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脏病是指在糖尿病的糖、脂肪等代谢紊乱基础上发生的心脏大血管、微血管、心肌及植物神经紊乱病变,包括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自主神经紊乱等,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至严重心律不齐、急性心肌梗死、心衰甚至猝死等。该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对症药物治疗,也可通过手术治疗原发病,经过积极治疗可有效改善预后。
根据病变部位可将糖尿病心脏病分为糖尿病性冠心病、糖尿病性心肌病、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三种。
糖尿病性冠心病患者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临床表现为气促、胸闷、心绞痛等。
糖尿病性心肌病患者系心肌代谢异常引起心肌结构改变所引起,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律失常等。
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系支配心脏和血管的自主神经纤维受损所引起,多影响胃肠、心血管、泌尿系统等,临床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腹泻、心动过速、寂静性心肌缺血,严重者可发生糖尿病无痛性心肌梗死和猝死。
糖尿病心脏病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认为,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病与持续性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血液黏度增加、胰岛素抵抗等因素有关。
使血红蛋白糖基化增多,携氧功能降低,同时糖基化终产物沉积于心肌组织使心肌收缩功能和顺应性减低,促进了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可使冠心病病死率增加4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发生的危险性增加密切相关,同时高胰岛素又可使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增多,过多的血脂可穿过内皮细胞在血管壁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压可加速大动脉的硬化和钙化。
糖尿病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性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纤锥蛋白降解减慢。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管壁受损,血流不畅,促使血栓形成。
糖尿病患者存在自由基清除障碍,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造成心肌组织损伤,促使糖尿病心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如果家族中有人患有糖尿病心脏病,则发病风险会增加。
吸烟或吸入二手烟都会诱发糖尿病心脏病。
不健康的饮食、缺乏身体活动等都会导致体重增加,体重过重通常会使其他危险因素恶化,从而增加发生糖尿病心脏病的可能。
患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等疾病,可增加糖尿病心脏病变发生几率。
糖尿病心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着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动脉粥样硬化占糖尿病病死率的80%,而糖尿病的住院患者中75%有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心脏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糖尿病心脏病根据病变部位分为三大类,分类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其临床表现可能从无症状至严重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或伴急性心肌梗死等非常复杂的严重症群,因其病变错综复杂,在临床上常常不易被及时发现,部分患者还具有突发性,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糖尿病早期可累及迷走神经,以至交感神经处于相对兴奋状态,故心率增快。在休息状态下,心率超过90次/分,甚至可达130次/分。心率增快且不易受各种条件反射的影响,如患者深呼吸时的心率差异减少,从卧位快速起立时的心率加速反射也减弱,好似无神经的移植心脏。
糖尿病性冠心病与一般冠心病相比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缺乏典型的心绞痛,预后差的特点。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者多于非糖尿病者,男性约1.5倍,女性约3倍。其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严重,心肌梗死面积大,进展快,病死率也高达26%~58%。值得警惕的是症状不典型,约有42%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患者仅有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或仅呈疲乏等,故易于漏诊、误诊。此种无痛性心肌梗死主要由于自主神经损害所致。并且糖尿病性心肌梗死即使缓解后复发率也较高,远期预后亦差。
当患者从卧位起立时,如收缩期血压下降>4.0kPa(30mmHg),舒张压下降>2.7kPa(20mmHg),称直立性低血压或体位性低血压。其主要机制可能由于血压调节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损害所致,属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晚期的表现。当直立性低血压发作时,患者感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有时昏倒。要注意与低血糖鉴别。
糖尿病心脏病如不积极治疗,最终可发展为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可出现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乏力、疲倦、少尿等,其主要危害为心力衰竭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糖尿病性心脏病患者偶因各种应激、感染、手术麻醉等均可导致猝死。临床上呈心律严重素乱或心源性休克,起病突然,患者仅感短暂胸闷心悸,迅速发展至严重休克或昏迷状态。有时发生于某些感染时,则症状常被原发病所掩盖而不明显。
有糖尿病史的患者,需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警惕心血管疾病的症状表现,一旦出现心动过速、心肌梗死、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应立即于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出现头晕、软弱、心悸、大汗、视力障碍、疲乏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出现休息时心动过速,恶心呕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律不齐,心源性休克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和内分泌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突发晕厥、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就诊于急诊科。
您何时患上糖尿病的?持续多长时间了?目前血糖情况如何?
