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动病是指乘坐交通工具时或由摇摆、颠簸、旋转、加速运动等各种因素,致内耳前庭平衡感受器受到过度运动刺激,而出现的出冷汗、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群,是晕车、晕船、晕机等的总称,是因机体暴露于被动运动环境中,受到不适宜的运动环境刺激,引起定向功能和平衡功能失调的正常保护性应激,此病情不构成生命威胁。
患者一般年幼时就有晕船、晕车等经历,参加飞行后可出现晕机症状。此处需注意鉴别原发性晕动病和刚开始飞行时的晕机反应。刚开始参加飞行时的晕机反应一般可在短时间内逐渐减轻直至消失(通常情况下在20个飞行小时或10个飞行日左右),而原发性晕动病难以快速适应,患者甚至因此而被淘汰。
此类飞行员一般既往无晕动病的经历,前庭功能方面的检查结果多无异常,其多在其他因素的诱发下出现晕动病的表现,如睡眠障碍、劳累、空腹或饱腹、外伤、被动飞行等。一般在诱因去除后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偶尔出现晕动病表现。
有时可出现晕动病表现。
经常出现晕动病表现。
有轻微不适症状,但无呕吐。
患者感恶心,可伴有呕吐。
患者感严重不适,伴有反复呕吐。
主要系对空中机动动作时的角加速度刺激敏感所致,多见于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进行空中机动飞行时。临床检查方面,进行旋转试验和冷热水试验检查时,患者的自主神经反应症状多较重,可伴有眼震。
主要系对空中飞行时的直线加速度刺激敏感所致。多见于舰载运输机、预警机等大型飞行的飞行员,一般常在空中气流不稳、颠簸较剧烈时发生。此类飞行员的四柱秋千耐力往往偏低。
主要系对角加速度和直线减速度均敏感导致。患者在空中飞行时,遇有气流颠簸或机动飞行情况下均可发病。眼震电图和四柱秋千检查均可见异常。
系在飞行过程中,由于运动物体或景象对视觉器官的刺激而诱发的晕动病,模拟器病多属于这一类。临床检查中,视动刺激下自主神经反应较重。
运动刺激是晕动病主要的外因,此外,晕动病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视觉、个体体质等因素有关,好发于有晕动病家族史的群体、前庭功能障碍的群体以及3~20岁的人群,同时环境改变如高温、高湿也可能诱发晕动症。
晕动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对患有晕动症的家系调查资料表明,家系中每代都出现病人,男、女人数大致相等,当亲代中只有一人患病时,子代患病的危险为50%,当亲代中两人都患病时,子代100%患病,其遗传规律为显性遗传,其发病概率与性别无关。
当人体在移动或改变方向时,如果产生运动觉与视觉不协调就会出现眩晕。
情绪紧张、睡眠不足、过度疲劳、饥饿或过饱、身体虚弱、内耳疾病等均易引发晕动病。
由于耳石膜厚度的改变,外界信号或者信息到达耳朵的时间不同步或者不对称从而引起该疾病。
由于传输信号的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从而导致信息不会同步完成,所以造成晕动症。
环境刺激: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噪音、特殊气味等均易诱发,如长期在狭小的高温空间内即可诱发晕动病。
运动因素:有时突然的剧烈刺激运动也可以导致患者出现晕动症的症状。
人群中晕船病的发生率根据海况和舰船吨位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普通远海条件下,晕船病的发生率可达90%以上,只有极少数人可在恶劣海况条件下不产生任何不适。晕船与晕机还有一定的差异,即同一个人在晕船与晕机上可表现出很大的变化。在海上部署过程中,晕船的发生率可达30%~50%,常常发生在3~20岁之间的人群。
有晕动病家族史的群体:根据调查,如果父母一方存在晕动症,这类人群患晕动症的几率比较高。
前庭功能障碍的群体:如果患者前庭功能存在障碍,患者会失去身体的平衡,从而引发此疾病。
儿童和妇女:由于此类人群的抵抗力比较差,所以容易患此疾病。
晕动病初时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可有血压下降、呼吸深而慢、眼球震颤,严重呕吐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一般在停止运行或减速后数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消失或减轻,亦有持续数天后才逐渐恢复,并伴有精神萎靡、四肢无力。重复运行或加速运动后,症状又可再度出现。
头昏、头痛、唾液增多、恶心、呕吐,一般为晕动症轻度的表现。
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呼吸深而慢,除轻度症状外,如出现此类症状,则考虑是中度表现。
严重者可因剧烈呕吐而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困倦和认知功能下降、眩晕甚至造成短期作业能力的丧失。
患者还可出现冷汗、四肢冰凉患者甚至还可以出现昏迷和濒死感。
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呕吐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眩晕:晕动症严重者有可能还会感觉到天旋地转,眩晕的感觉。
个体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长期处于被动运动状态时出现头晕、头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耳鼻喉科就医,做脑电图、头颅X线等检查结合既往史可诊断晕动病,如症状较轻,休息后立即缓解者,可以观察。
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时长期处于被动运动状态的患者自觉头晕、恶心时应及时就诊。
患者处于被动运动状态时出现血压下降、眼球震颤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
当患者出现冷汗、四肢发凉的时候应立即就医。
晕动病严重时出现头晕、头疼等症状时一般去神经内科就诊。
当患者症状较轻时,只是单纯的晕动症,休息后症状即可缓解可以去耳鼻喉科就诊。
有头晕、头痛的症状吗?
