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化验和微生物学检查)均与慢性牙周炎有区别的、相对少见的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其主要特点是发生在较年轻者(青春期前后或30岁以下者),且牙周支持组织破坏迅速而严重。本病可通过抗生素治疗改善,一般预后尚可,但疾病常复发。
侵袭性牙周炎的发生与某些特定微生物的感染及机体防御能力的缺陷有关。此外,环境和行为因素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可由口腔卫生不良、营养不良、精神压力大等诱发。
国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伴放线菌聚集杆菌(Aa,旧称伴放线杆菌)是侵袭性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有些学者报告,从牙周袋内分离出的病毒、真菌等可能也与本病有关。
曾有研究报告本病患者有周缘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或)单核细胞的趋化功能降低,吞噬功能也有障碍,而此种功能缺陷并不导致全身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病。此缺陷可能带有家族性。
吸烟的量和持续时间是影响年轻人牙周破坏范围的重要因素之一。吸烟的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比不吸烟的广泛型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患牙数目多、附着丧失量也多。吸烟对局限型患者的影响相对较小。口腔卫生的好坏也对疾病有影响。
睡前不刷牙、爱吃零食、常喝碳酸饮料是影响口腔健康的常见危险因素,这些不良习惯均会导致口腔微生物大量繁殖,进而促进疾病的发生。
成年人的某些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或停止,导致口腔及牙周对维生素C的吸收出现严重障碍,造成牙周营养不良。
牙周病与压力、悲伤及焦虑等心理问题存在密切联系,人们在受到较大压力时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水平,进而导致牙周疾病的发生。
本病患者一般年龄在30岁以下,发病可始于青春期前后(有文献报告11~13岁),也可发生于乳牙列,因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就诊时常已20岁左右,患者女性多于男性。
本病好发于青少年、口腔卫生不良者。
侵袭性牙周炎相对于慢性牙周炎最大的特点就是快速进展的牙周组织破坏,与牙结石、牙菌斑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其他症状还包括深牙周袋、牙齿松动和移位等,部分患者可出现食物嵌塞、探诊后出血的症状。本病治疗不及时可合并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消化道溃疡、慢性支气管炎。
本型患者的牙周破坏速度比慢性牙周炎快3~4倍,患者常在20岁左右即已需拔牙或有患牙自行脱落。
患者的菌斑、牙石量很少,牙龈表面的炎症看似轻微,但却已有深牙周袋和骨质破坏,晚期还可发生牙周脓肿。
在表面炎症不明显的情况下,患牙已可出现松动、咀嚼无力。切牙可向唇侧远中移位,呈扇形散开排列,出现牙间隙,多见于上、下前牙。
后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食物嵌塞。
牙周袋内有牙石和菌斑,也有探诊后出血。
牙周炎发展过程中,细菌感染可直接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其引起的口腔感染可导致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牙周袋内大量毒性较强的厌氧菌,可直接进入消化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口腔和牙周感染部位的微生物可引发呼吸系统的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阻肺等疾病与牙周炎密切相关。
若青年人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脱落、牙周组织破坏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口腔科进行血常规、牙周探针和牙周袋的测量、口腔X光片检查确诊。侵袭性牙周炎需要与慢性牙周炎、牙龈炎、牙髓炎进行鉴别。
定期进行正规的口腔检查十分必要,一旦检查发现牙周组织破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不明原因的长期牙龈出血、牙齿松动脱落及时就医。
确诊牙周炎的患者,若出现牙周组织严重破坏情况应立即就医。
本病患者优先考虑去口腔科就诊。
因为什么不适来就诊的?
