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疾病,是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严重和持续性低血糖的最常见原因,其特征是胰岛素分泌过量或不受血糖调控和反复发作的严重的低血糖,需迅速积极治疗,以避免神经系统后遗症。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从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弥漫型、局灶型和混合型。弥漫型表现为胰腺弥漫分布的细胞核明显增大的β细胞,局灶型表现为胰腺内局灶结节或腺瘤样增生肥大的β细胞。在外科手术前鉴别弥漫型和局灶型具有重要意义。
弥漫型约占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CHI)患者的40%~50%,可见于相关基因的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
局灶型约占40%~50%,目前认为其病因为遗传自父源性的ABCC8或KCNJ11基因突变,同时发生该区域的母源性等位基因丢失。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目前共报道12种致病基因可引起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ABCC8、KCNJ11、GLUD1、GCK、HADH、SLC16A1、UCP2、HNF4A、HNF1A、HK1、PGM1和PMM2。
编码胰腺β细胞中ATP敏感K通道的基因(ABCC8和KCNJ11)突变是最常见病因,占所有病因的40%~45%。绝大多数患者对二氮嗪治疗无效。
其他基因突变占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的5%~10%,其中谷氨酸脱氢酶(GLUD1)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类型。其典型临床表现是进食蛋白质后诱发的餐后低血糖。生化特征为血氨浓度持续升高(可达正常值上限2~3倍),尿α-酮戊二酸水平升高,二氮嗪治疗有效,部分患者可通过限制蛋白摄入避免低血糖发生。
其余50%致病原因仍不明确。
少数患儿低血糖的发生可由蛋白质饮食而诱发。
发生率约为1/50000~1/30000,近亲婚配的群体中,发生率高达1/2500。
近亲婚配使相同致病基因出现概率增加,后代易发生遗传性疾病。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发病从出生到成年早期不等,时期不同,症状有所差异。
新生儿起病最为常见,常表现为巨大儿、摄食不良、不耐受饥饿和持续性低血糖。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可表现为嗜睡、肌张力低下和易激惹等,也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呼吸暂停、癫痫发作和昏迷,甚至死亡。在迟发性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中,患者常表现为低血糖反应,包括苍白、出汗和心悸等。
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发育迟缓、智能障碍、癫痫,甚至死亡。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易出现低血糖,应及时就诊,避免长期低血糖而损伤脑以及神经,家长应熟知低血糖的表现,掌握低血糖的处理方法,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带患儿就医。
进行新生儿筛查,尤其是持续低血糖者,应积极就医寻找病因。
严重者出现呼吸暂停、昏迷及癫痫等,应立即就诊,以免出现生命危险。
患者就诊于儿科或小儿内分泌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出生时体重多少?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嗜睡、呕吐等)
这些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做过什么检查?
近期有无加重,出现面色苍白、出汗、心率加快情况?
有无家族遗传史?有没有进行产前检查?
低血糖发作时同步检测胰岛素、C肽、脂肪酸、β-羟丁酸、乳酸、血氨、生长激素,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素结合蛋白-1、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尿酮体等,血清脂肪酸和酮体水平下降提示该病,必要时可行1mg静脉胰高血糖素试验及饥饿试验等鉴别。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已知致病基因的Panel检测、全外显子检测。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无胰腺占位征象。
用以鉴别局灶型和弥漫型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为后续手术治疗提供参考。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从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弥漫型和局灶型,在外科手术前鉴别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异质性,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目前,当血糖<2.8mmol/L时,存在高胰岛素血症(血浆胰岛素>2mU/L);低脂肪酸血症(血浆游离脂肪酸<1.5mmol/L);低酮血症(血浆β-羟丁酸<2mmol/L);1mg静脉胰高血糖素的反应,血糖变化>1.7mmol/L,即可确诊,必要时可行饥饿试验诱发低血糖以助确诊。
外源性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物诱导性低血糖:存在明确的服用降糖药物或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的病史,而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无服药史。
