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前抑郁症是一种孕期心理疾病,当孕妇对丈夫产生了一些新的或者不合理的期望,并且内心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产前出现精神问题、心理问题的女性正呈上升趋势,而其中又以白领女性为主。产前抑郁症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产后抑郁症,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诸如自残、自杀等,累及胎儿的性命。
产前抑郁症病因与女性在孕影响期的激素变化有密切关联。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激素发育水平有显著波动,可以影响大脑中调节情绪的神经传递素的变化。激素的变化则会比以往更容易焦虑,以尤其关注身材和职场的白领孕妈多见。
抑郁症有家族聚集现象,患者的双亲、同胞、子女中患抑郁障碍的人数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怀孕期间,由于生理学上的转变,孕妇要更非常容易出現内分泌紊乱的状况。
成年海马神经再生及其调控,会对抑郁症发病和抗抑郁治疗产生显著影响。
与产前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围产期身心障碍易发生在认真、保守、固执、幼稚、与人相处不融洽、情绪不稳定等不成熟人格特点的妇女中,各种刺激均可能引起心理异常。
心理调节功能受损,一般需要未得到满足,与神经心理因素相互作用,会削弱孕妇的心理调节功能。
应对刺激的方式脆弱,如自我评价差,情绪时常低落。
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对于产前抑郁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然而,以上这些因素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在各方面因素联合作用下导致疾病的发生。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这种交互作用的出现时点在产前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多是初产妇,不知道分娩的感觉是怎样的,因此而忧虑。大家现在都是从电视等传媒中得至的关于分娩的信息,看到演绎的分娩过程那么痛苦,这不免让准
妈妈的心里感到害怕,尤其是对疼痛更为敏感的准妈妈,心里觉得紧张。
担心胎宝宝的健康,虽然已经经历了多次的产检,但是由于某些疾病是预查不出来的,所以准妈妈会担心生出一个不够健康的宝宝。
忧虑胎宝宝的性别,现在有很多人还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准妈妈心里就会紧张,生怕生个女孩被周围人瞧不起,怕婆婆和准爸爸嫌弃自己。
在孕期患有疾病的准妈妈,由于担心自己和胎宝宝的健康,心里也会紧张不安。
夫妻关系不融洽、与公婆关系不和等,易诱发孕妇的抑郁。
产前抑郁症是一种发生在妊娠期间的常见的轻度至重度非精神病性抑郁,高收入国家约13%的孕妇受其影响,中低收人国家中更是高达25%的孕妇出现症状。国内产前抑郁症的发生率为4.36%~30.79%,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每年上升率约9%。
有抑郁症病史的孕期女性。
直系亲属(父母、兄弟姐妹)有抑郁症病史者。
关注身材和职场白领的孕妇。
产前抑郁症患者有情绪低落、思维障碍、意志活动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和躯体不适等症状,并持续一段时间(至少两周),部分患者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强迫症状。另外还可能出现胎儿生长受限、产后抑郁、早产等并发症。
患者有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和悲观。
患者感觉思维受到抑制,考虑问题及联想困难,思维迟缓、反应迟钝;交谈时主动语言较少,语速较慢,对答困难。
患者思维内容大多悲观、消极,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无能力、无作为、无价值、无法照顾孩子等,还可因过往的行为产生罪恶感,对前途感到渺茫,甚至出现疑病、幻觉、妄想等。
患者生活被动、疏懒、行动迟缓,回避与他人接触,不愿进行以前喜欢的活动和业余爱好。
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异常,包括近事记忆力降低,如忘记刚发生的事情等;也可表现为负性记忆增强,如难以忘掉让自己难过的事。还可有注意力障碍,如注意力下降等。
孕妇因偏食、妊娠剧吐以及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足导致胎儿生长受限,胎儿出生体重与母体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产妇在分娩后出现抑郁、悲伤、沮丧、哭泣、易激怒、烦躁,甚至有自杀或杀婴倾向等一系列症状。
孕妇情绪波动大,长期抑郁易早产。
孕妇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应该就医接受心理治疗,如觉得所以事情都没有意思,没有乐趣;整天感觉沮丧、伤心,难以集中精力等。进行相关检查,量表筛查,常规辅助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并与双相抑郁和其他情况相鉴别。
在怀孕期间,孕妇出现情绪低落、烦躁、激动、悲伤哭泣及多方面能力变差等症状表现,严重者甚至可出现幻觉、安想或自伤自杀等症状。
当孕妇出现不能集中注意力、焦虑、极端易怒、睡眠不好、非常容易疲劳,或有持续的疲劳感,不停地想吃东西或者毫无食欲,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总是提不起精神,持续的情绪低落,想哭,情绪起伏很大,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产前抑郁症的患者,当出现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诸如自残、自杀等,累及胎儿的性命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科、心理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心悸、胸闷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心内科等。
抑郁持续多久?
是否有家族遗传史?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厌世、自杀倾向等症状)
既往有无抑郁症的病史?
是第一次怀孕吗?自己的职业是什么?