您目前有什么不适?持续多长时间了?以前有无类似发作史?
目前症状表现怎样会舒服点?什么情况下又会加重?
您平时有无高血压、高血脂或者其他疾病?
有无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
是否去医院正规治疗过?做过哪些检查及采用过什么治疗措施?效果如何?
您患病后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大小便情况如何?
以了解患者血糖控制情况。
通过测定血清总胆固醇、血清肌酐、尿素氮、血清钾等,以了解患者身体代谢情况。
有助于判断心肌损伤情况。
可以显示心肺的结构、大小等情况,部分糖尿病心脏病患者X线检查可见心脏扩大。
超声心动图能够检查到人体心脏结构的变化以及心功能异常。
心脏磁共振可作为无创性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金标准,能够显示患者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灌注及心肌活力,并且有助于评价心肌梗死范围和程度。
可以发现明显的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
将一种低能量、短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注入心血管内,通过闪烁照相机来观察这些核素在心血管上积聚的多少和缺失,以及数量变化来判断心脏疾病。
可以记录人体正常心脏的电活动,能够帮助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及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
包括平板运动试验和踏车运动试验,医生可对患者运动前、中、后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以判断结果。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因其临床表现隐匿,缺乏特异性,易被其他并发症的表现所掩盖,因此需一系列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试验来辅助诊断。包括患者根据医生的指导在特定时间内用最大力量吹气(乏式动作)、进行体位变换等,以通过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心电图的改变,来判断其心脏自主神经是否受损。
根据患者有糖尿病,可能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临床表现为胸闷、心悸、头晕、恶心等症状,结合血糖测定提示血糖高、血生化提示血清总胆固醇、尿素氮、肌酐升高、心肌酶谱提示心肌受损、超声心电图提示有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提示冠状动脉狭窄等,并排除了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如高血压心脏病、限制性心脏病后可做出明确诊断。
两者发病机制不同,其中高血压心脏病与长期高血压引起心脏结构改变相关,糖尿病心脏病与持续性高血糖引起心肌收缩功能和顺应性减低等因素相关。两者的共同表现为胸闷、气促、心绞痛等;前者有长期高血压病史而后并发心脏病变,后者有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而后并发的心脏病变。机制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前者主要应积极治疗高血压即降压治疗为主,后者主要应积极治疗糖尿病即降血糖治疗为主。
目前尚无治疗糖尿病心脏病的特效药物,患者应积极治疗糖尿病,主要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使用药物等纠正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消除糖尿病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同时还要积极改善早期微血管病变,必要时还可考虑手术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规律作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合理饮食,减少脂肪摄入,限制盐的摄入,戒烟、限酒。
肥胖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减轻体重。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物包括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药物及胰岛素等。其中,双胍类(如二甲双胍)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的作用。胰岛素的使用在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中能起积极抗炎症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常用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由于短效降压药可能会导致靶器官进一步损害,一般宜选用长效降压药。
常用药物包括他汀类、贝特类药物。
如阿司匹林对糖尿病患者具心脏保护的作用。
经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种开胸手术,俗称“心脏搭桥术”。手术时,医生绕过堵塞的血管在其旁边用另一根血管为血流通过重新“搭一座桥”。通过替换梗阻的冠状动脉以改善心肌血供,缓解心绞痛,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冠心病死亡风险。但手术创伤较大,手术风险较高,术后恢复较慢,重复手术可行性低。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可酌情选择心脏移植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一种体积很小,能植入患者胸腔或腹腔的医疗设备。对于高危患者,一旦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能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当出现缓慢性心律失常,它又可起搏心脏。合理使用ICD可以纠正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的发生率,延长患者寿命。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运动耐量以及生活质量。增加左心室起搏,通过双心室起搏的方式,治疗心室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
