特别在赤足行走时足趾对地面有抓握作用,防止摔跤。因此,在处理趾骨骨折时应注意跖趾关节的活动能力和足趾跖面有无骨折移位形成的骨性硬结。趾骨骨折中以第5趾近节趾骨骨折最常见,常因碰踢第5趾引起。
足部骨折多是因足踝部位创伤、疲劳引起,肿瘤、结核等病例因素也可引起病理性骨折,足部骨折好发于士兵和运动员、骨质疏松的人。
足部受到直接暴力,超过足部骨结构的承受能力,骨的结构连续性完全或部分断裂,引起骨折。
疲劳(应力)骨折是骨的机械强度崩溃所产生的骨折,产生崩溃的因素主要是长期或反复的应力作用于受力的骨、骨的强度不够,骨小梁骨折的速度大于修复的速度等。
足部肿瘤、结核等因素导致骨质受到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
足部骨折暂无具体流行病学资料。
运动员锻炼时、新兵训练期尤其是女性新兵在训练期间,足部持续、长期或反复的应力作用,容易产生疲劳骨折。
骨质疏松的患者骨量降低、流失,骨脆性增加,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骨折。
足部骨折的患者会出现足部疼痛、肿胀、局部畸形、足部关节活动受限,不能负重和行走。部分患者会伴有神经、血管损伤。
足部骨折后无菌性的炎症,刺激神经根,引起患者出现疼痛症状。
局部血管破损,无菌性的炎症渗出,导致患者出现足部水肿,出现足部肿胀。
足部骨折后骨质破坏,周围组织损伤,足部形态改变,出现局部畸形。
足部骨折后因疼痛患者采取被迫体位,因足部畸形、肿胀,失去关节功能,会出现足部关节活动受限。
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会出现局部皮损。
若足部骨折的患者若伴随神经损伤,可能会出现运动、感觉障碍;若是跟骨内侧神经可导致足跟跖面以及足底近段内侧感觉减退,趾骨运动功能障碍。足底内侧神经损伤,可能会造成足内在肌运动减退等。血管损伤后会出现足部皮肤苍白、血肿等症状。
有足部骨折高危因素的人,以及足部外伤,出现足部骨折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根据病情需要可就诊于骨科、急诊科、康复科。医生询问病情、查体后,完善足部X线、CT、MRI等相关检查,以帮助诊断;该病应与足部软组织损伤相鉴别。
有骨质疏松的人,以及运动员和士兵等应定期体检,一旦发现有足部骨折的症状、体征,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下一步检查。
若是足部外伤,出现足部疼痛、肿胀、局部畸形、足部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怀疑是足部骨折,应及时就医。
已经明确有足部骨折的人,若是疼痛加重、局部感觉消失,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足部外伤后,出现疼痛、肿胀明显,可拨打120求助,或送往急诊科诊治。
足部疼痛的患者,若是出现足踝功能障碍,待病情平稳后,应就诊于康复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近期是否有足部外伤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足部疼痛、肿胀、局部畸形、足部关节活动受限等)
是否有其它医疗机构的就医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特别询问是否有肿瘤、结核等容易造成病理性骨折的疾病。
通过视诊检查是否有足部的开放性损伤,局部是否畸形、肿胀;通过触诊,是否有压痛、叩击痛,是否有摩擦音,以及记录疼痛的部位,判断肿胀的严重程度;测量足部关节的活动度。
通过足部X线检查,查看患者骨质情况,发现有骨连续性中断,即可诊断。
若足部骨折不典型,通过X线检查难以确诊,应通过CT、MRI检查来帮助诊断。
通过病史、症状、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该病诊断:
有足部外伤史,或是有足部结核、肿瘤病等相关病史。
出现足部骨折的典型症状,如患者出现足部疼痛、肿胀、局部畸形、足部关节活动受限等。
通过足部影像学检查,发现骨连续性中断,即可明确诊断。
足部软组织损伤也会出现足部疼痛、肿胀,应注意和骨折相鉴别;一般足部骨折会出现局部畸形,可扪及骨擦音,而足部软组织损伤不会出现上述症状;足部软组织损伤做X线检查,不会出现骨连续性中断的影像,而骨折病人能够在影像学中发现有骨折线等,不难鉴别。
足部骨折应积极治疗,以维持足部的功能,一般需要短期治疗,可使用手法复位或手术治疗,并需配合药物改善疼痛、肿胀等症状。
急性损伤后应冰敷,以延缓无菌性炎症渗出,缓解疼痛。足部骨折后患者应足部制动,也可足部复位后石膏外固定,且不同骨折部位制动处理不同:
只需把足固定于紧贴的短腿管型石膏中4~6周,然后进行负重锻炼,结果良好。
在治疗中需将足置于跖屈位,以便使远侧骨折段与近侧骨折段对合。复位后用短腿石膏固定于跖屈轻度外翻位6~8周,之后更换功能位石膏,继续固定6周。不能过早地将伤肢固定于功能位,以免发生骨折再移位。负重须推迟至骨折愈合后。
距骨体骨折无移位者,以石膏固定于中立位。如有移位经闭合复位成功者,则应固定于轻度跖屈位。
治疗仅需功能位短腿石膏固定6周。
若无移位,用短腿行走石膏固定4~6周。如骨折端有明显移位,应予复位和固定4~6周,以后辅以理疗。
无移位者,仅需抬高患肢,加压包扎,早期开始踝和足的活动,8周后负重。
应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法复位,足尽量跖屈,术者用两手掌压挤跟骨两侧,同时尽量向下牵引跟骨,以恢复正常的跟骨结节关节角,复位满意后用短腿石膏固定于足跖屈位4~6周。复位不满意者,可用Böhler夹来协助整复。
除骨折线通过跟距关节之外侧并因重力压缩使跟骨外侧关节面向下塌陷外,其病理变化均与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相同。因此,如跟距关节面无移位或移位不多,可按接近跟距关节的骨折来处理。
