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感染性腹泻是新生儿肠道内感染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由于新生儿肠道感染细菌和病毒,引起大便性状改变和大便次数增多的症状,病程多在两个周以内,若长期不愈,亦可能迁延成慢性。按病情分为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中型轻度至中度脱水或有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
无脱水,无电解质平衡紊乱和酸碱失衡症状。
重度脱水或有明显酸碱失衡症状。
病原微生物多随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进入消化道,亦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肠道感染取决于宿主防御功能的强弱,感染病原微生物的量及毒力大小。
各种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上复制,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和坏死,受累的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致使小肠黏膜重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聚集而引起腹泻。
各种产生肠毒素的细菌可以引起分泌性腹泻,如霍乱弧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病原体进入肠道后,一般仅在肠腔内繁殖,不侵入肠黏膜,细菌在肠腔释放两种肠毒素,抑制小肠绒毛上皮吸收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并促进氯离子的分泌,肠液中钠离子、氯离子和水总量增多,超过结肠吸收限度而造成大量水样腹泻。
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可引起渗出性腹泻,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可直接侵袭小肠或结肠肠壁,使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引起渗出和溃疡等病变,此时可排出含有大量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菌痢样粪便,并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结肠由于炎症病变而不能充分吸收来自小肠的液体,并且某些致病菌还会产生肠毒素,亦可发生水样腹泻。
婴幼儿喂食过多、食物不洁,加上婴幼儿消化系统尚未成熟,防御功能差,故轻微的肠道环境改变,均可引起肠道感染性腹泻。
用污染的乳头或奶瓶喂奶时,细菌容易进入婴幼儿的肠道造成感染。
在流行季时,病原体大量存在,加之受不同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家属将新生儿抱到病床上进行感情交流,因而造成病菌的交叉感染。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是新生儿期常见的胃肠道疾病,目前暂无权威的流行病学统计数据。
粪-口途径是最主要的感染性腹泻的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性腹泻患者和部分带菌者,一部分动物也可作为传染源。婴幼儿手接触污染的物品,进食了被污染的食物、水源而引起的。
部分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进行传播,如诺沃克病毒和轮状病毒等。
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容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并且生长发育快,所需营养物质相对较多,且婴儿食物以液体为主,入量较多,胃肠道负担较重,故细菌感染时更易发生肠道紊乱。
新生儿身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滥用广谱抗生素和改变饮食,使肠道内环境改变,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失调而患肠道感染。
患儿的机体防御功能差,对细菌杀灭能力较弱,血清免疫球蛋白较低,肠黏膜的免疫防御反应机制不完善,故容易引起消化道感染。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体液因子、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等,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而且人工喂养的食物和食具易受污染,故人工喂养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儿。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轻型常由肠道外感染和饮食因素引起,重型多由肠道内感染引起,均有食欲不振、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如水,重型腹泻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
起病可急可缓,表现为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日不超过十次,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
包括食欲低下,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色液体,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血便。
无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或体温不升,出现眼窝、囟门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休克。
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的碱性物质,脱水时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时血流缓慢,组织缺氧导致无氧酵解增多而使乳酸堆积等原因使酸性代谢物滞留在体内,患儿可出现精神不振、唇红、呼吸深大、呼出气凉而有丙酮味等症状。
腹泻患儿进食少,吸收不良,从大便丢失钙、镁可使体内钙、镁减少,而出现手足搐搦和惊厥等症状。
腹泻脱水时,由于血液浓缩、尿少导致血清钾多数正常,随着脱水、酸中毒被纠正,排尿后钾排出增加,大便继续失钾,使血钾迅速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缺钾症状,如精神不振、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碱中毒等。
由于吐泄丢失体液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的脱水,出现眼窝、囟门凹陷、尿少、泪少、皮肤黏膜干燥、弹性下降,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的末梢循环改变。
当孩子出现大便次数增多的情况,家长应及早发现,及早就医,避免造成严重后果,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以致危及生命,主要治疗原则为控制感染,调整饮食,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脱水和各种并发症。
发现大便次数增多、质地稀薄、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若出现严重吐、泻、高热、呼吸深大、口唇樱红、眼窝、囟门凹陷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多数患儿可在儿科、新生儿科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腹泻?
是人工喂养还是母乳喂养?
一天几次大便?
大便的性质、颜色是怎样的?
大便有无带血?
