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下间隙感染是指颞下间隙的急性化脓性炎症。颞下间隙位置深在、隐蔽,感染发生时外观表现常不明显,检查可发现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有深压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颞下间隙感染时常存在相邻间隙的感染,可伴有颞部、腮腺咬肌区、颊部和口内上颌结节区的肿胀,以及出现该合并间隙感染的相应症状。颞下间隙感染脓肿形成后,以手术切开引流为主,本病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
颞下间隙感染多由相邻间隙感染的扩散而来,也可由阻滞麻醉带入感染或上颌磨牙根尖感染、拔牙后引起的感染等引起。
感染来源于颞下间隙感染以上、下颌磨牙的下颌支,牙源性感染居多;上颌磨牙的感染往往是从颊肌上缘的上方,直接侵入颧骨的后面而达颌下间隙的;下颌磨牙,尤其是第三磨牙冠周炎,一般系先侵入切开引流进入途径翼颌间隙,再向上发展进入颞下间隙;下颌支前缘或喙突的骨髓炎也可以继发眶下间隙感染;在局部麻醉,如上牙槽后神经、圆孔、卵圆孔麻醉,以及颞下三叉神经封闭注射时,由于消毒不严格或注射针头污染,都可以将外界感染直接带入此间隙。
免疫能力较弱、体质较差可诱发该病。
例如患有牙周炎或者牙根炎的患者,病原体常常可以通过转移侵袭到颞下间隙,导致感染。
目前暂缺乏具体的颞下间隙感染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
如咽旁间隙等部位的感染可扩散至颞下间隙,引起感染。
若拔牙之后伤口护理不当,可引起感染。
麻醉不当也可导致感染。
身体免疫能力降低时,容易感染病菌。
颞下间隙感染发生时外观表现常不明显,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难以触及波动感,有压痛等症状,常合并相邻间隙的感染。
上颌磨牙的感染或局麻带入颞下间隙的感染,临床特征常不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早期局部症状是以上颌骨后分的疼痛为主,在张口时疼痛较明显,可向颞部放射。
患侧上颌磨牙区或接近上颌结节的颊侧黏膜皱褶可见有炎性水肿,可以触觉有炎性浸润的硬结及压痛;有时可见沿下颌支前缘的黏膜也有充血、水肿,出现炎性浸润硬结及压痛。
张口轻度受限,可能是肿胀较大,波及到张口肌导致。
口外可见额骨颧突后方的凹陷变得丰满,甚至在颧弓以上或颞部肿胀,患者自觉在翼外板与下颌支之间有压迫感,张口时下颌微偏向患侧。
如果感染波及颧骨后方,也可以引起眼睑水肿或眼不能睁开;感染波及咽侧壁时,可有咽部水肿及吞咽困难。
全身可有胃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颅内感染、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等临床表现。
感染若扩散可引起海绵窦静脉炎,临床上如出现同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眼睑水肿、头痛、恶心等症状时,应警惕海绵窦静脉炎的可能性。
当患者的感染灶增大,出现脓肿,波及到脑部时,容易出现脑膜炎,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以出现意识障碍和休克。
颞下间隙位置隐蔽,感染时外观表现常不明显,如发现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压痛、张口受限或存在相邻间隙的感染时,需积极就诊于口腔专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或综合医院口腔科。
如发现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有深压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张口受限或伴有颞部、腮腺咬肌区、颊部和口内上颌结节区的肿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如发现头痛、呕吐、烦躁、同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眼睑水肿等颅内感染或海绵窦感染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专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或综合医院口腔科就诊,情况危急者可就诊于急诊科。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持续多久了?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肿胀、压痛、张口受限、头痛、恶心等)
最近上颌磨牙有发炎吗?拔过牙吗?接受过神经阻滞麻醉吗?
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样?
进行过治疗吗?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通过触诊、按压明确脓肿部位、大小及严重程度。
患者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
通过X线检查明确脓肿部位大小及感染渠道,辅助诊断治疗。
穿刺抽脓可协助检查,穿刺抽脓可协助诊断。口内穿刺时自上颌结节外侧进针。向后上方走行,可以直达颞下间隙;口外穿刺时自颧弓与乙状切迹之间垂直进针,进针深度3~4cm,可以达到颞下间隙。
该检查可以观察到病灶是否发生转移,同时可以观察到感染灶周边的组织和神经的情况。
通过询问病史,结合临床检查和相关检查一般可明确诊断
多有相邻间隙感染、阻滞麻醉、上颌磨牙根尖感染、拔牙等病史。
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微肿,有深压痛,张口受限,如存在相邻间隙的感染,可伴有颞部、腮腺咬肌区、颊部和口内上颌结节区的肿胀等症状。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X线检查可明确感染区域;深部脓肿配合穿刺可抽出脓液。
以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感染多源于下颌智齿冠周炎,而颞下间隙感染一般累及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因此根据临床检查进行鉴别。
肿胀部位局限于颞部,病变区有凹陷性水肿,伴有压痛、咀嚼痛,颞浅间隙感染可触及波动感,而颞下间隙感染外观表现常不明显,可表现为颧弓上、下及下颌支后方肿胀,一般有深压痛,因此根据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可进行鉴别。
颞下间隙感染应积极应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若症状缓解不明显,经口内或口外途径穿刺有脓时,应及时切开引流。
颞下间隙感染患者初期应积极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大剂量治疗,如头孢曲松等。
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途径可由口内或口外进行,口内在上颌结节外侧前庭黏膜转折处切开,以血管钳沿下颌支冠突内侧向后上分离至脓腔;口外切口多沿下颌角为中心,距离下颌下缘2cm,做3~5cm弧形切口。
如颞下间隙感染患者同时伴有相邻间隙感染,如间隙贯通,可做一并引流。
颞下间隙感染患者经合理、及时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早诊断、早治疗,可控制感染,改善症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需遵从医嘱,定期复诊。
颞下间隙感染早期发现、治疗后可控制感染、改善症状。
颞下间隙感染经及时、有效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颞下间隙感染患者可于治疗后1个月进行复诊,可通过临床触诊、按压等,血常规查看是否依然存在感染。
颞下间隙感染患者恢复期应供给充足营养,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及易消化食物,多喝水,禁食对口腔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对张口受限者可鼻饲进食或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及适当脂肪、乳类等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过硬、过烫的食物。
刚做完手术的时候应该先以流食为主,防止食物感染伤口。
颞下间隙感染患者要注意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及口腔卫生,注意休息,规律作息,戒除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保持感染部位清洁,维持好口腔卫生。
规律作息,多休息,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
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治疗后按医嘱复诊,注意伤口护理,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或出现伤口出血或感染等紧急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颞下间隙感染患者要注意保持感染部位的清洁,如果引流,需要按时就医更换敷料,不能自行挤压感染区域,以防止感染扩散。
平时要注意积极治疗上颌磨牙根尖周炎或相邻间隙感染等口腔疾病,拔牙后积极预防感染、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增强自身抵抗力等对颞下间隙感染的预防有积极的作用。
相邻间隙感染时及时就医诊治。
行神经阻滞麻醉时注意严格消毒,避免带入感染。
上颌磨牙根尖周炎积极治疗,拔牙后积极预防感染。
合理饮食,积极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
4938点赞
[1]刘健.精编临床口腔医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517.
[2]王旭霞,杨征,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口腔科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1:28.
[3]房民琴,王志英,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护理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五官科护理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08:26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