有呕吐物吗?呕吐物的颜色是什么?
症状发作前处于什么环境?
既往有无神经系统病史?
父亲或者母亲有无晕动症或者同样出现此类症状?
可以通过检查耳部,观察有无流脓,或者是有无红肿的地方。
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观察白细胞的情况来排除炎症、感染的情况。
可以通过B超或者CT检查或者其他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症状。
多数患者呈现半规管功能过敏。
多数患者呈现耳石器过敏,出现晕动病症状。
垂体后叶加压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均升高。
脑电图θ波出现频率增多,心电图R-R间期缩短。
本病常在乘车、航海、飞行和其他交通工具运行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发生。初时感觉上腹不适,继有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晕、精神抑郁、唾液分泌增多和呕吐。
可有血压下降、呼吸深而慢、眼球震颤。严重呕吐引起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症状一般在停止运行或减速后数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消失或减轻。亦有持续数日后才逐渐恢复,并伴有精神委靡、四肢无力。重复运行或加速运动后,症状又可再度出现。但经多次发病后,症状反可减轻,甚至不发生。
冷热温度试验和转椅检查,多数患者呈现半规管功能过敏。
用四柱或二柱秋千检查,多数患者呈现耳石器过敏,出现晕动病症状。
内耳眩晕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晕动症可无听力下降。
前庭神经炎是前庭感受器和前庭神经同时受到病毒感染引起的变性疾病,晕动症无前驱感染。
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眩晕、听力下降等情况,常可以用CT检查来与之鉴别,常可以表现为前庭水管狭窄。
通常与头部的位置有关,位置改变以后出现眩晕等症状,晕动症一般与头部位置改变无关系。
晕动症需要长期持续的治疗,一般包括脱离致病环境、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如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的药物、降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药物等。同时该疾病还可以通过适应性训练治疗、平衡功能训练治疗、脱敏训练治疗来缓解症状。
脱离致病环境对于晕动病的防治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发病时患者宜闭目仰卧。坐位时头部紧靠在固定椅背或物体上,避免较大幅度的摇摆。环境要安静,通风要良好。
有剧烈呕吐、脱水、低血压者,应静脉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可选用抗组胺药和抗胆碱药。
尽量向远处看,看静止的东西,不要翻书或者滚动手机。
不要在狭小密闭的环境呆的时间过长。
这一类药物常见的有安定(地西泮)、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钠等,其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的兴奋性来减轻晕动病的临床症状,用于治疗是有效的,但其可引起嗜睡等不良反应。
临床常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苯海拉明、苯环壬酯等可用于晕动病的治疗,但上述药物有嗜睡、口干等副作用。
如扑尔敏、苯海拉明、氯苯丁醇、异丙嗪、多潘立酮、敏可静等,可用于缓解晕动病的症状,其治疗作用可能与拮抗中枢胆碱能系统有关。常可以用于一些变态反应疾病同时有止痒功能,不良反应有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
如西比灵(氟桂利嗪)、脑益嗪(桂利嗪)等,此类药物可通过扩张脑血管,进而增加大脑的血液供应,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刺激的耐受能力;其还可抑制钙离子进入毛细胞,从而降低其兴奋性,来增强对运动刺激的耐受能力,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导致低血压、头痛、多尿等。
如ATP(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维生素PP、维生素B6、眩晕停(地芬尼多)等,临床上也可用于防治晕动病。
如晕动症发病严重,可行前庭神经切断术来进行治疗。
适应性训练是让那些容易发生晕动病的人员,反复置身于运动环境下,通过反复刺激使其逐渐适应运动环境,从而实现减轻发病的症状甚至达到不发病的目的。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方法的效果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当人体所处的运动环境强度较大时,其效果会减低,且适应性训练需要经常重复,否则患者通过训练获得的适应能力可逐渐消退。
本方法主要是通过强化训练来降低晕动病的发病率、减轻不适症状。其常与生物反馈等训练手段相结合以提高效果。常用的训练手段包括运动器材训练、体操训练、专用训练器训练等,如滚轮、翻梯、浪木、秋千、云梯、爬杆、爬绳、单双杠等。这种训练常与自我放松和生物反馈训练相结合,可提高训练效果。