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贝克抑郁量表等,根据总分进行患产前抑郁症的初步诊断。
脑电图是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
通过对雌激素、孕激素、泌乳素等水平测查发现是否存在内分泌的紊乱。
孕妇在孕期出现不能集中注意力、焦虑、极端易怒、睡眠不好,非常容易疲劳,或有持续的疲劳感,不停地想吃东西或者毫无食欲,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总是提不起精神,持续的情绪低落,想哭,情绪起伏很大,喜怒无常,经常想一些不太实东西,这种与平常心 状态反差比较大的就是产前抑郁症。
情绪周期性地起起落落,一段时间抑郁,一段时间又不正常地情绪高涨,包括活动增加、几乎不需要睡眠或吃东西、急速翻腾的思想、不恰当的社交表现,或减弱的判断力。而产前抑郁症发作没有周期性。
产前抑郁症以心理治疗为主,如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另外还需要孕妇学会自我调整,一般需要三个月以上的长时间治疗,经及时、合理的治疗有助于改善、消除症状。
由于患者为孕妇,所以产前抑郁症主要依靠心理治疗,没有特定的药物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目前常用于心理个体疗法有认知疗法,行为疗法,松弛疗法,音乐疗法等。
护士在产前给予孕妇孕期保健知识的讲解,告知其分娩的基本过程,鼓励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与心理压力。
采取物理运动措施来缓和其胎位不正所带来的忧虑、紧张、恐惧等情绪,从而减轻产妇的抑郁倾向。
保持半卧位,身心平静、放空思绪,利用肌肉紧张放松循环的节奏控制,使产妇能够放松身心,保持愉悦的心情来缓解焦虑等情绪。
护理人员指导产妇进行冥想训练,使其身心放松,加强自我控制感,集中注意力,跟随其呼吸将消极的情绪去除。
音乐疗法可以有助于缓解孕产妇的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达到镇静、镇痛、降压的效果,可以放松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产生积极的能量。因此,通过降低孕妇生理上带来的不适以干预其心理上的焦虑,紧张等情绪来有效改善其产前抑郁的倾向。
产前抑郁症可治愈,一般不影响寿命,但有复发的可能,也可能有产后抑郁的后遗症,因此对于高危人群,加强跟踪随访,做好预警工作,必要时积极心理干预,患者需要定期复诊。
产前抑郁症经治疗可改善症状,能治愈,但易复发。
产前抑郁症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情绪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建议患者遵医嘱定期随诊,每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心理测试、心电图、血常规等检查项目,判断胎儿发育情况。根据患者的情绪变化判断是否复发。
患者可以通过补充营养来缓解这种紧张、忧虑的情绪。核桃、花生、土豆、海产品、蘑菇与动物内脏都是好的选择。富含Q-3脂肪酸、维生素D和碘等物质的海鲜食品也对缓解抑郁有很好的疗效。
对患有产前抑郁症的孕妇,现阶段还可以采用运动、光照和心理的疗法进行护理,主要从自身,家属两方面来加强心理干预,并配合药物治疗,但为了减少治疗的伤害和风险。
患者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多想一些自己与配偶比较快乐的日子,多听一些欢快轻的音乐,多跟自己身边的朋友,身边的孕妇交流沟通。把自己内心的压抑情绪表达出来。多想一些未来美好的东西。
不要让自己闲下来。可以在家里边学一些插花,挑选宝宝出生后喜欢的衣服、婴儿车、奶粉,还有玩具等。看一些孕期保健,还有宝宝教育方面的知识等,跟身边的孕妇或者朋友交流知识、交流经验等,这些都可以减轻和预防产前抑郁。
该护理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松果体和脑垂体等功能,降低患者乙酰胆碱水平和去甲肾上腺素,但容易提升患者体内多巴胺水平、5-羟色胺和皮质类固醇,可以作为治疗产前抑郁症的一种辅助,临床操作简单方便。
针对产前抑郁症患者而言,运动护理疗法可促使患者保持健康、积极的身心状况,对患者体重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保持作用,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对患者实行针对性的体重控制,可促进患者产前和产后健康的状况,而合理的运动量可帮助缓解患者抑郁情绪。
家属应主动积极关心患者,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学会倾听患者的情感表达,增强患者自信心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丈夫同时应该努力改善自己的经济情况。良好的经济情况也有助于帮助患者预防或者减轻产前抑郁症状。
家属尽量避免给患者带来太多的负面消息和负面情绪。
注意避免患有严重产前抑郁症的患者独处,避免其自杀行为的发生。
产前抑郁症的预防可从早期心理测试及体格检查进行筛查。此外,做好学会自我调控、加强与家人的沟通、学习相关孕期知识等预防措施,将有效预防产前抑郁症,还需要积极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做好预警工作,必要时积极心理干预。
孕妇可在怀孕后进行相关心理测试及体格检查进行筛查,特别是对于有抑郁症家族史的孕妇,让丈夫及其他家人及时照顾孕妇情绪。
学会自我调适是最主要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保持心理平衡,做好对不良情绪的主动排解。
怀孕期间加强身体锻炼。
通过孕妇学校、各种媒介做好对该疾病的健康学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主动求助及诊治比例。
积极构建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轻松舒适的社会工作环境。
对于高危人群,加强跟踪随访,做好预警工作,必要时积极心理干预。
4988点赞
[1]亓高超.新编临床精神病学.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8:84-85.323-329.
[2]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05-118.259-259.275-279.
[3]朱冉旭,鲍喜燕,范娟,李燕,金晓忠.产前抑郁症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20,28(06):807-810+814.
[4]吴海燕,任丽萍.研究产前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症的防治作用[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1):129-130.
[5]岳和欣,冯雅慧,吴散散,王雅文,蔡姝雅,石英杰,陈云利,湛永乐,马良坤,江宇.孕期妇女体力活动变化对抑郁影响的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6):834-838.
[6]刘艳佳,熊莉娟,衡艳林.产前抑郁症的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志,2017,32(14):106-109.
[7]董瑞.妊娠期营养的个性化指导[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0,18(09):135-13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