牙龈出血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不适?(如牙齿松动等)
家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严重的牙周炎会影响到全身系统,造成血象改变,可反应感染的严重程度。
牙周探针是最重要的牙周检查器械,用于测量牙周袋深度和形状,依据探针检查结果可对侵袭性牙周炎进行疾病的分类。
口腔X光片检查,是通过牙科专用的X光设备,对牙齿病灶部分进行拍片检查,检查患者牙槽骨吸收的情况。
年轻患者,菌斑、牙石等刺激物不多,炎症不明显,但出现有少数牙松动、移位或邻面深袋伴有附着丧失,局部刺激因子与病变程度不一致,则考虑此诊断。
临床上常以年龄(35岁以下)和全口大多数牙的重度牙周破坏,作为诊断侵袭性牙周炎的标准,牙周破坏程度与年龄不相称。
慢性牙周炎是所有牙周炎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典型症状有牙周袋形成和附着丧失、牙周袋探诊出血、牙松动移位等,但其牙周破坏程度与年龄、菌斑、牙石的量相一致,可鉴别诊断。
是一种牙菌斑引起的牙龈非特异性炎症,具有牙龈红肿、龈袋形成等表现,但无附着丧失及牙槽骨的吸收。
指发生在牙髓的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牙齿疼痛,当医生用探针进行检查时有明显疼痛感,口腔检查常可见深龋。
侵袭性牙周炎需要控制菌斑、清除牙石,配合使用甲硝唑、四环素、阿莫西林、罗红霉素等抗生素长期持续性治疗,严重患者需要通过牙周翻瓣手术、松动牙固定术、拔除患牙等手术改善。
菌斑是牙周炎的主要病源刺激物,而且清除之后还会不断在牙面堆积。因此必须向患者进行细致的讲解和指导,使其充分理解每天坚持不懈地通过有效刷牙和使用其他工具认真清除菌斑的重要性,并帮助其掌握正确方法。
根据牙石分布的位置分别采取龈上洁治术和龈下洁治术来清除,牙石的清理需要定期到医院清理,日常的口腔卫生保健无法清除。
属于硝基咪唑类药物,此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厌氧菌感染,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有血液疾病和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服药期间禁止饮酒。
属于四环素类广谱抗生素,可以抑制大多数牙周致病菌的生长,其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伤等,孕妇及7岁以下儿童慎用。
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甲硝唑联合使用可增强疗效,本药副作用少,偶有胃肠道反应、皮疹和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此药物毒性小、副作用小,偶有胃肠道反应。
其优点是可以在直视下彻底刮除根面的牙石及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必要时还可修整牙槽骨的外形或截除患根、矫正软组织的外形等。对于牙周基础治疗后遗留的一些病理状态如根分叉病变、牙龈退缩等,也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和纠正。手术后牙周袋变浅、炎症消退、骨质吸收停止,甚至可有少量骨修复。理想的手术效果是形成牙周支持组织的重新附着,即牙周膜的结缔组织细胞在根面沉积于新的牙骨质,并形成新的牙周膜纤维束将牙根与牙槽骨连接。
有些重症患牙的松动严重,影响功能,或患牙动度持续加重,需要用各种材料和方法制成牙周夹板,将患牙与其相邻的稳固牙齿连接在一起,分散和减少患牙承受的咬合力,以改善咀嚼功能并有利于牙周组织的修复。
严重而无法挽救的患牙应该及早拔除,以免影响治疗和增加再感染的机会。拔牙创的愈合可使原来的牙周破坏停止而出现修复性改变,这一转机对邻牙的治疗有着良好的影响。
侵袭性牙周炎可经积极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不影响自然寿命,但病情易反复,因此患者需要根据治疗时间定期复查治疗效果。
本病多数患者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较顽固。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基础治疗刚结束时约为每1~2个月一次,6个月后若病情稳定可逐渐延长间隔。复查时若发现有炎症复发或病情加重的牙位,应重新全面评估局部和全身的危险因素和促进因子,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如必要的再刮治、手术或用药等。
患者日常注意忌吃甜腻、烟熏、辛辣、坚硬、粗纤维的食物,避免引起病情加重。
忌吃甜腻食物,尤其是含糖、脂肪高的食物,如蔗糖、猪油、糖年糕、猪油芝麻汤团等,对牙龈有刺激,又不易消化,故应忌食。
忌吸烟及烟熏食物,吸烟直接刺激牙周黏膜,熏灼齿龈,破坏黏膜的上皮细胞,使之充血、水肿,发生破损,引起疼痛、出血、脓肿,波及咽部黏膜,引起淋巴结肿大、吞咽困难,甚至导致脓毒败血症。
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葱、蒜、韭菜及油炸食物能助湿生热,不易消化,需要反复咀嚼,使牙龈肿痛日久不愈,细菌反复感染、流脓、出血,所以皆应忌食。
忌吃坚硬、粗纤维食物,这类食物质地坚硬,或含纤维粗而多,易使牙龈黏膜破损、溃烂,故应忌食。
侵袭性牙周炎患者日常要注意饮食平衡、改变不良口腔习惯以及采取适当的刷牙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对口腔术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者,需要通过他人的帮助来控制菌斑。
注意饮食平衡,粗纤维食物有利于牙面的清洁。
改变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如用口呼吸、不经意吐舌、长期吸烟等。
采取适当的刷牙方法,刷毛倾斜45°角,刷毛一半放在牙龈上,一半放在牙冠上,顺着牙齿的方向稍微加压,轻轻水平颤动后拂刷,刷上牙时向下刷,刷下牙时向上刷,牙的内外面和咬合面都要刷到。
特殊人群(如口腔术后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者)需要他人的帮助来控制菌斑,针对不同的患者可选择不同的护理方法,如对于手部活动不利者,可以选用电动牙刷,对于口腔手术后的患者,对于手术区域之外的牙面仍需要通过常规刷牙来保持清洁。
侵袭性牙周炎的预防主要是避免致病因素,增强个人口腔卫生的意识,养成定期去正规医院检查的习惯。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每半年至一年进行1次洗牙。
饭后漱口,保持口腔卫生,对不易去除的菌斑,用牙线进行清洁。
认真刷牙,早晚2次,每次3分钟,每2~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4552点赞
[1]张震康,俞光岩,徐韬.实用口腔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244-251.
[2]黄晶.侵袭性牙周炎的病因学特点及治疗研究进展[J].医疗装备,2020,33(2):200-201.
[3]周伟,汤雅,李厚轩.南京地区侵袭性牙周炎近6年就诊情况调查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20,36(5):473-47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