糖尿病伴急性心肌梗死时可进行溶栓治疗(发病后6h内的效果最佳),但其预后较非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为差,可能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范围较广泛有关。
糖尿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治疗与一般心力衰竭原则相同,包括扩血管、利尿、强心等。常用抗心衰药物来进行治疗,如ACEI/ARB、血管扩张剂、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等。
指导糖尿病饮食治疗,做好日常护理降低感染发生率等。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与普通心脏病患者相比,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病情进展可能发生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甚至猝死。
本病经生活干预、药物、手术等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本病患者经过正规积极有效的治疗,可缓解症状,延长寿命,严重患者可危及生命。
患者应每日自行在家中测量血糖及血压,如血糖及血压控制不佳,应立即于医院就诊,纳入慢性病糖尿病管理,按管理流程定期复诊。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的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可能导致血糖、血脂等异常,影响疾病治疗效果。饮食要营养均衡,以低盐、低脂、低糖、易消化饮食为主,且饮食中的总热量宜低于正常生理需求,以免热量过多导致肥胖。建议少量多餐,忌暴饮暴食。
忌食脂肪含量多的食物,如少吃动物脂肪,如鱼籽、动物内脏(心、肝、肺、肾、脑)、蛋黄等。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等,戒烟酒。
每日应限制食盐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忌食不易消化之物:食物既要营养丰富,又要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易消化食物。
宜少食多餐,可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镁的绿色蔬莱及含糖量低的水果,如燕麦、大豆、柠檬、大麦、豌豆等。宜食一些含铜的食物,如牡蛎、葵花子、核桃等坚果的果仁。
宜食大蒜和葱,大蒜能够很好的治疗冠心病和糖尿病,可以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的效率;葱能使血液中原来很高的胆固醇降下来,防止血栓的形成,预防中风。
糖尿病心脏病患者的病情较重,危险因素较多,一旦不注意生活管理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科学的日常护理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症状、促进治疗效果。
患者应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产生不良影响。
保持室内干燥、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干净、卫生、舒适,以便能够使患者得到良好的休养。
术后注意伤口护理,保持伤口附近干燥、清洁,需要长期卧床的患者,家属应注意帮助患者翻身和保持床铺清洁,避免褥疮的形成。
病情稳定后选择适当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循序新进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血脂和血粘稠度,减轻体重,增强体质。若出现胸闷、视力模糊等,应立即停止及时处理。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洗衣物,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足部护理。建议每日用温水浸泡,涂润肤霜,鞋要宽松,大小合适。
注意观察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红、肿、热、痛、脓液等炎症征象,应及时就医。
在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胃肠道症状、水肿等不良反应,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降糖药物治疗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易加重心脑供能不足现象,有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
在利尿剂治疗期间,应观察有无乏力、四肢痉挛及脱水表现,警惕低钾血症;部分药物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抑郁发生率明显增加,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由于糖尿病心脏病是终身性疾病,患者易情绪悲观、恐惧、懊丧、焦虑,对治疗信心不足,家属应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帮助患者增强治疗信心;经常与患者进行聊天,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患者需要正确掌握服药时间,磺脲类药物需在进食前30分钟服用,二甲双胍类药物在服用后应立即进食;多数利尿剂有排钾作用,会引起胰岛功能的减退,不利于血糖的控制,所以利尿剂要与降糖药错开服用。
糖尿病心脏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积极治疗糖尿病,注意控制血压、血脂以及养成健康、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等能够有效降低糖尿病心脏病的发生风险。
积极治疗糖尿病,严格控制血糖,将其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避免心血管损害。
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者,应注意控制血压、血脂等,以防增加代谢紊乱。
适当增加体育锻炼,以保持标准体重,避免肥胖。
4229点赞
[1]吴淑馨,杨晓晖.糖尿病心脏病变的诊断与处理[J].中华全科医学,2017,(5):733-734.
[2]韩旭,倪青(指导).药食同治糖尿病心脏病[J].家庭中医药,2019,(8):16-19.
[3]孙绪敏等主编.实用内分泌系统疾病治疗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154-15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