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或围生期应激导致的短暂性高胰岛素血症:母亲存在妊娠期糖尿病,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患者母亲无此病史。
胰岛素瘤所致低血糖症:胰腺CT存在占位性病变,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无胰腺占位。
总之,通过胰岛功能检查、影像学及基因检测对于病因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治疗目标是将血糖维持在3.5mmol/L以上。对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首先需调整饮食结构。
通过口服糖类无法纠正低血糖,可即刻给予10%葡萄糖静脉输注,将血糖维持在3.5mmol/L以上。另外,肌内注射胰高糖素数分钟即可起效。
二氮嗪:为首选用药,有效标准为正常饮食患者过夜后或停止静脉补液至少5天后,仍能维持空腹和餐后血糖>3.0mmol/L。二氮嗪的不良反应包括多毛、水钠潴留、低血压等,氢氯噻嗪则具有减少二氮嗪引起的水钠潴留作用。
生长抑素类似物:常见如奥曲肽,可与生长抑素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故可用于治疗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但由于易快速耐药,长期应用受限制,多用于二氮嗪治疗无效的患者,有效标准与二氮嗪相同。严重不良反应包括肝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长QT综合征,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呕吐、腹泻、胆石症等。此外,长效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如兰乐肽等也已应用于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具有促进肝糖原分解作用,可有效拮抗胰岛素作用而升高血糖。但胰高血糖素作用时间短,需每日多次皮下注射,且药物极易形成结晶,存在皮肤坏死性红斑风险,无法长期应用;目前多用作低血糖时的短期用药。
KATP通道的低分子校正剂:磺脲类药物及卡马西平等,可诱导KATP通道在β细胞膜上的表达,可用来治疗因ATP敏感K离子通道数量减少而引起的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
GLP-1受体拮抗剂、mTOR拮抗剂等也被尝试应用于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治疗。
手术易造成胰腺内、外分泌功能障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药物治疗依从性差者。
对于大多数局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患者,局部病灶切除可以实现病情缓解。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弥漫型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患者,需行胰腺次全(95%~98%)切除术。有研究报道,约50%患者在术后仍有低血糖事件,或出现术后糖尿病、胰腺外分泌功能障碍。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的预后取决于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类型及严重程度,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低血糖脑病。部分患者最终演变为糖尿病,部分经药物治疗的患者,随年龄增长,血糖可逐渐恢复正常,甚至可以停药。
少部分患儿随年龄增长,经过药物治疗可以缓解。
积极治疗通常不影响寿命,低血糖不及时处理,出现严重并发症会威胁生命。
遵医嘱定期复诊,若出现心悸、出汗、抽搐等不适,随时就诊。
多数患儿服药期间无特殊禁忌,内科治疗无效者应采取早期、足量、多次喂养的方式,同时预防肥胖的发生,少数需限制蛋白的摄入。
早期、足量、多次喂养,早喂养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宜采取早开奶,早期、多次、足量喂养,可辅助低血糖的纠正。
部分谷氨酸脱氢酶表达异常患儿进食蛋白质后诱发餐后低血糖,该类型患儿需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来避免低血糖发生。
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性低血糖症的护理,是综合动态监测血糖、多次喂养、静脉管路维护等综合护理措施,对患儿的预后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患儿家长加强血糖监测,加强保暖,充分认识低血糖的危害,学会判断低血糖的临床表现,正确使用血糖监测仪,并掌握低血糖急性发作的暂时处理,并及时就诊。
早期、足量、多次喂养,早喂养可促进肠蠕动,加速胆汁分泌和肠黏膜生长,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对于高胰岛素血症的患儿,宜采取早开奶,早期、多次、足量喂养,可辅助低血糖的纠正。
平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患儿面色、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吸吮能力,有无烦躁、激惹等异常情况,警惕低血糖抽搐发生,发现疑似症状立即测定血糖。
长期喂食糖水容易导致肥胖症,家属应掌握适量原则。
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是一种遗传病,基因确诊后建议进行遗传咨询,明确病因及患病风险。
避免近亲结婚。
存在家族树及致病基因者,生育前宜进行遗传咨询,将患病风险降到最低。
关注体征变化,若患儿存在面色、体温、呼吸等变化,或有烦躁、易怒等表现,需要及时就医。
4625点赞
[1]张抒扬.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释义:手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2]先天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血症诊疗指南[J].201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