骨折后患者出现疼痛明显,应使用非甾体类药物控制无菌性炎症,减轻疼痛症状,一般可选用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等。
若是出现肿胀明显,可选用脱水肿药物,一般可选用甘露醇。
距骨颈骨折可合并距骨体向内后方旋转而脱位,并交锁于载距突的后方,还可合并内踝骨折,有时为开放性损伤。因脱位的距骨体位于跟骨结节的内侧,其上的皮肤被牵伸压迫有发生坏死的危险,胫后血管神经也可受压,导致前足坏死及足底内侧神经麻痹。因此整复是紧急的,距骨应立即复位、如闭合复位失败,应立即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为了增加距骨的血液供应,预防距骨缺血性坏死,可同时作距下关节融合术。距骨颈垂直骨折,很少或无移位,可用不负重的石膏固定踝关节于功能位6~8周,能获满意结果。
若是严重粉碎骨折无法复位时,可延期行胫距关节融合术、胫距跟关节融合术或四关节融合术。
有移位者,应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闭合复位。如手法复位有困难,可用钢针穿过结节中部,将膝关节屈曲,先向后牵引,松解骨折面,然后向下牵拉,直至骨折复位。术后用长腿管型石膏固定于屈膝和踝关节跖屈位。必要时,亦可将钢针一起包于石膏内,4周后拔除钢针,更换短腿石膏,再固定4周。
如骨折块较大或有向上翻转移位时,应作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亦可用经皮穿针内固定。术后用长腿石膏固定于屈膝30°踝关节跖屈位。
对关节面塌陷者,应切开复位。先矫正跟骨结节的向上移位和跟骨的增宽,然后将塌陷的关节面撬至正常位置,关节面下的空隙用松质骨填塞并可用跟骨接骨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对累及关节的粉碎性骨折行早期关节融合术。因为这种骨折必将引起不可恢复的损害,如伤后2~3周内手术,行三关节或跟距关节融合术,疗效较晚期手术好。
足部骨折积极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一般可以治愈,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若是病理性骨折,可能会复发,应定期复诊。
足部骨折一般能治愈,肿瘤、结核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容易复发。
足部骨折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足部骨折保守治疗应第1、3、6月复诊,若是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第2周、3、6月复诊,若是出现病情变化,应及时复诊。
足部骨折的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以促进伤口愈合,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对卧床患者,应增加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以防便秘。
由于骨折后出现肿胀、疼痛,甚至休克,应注意纠正失水、失盐。伤情严重时,供给低脂、高维生素、高钠、高铁、含水分多、清淡味鲜、易消化的半流饮食,避免卧床引起便秘,可给予强化钙酸奶,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由于骨折处血肿很快开始吸收及软骨细胞经过增生变性、钙化变为骨质,每日给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糖类、高维生素、高钙、高锌、高铜的饮食。可以多吃菠菜、杏干、韭菜、油菜、茴香、鸡蛋、黄油、橘子、红果、鲜枣、草莓等。
应该加强对足部骨折病人的护理,应指导病人正确使用药物,应特别观察使用消水肿药物后的不良反应,注意保持术后切口的卫生。监测病情变化。
患者应遵医嘱正确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消水肿药物,一般需要饭后用药,避免刺激胃肠道,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若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应该注意保持切口的卫生,避免敷料污染,出现局部感染,应定期消毒、换药。
应注意观察足部疼痛、肿胀是否加重,复诊时应查看手术切口愈合情况,复查足部X线,查看骨愈合情况。
使用甘露醇脱水时应注意缓慢滴入,避免快速大量静注甘露醇可引起体内甘露醇积聚,导致心功能损害;同时应该监测水和电解质,避免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
足部骨折多是外伤和劳损引起,要积极采取措施避免;病理性因素也会引起足部骨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有足部外伤、肿瘤、结核的患者应注意早期筛查,发现有足部骨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积极治疗恶性肿瘤、结核、骨质疏松等原发病。补充钙质。
做好足部保护,应该穿合适大小、质地柔软的鞋子运动,必要时可使用护踝,做好运动前准备工作,避免出现足部骨折。
应注意劳逸结合,不要长时间反复劳作,避免积劳性损伤。
4227点赞
[1]吴肇汉,秦新裕,丁强.实用外科学[M].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2532-2529.
[2]黄涛.运动损伤的治疗与康复[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319.
[3]田伟.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54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