在某种条件下通过长期或定期的前庭刺激,机体的前庭反应可较前逐渐减低,此现象称之为前庭适应或前庭习服。前庭适应是进行前庭功能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其具有养成、保持和消退、转移等特性。
其所需的时间在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通常情况下在8~53小时的累积锻练时间后获得,某些前庭反应严重的人群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其影响因素包括意志力、信心、身体状态训练方案等。
前庭适应获得后,若不继续锻炼则5~7天后即可逐渐消退,其可通过持续的训练来保持和巩固。
一般情况下,通过体育锻炼来获得的前庭适应能力可在飞行、航海等前庭刺激环境下发挥作用,即前庭适应能力的转移。转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前庭半规管和耳石器养成的适应能力的转移性较差;
各前庭半规管之间养成的适应能力,其转移性较差;
一侧前庭感受器的适应能力可转移至对侧;
适应能力具有方向性,如通过顺时针旋转锻炼获得的适应能力对逆时针旋转的适应性不会产生影响。
晕动病不影响寿命,预后良好。长时乘坐交通工具且长期处于空气不流动的狭小空间刺激本病患者的前庭功能,可通过药物缓解症状或通过训练脱敏。一般建议晕动症患者可定期与医院做X线检查复查。
晕动症可以通过系统治疗后治愈。
晕动症经治疗后不影响寿命。
自服抗晕动病药物完全不缓解且出现血压下降等症状者宜到医院复查脑电图、头颅X线等检查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行功能训练疗法者宜循序渐进,遵医嘱结束训练治疗后复查前庭功能试验。
晕车、晕船引起恶心、呕吐,影响食欲,并厌倦油腻食品,可通过饮食调节予以缓解。一般可给予清淡、易吸收、营养丰富的食品、水果和咸菜、酸辣菜等增加食欲,既可避免营养素摄入不足,亦可避免因胃肠道不舒服而增加晕船的敏感性。
宜饮食清淡,本病患者处于晕车、晕船状态易引起恶心、呕吐,可适量食用新鲜水果。
可适当食用咸菜等食物刺激食欲,保证每日的热量及营养素的摄入。
忌食油炸食品等油腻食物。
晕动病患者宜加强日常锻炼,乘坐交通工具出行前应保持睡眠充足、精神放松,乘车时保持镇静,头有支靠部,闭目或水平远视。随身自备抗晕动病药物,出行前不宜食用油腻食物,不宜过饱。
晕动病病人平时应加强体质锻炼,乘车、航海、乘机前要睡眠充足,情绪稳定,不宜疲劳,适量饮食。乘车时保持镇静,头有支靠部,闭目或水平远视。在旅行1~1.5小时前服用抗晕动病药物,可避免或减轻本病发生。
一旦发生晕动病,不要紧张,闭眼休息。用两手大拇指按在太阳穴位作圆圈按摩2~3分钟,有良好的效果。
已确诊本病患者不宜在乘坐交通工具前过饱食或食用油腻食物,以免诱发恶心、呕吐。
晕动病无法预防,但可以避免诱发,如乘坐交通工具时尽量减少头部运动、注意保持良好的通风、抑制环境噪声、保持充足的睡眠、进食清淡饮食、避免饱食等。早期如有症状可到医院行前庭功能检查以确诊,早期缓解发作症状。
乘坐交通工具长期处于狭小空间,自觉头晕、恶心者可自行到医院行前庭功能检查以确诊,早期缓解发作症状。
保持车内空气清新,晕车者可在上车前将腰带束紧,防止身体过分晃动,可起到预防作用。
开展经常性的前庭功能锻炼:
主动锻炼,一般能使头部或体位发生快速变化、旋转性运动的活动,都可以增加前庭功能稳定性。可适当加强各种带旋转动作的体操练习,或进行旋梯、秋千、滚轮、单杠等器械训练,甚至包括日常的游泳、滑冰、长跑等运动也对增加前庭功能的稳定性有所帮助。
被动锻炼,可通过在四柱秋千或转椅上进行被动锻炼的方式,增强前庭功能的稳定性。如在转椅上训练时,可根据头部摆放位置的不同,锻炼半规管功能,也可通过头部复合运动产生的速度刺激作用,锻炼半规管和耳石器的功能。
需注意上述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方式,应根据个体自身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增加训练负荷和时间,避免因严重的前庭功能反应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负担。
4888点赞
[1]阚全程,张晓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应用丛书常见疾病临床药物应用指南西药[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1:370.
[2]陈永法.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教材药学服务理论与实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09:156.
[3]赵燕芬,范萍,王士才.内科疾病专家经典处方[M].第3版.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06:290.
[4]彭佑铭,刘虹.内科医师处方手册[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1:1174.
[5]郑文奎,李晓芳,王敬稳,杨伟红,王佳良,雷鸣.临床常见疾病及基本药物应用指南[M].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4.07:2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