粪便显微镜检查,注意有无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与吞噬细胞,还应注意有无虫卵、寄生虫、真菌孢子和菌丝,有助于腹泻病的病因和病原学诊断。
对确定腹泻病原有重要意义,一次粪便培养阳性率较低,需多做几次,新鲜标本立即培养可提高阳性检出率。
对某些病毒性肠炎有诊断价值,如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等,有较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空肠弯曲菌肠炎的诊断有帮助。
对轮状病毒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有助于轮状病毒肠炎和其他病毒性肠炎诊断。
对细菌性痢疾、大肠杆菌和沙门菌等细菌性肠炎有诊断意义,血液细菌培养阳性则有助于诊断。
病毒性肠炎白细胞总数一般不增高,细菌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增高对于疾病的诊断有辅助作用。
对腹泻较重的患儿,应及时检查血液pH、二氧化碳结合力、碳酸氢根、血钠、血钾、血氯、血渗透压,对于诊断及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发病、季节、年龄、粪便性状、排便次数做出初步诊断,对于脱水程度和性质,有无酸中毒以及钾、钠等电解质缺乏进行判断,进行细菌、病毒以及寄生虫等病原学检查作为病因诊断,并根据便常规,便培养、血生化检查等进行诊断。
腹泻粪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呈稀便、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呕吐咖啡样物,其他有腹痛、腹胀、食欲不振、严重拒食等。
病情严重者全身症状明显,大多数有发热,体温30℃~40℃,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嗜睡、惊厥,甚至昏迷,随着全身症状加重,引起神经系统,心、肝、肾功能失调。
主要为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有时还有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脱水一般表现为体重减轻、口渴、尿少、泪少、眼眶凹陷、黏膜干燥,代谢性酸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深长、口唇樱红、嗜睡、拒食、面色苍白。
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常有湿疹,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根据典型症状可与新生儿感染性腹泻鉴别。
常有流行病学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便次多,量少,大便镜检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志贺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呈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伴休克。腹部X线摄片呈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等,可通过X线鉴别诊断。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根据抗菌药物敏感耐药情况,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控制感染,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患儿一开始腹泻时,就应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并继续给小儿喂养,尤其是婴幼儿母乳喂养,以防脱水。
重度脱水和新生儿腹泻患儿均宜静脉补液。
轻中度酸中毒无需另行纠正,因为在输入的溶液中也含有一部分碱性溶液,而且经过输液后循环和肾功能改善,酸中毒随即纠正,严重酸中毒经补液后仍表现有酸中毒症状者,则需要用碱性药物进行纠正,常用的碱性药物有碳酸氢钠和乳酸钠。
低钾的纠正一般情况下用静脉补钾,需肾功能良好,即见尿补钾。重度脱水,特别是原有营养不良或病程长多日不进食的患儿,及时补钾更为必要。一般患儿无需常规服用钙剂,如输液过程中出现抽搐可给予葡萄糖酸钙,个别抽搐患儿用钙剂无效者,可考虑给硫酸镁。对于急性腹泻患儿,因每日给予元素锌。
用于轻型细菌性肠炎,对于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一些杆菌作用非常强大。
主要用于细菌性肠炎,它具有杀菌抗病毒的作用。
腹泻的病原菌普遍对本类要敏感,包括治疗最为困难的多重耐药鼠伤寒沙门杆菌及志贺菌。临床疗效好,副作用少,但价格贵,仅用于治疗重症及难治性患者。
红霉素是治疗空肠弯曲菌肠炎的首选药;隐孢子虫肠炎口服大蒜素片;真菌性采用制霉菌素、氟康唑或克霉唑;伪膜性肠炎停用原来抗生素选用甲硝唑、万古霉素、利福平口服。
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粉。
脑啡肽酶抑制剂消旋卡多曲可通过加强内源性脑啡肽来抑制肠道水、电解质的分泌,可用于治疗分泌性腹泻。
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侵袭和定植,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制剂。
此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本病预后良好,运用规范的治疗方法,可在短期内治愈。若合并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时,则病情严重,治疗周期相对延长。
经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可以治愈。
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若病情严重者可能造成死亡。
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时进食和吸收减少,如限制饮食过严或禁食过久造成营养不良,并发酸中毒,造成病情迁延不愈而影响生长发育,故强调腹泻患儿继续喂养,饮食需适应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情况分别对待,最好参考患儿食欲、腹泻等情况,结合平时饮食习惯,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不主张禁食,母乳喂养者继续喂奶,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应将牛奶稀释或喂以米汤、牛奶等,6个月以下婴儿以牛奶或稀释奶为首选食品。
严重腹泻者,乳糖吸收不良,应先以稀释奶、发酵奶等,每天喂6次,保证足够的热量,逐渐增至全奶。
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宜暂时禁食,先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情好转后恢复喂养。
腹泻停止后,应提供富有热卡和营养价值高的饮食,并超过平时需要量的10%~100%,一般两周内每日加餐一次,以较快的补偿生长发育,赶上正常生长。
由于新生儿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病情变化迅速,故应该随时观测患儿的疾病情况,仔细观察小儿的各种变化,以免耽误病情。由于婴幼儿身体娇弱,各个系统发育均不成熟,故对待患儿更应细心照顾护理。
选用吸水性强,柔软布质或纸质尿布,避免使用不透气塑料布或橡皮布。
尿布湿了应及时更换,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擦干,以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日常生活应仔细观察婴幼儿的大便情况,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需严密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如神智、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观察大便情况,如大便次数、颜色、性状和量,准确记录小便次数及量,以便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护理患儿前后认真洗手,腹泻患儿用过的尿布、便盆分类消毒,以防再次感染。
加强口腔皮肤,尤其是臀部的护理,预防鹅口疮、红臀等并发症。
导家长正确喂养,帮助家长掌握食物的调配、储藏以及食具的消毒。
根据婴幼儿的消化道系统不成熟的生理特点,应特别注意喂养,必须保证喂养食物干净健康,不过度喂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要特别注意婴幼儿的免疫力的加强,才能预防新生儿感染性腹泻。
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喂养,避免在夏季断奶,按时逐步添加换乳期食物,防止过食、偏食及饮食结构突然变动。
父母应注意饮食卫生,食物新鲜,食具定时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母亲应加强体格锻炼,适当户外活动。
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婴幼儿受凉或过热。
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需遵医嘱服药。
4602点赞
[1]李国华.小儿内科学·高级医师进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6:109-112.
[2]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王卫平.儿科学(第8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51-25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