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先天解剖变异,或者后天因素引起的局部解剖病变,使得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十二指肠淤滞和扩张。主要症状为间歇性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加重,俯卧位、侧卧位时减轻。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长时间卧床者多见,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由先天因素或后天因素引起,如解剖学因素、体型瘦长、术后肠粘连等,都是本病的病因。
由于先天解剖变异,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之间的夹角过小,十二指肠位置过高。
瘦长体型者或者迅速消瘦,则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的脂肪垫就会消失,使得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小于15°,就会对十二指肠水平部或升部造成压迫,引起十二指肠慢性淤积。
术后肠粘连引起十二指肠水平部受压会导致十二指肠淤积,导致肠系膜动脉压迫综合征,需要到医院进行CTA等相关检查。
十二指肠炎症导致肠系膜上动脉根部附近的淋巴结肿大,引起十二指肠扭曲、受压,形成淤滞、梗阻。
如果患者做过食管癌、腰背畸形矫正等手术,因术后胃、十二指肠被牵拉上移,使肠系膜上动脉开口位置相对下移,或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变小,造成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瘦长体型及各种原因的消瘦可以削弱肠系膜对十二指肠水平部的支撑作用,内脏下垂牵拉肠系膜,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十二指肠淤滞和扩张,诱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道病毒感染会引起急慢性肠炎、肠梗阻等,可能诱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较为少见,平均发病年龄30岁左右,多见于体重偏轻、体型瘦长或存在高分解状态,如大面积烧伤或大手术后的病人。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长时间卧床者。
多见于体重偏轻、体型瘦长者。
存在高分解状态者,如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的患者。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由于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的水平部,所引起的十二指肠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现的一些症状,如上腹部饱胀、恶心、呕吐、消瘦等。
进食后腹部胀满感,呈间歇性。疼痛多呈慢性间歇性发病,可以持续数天后自行缓解。
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加重,俯卧位或侧卧位时减轻。
长期反复发作者会有贫血、营养不良的表现,还有一部分患者出现神经官能症表现。
梗阻严重时可伴有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
缓解期仅有食欲缺乏、进食后饱胀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肠狭窄、肠梗阻,肠内容物下行受限。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水平部,导致十二指肠梗阻,造成十二指肠淤滞和扩张。
患有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后,胃内容物无法正常顺利通过十二指肠,导致小肠内营养物质吸收减少,患者并发营养不良。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主要表现包括间歇性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进一步检查,排除一些恶性疾病或其他有类似症状的疾病,以确定诊断,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若出现间歇性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与体位有关,仰卧位时加重,俯卧位或侧卧位时减轻时,应及时就医。
若患者出现严重梗阻,伴有脱水和水电解质紊乱时,应立即就医。
长期反复发作患者可有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神经官能症的表现,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建议患者到消化内科就诊治疗。
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适的?
进食后腹痛、腹胀是间歇性还是持续性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进食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
平时是否有便秘,多久大便一次?
是否做过食管癌手术,有无其他手术史?
体格检查可以见上腹部饱满,可有胃型或蠕动波,无明显腹部压痛,肠鸣音正常,胃肠减压可引出大量胃液。
X线钡餐是主要的诊断依据,表现为十二指肠近侧段扩张,蠕动增加,并有频繁的逆蠕动,水平段可见与肠系膜上动脉走行一致的笔杆样压迹,十分钟后钡剂少量进入远端肠腔,俯卧位可见淤滞状态缓解。
超声检查测量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之间夹角的度数,正常为30°~50°,有瘀滞症者小于13°,夹角内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处,十二指肠水平部前后径<1.0cm,而近端十二指肠降部前后径>3.0cm,改变体位后,以上测量发生变化。
十二指肠水平部梗阻时,CT可发现梗阻端可见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变小,CT结合动脉造影可以显露肠系膜上动脉与十二指肠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这一水平上的梗阻。
观察十二指肠肠腔内形态,看是否有梗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X线钡餐检查、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不难做出诊断。
在缓解期多无异常发现,在发作期可见十二指肠压迫征象,于十二指肠水平段中心处呈纵形刀样阻断或呈瀑布状下落,钡剂通过缓慢,可在十二指肠停留6小时以上,近端有肠管扩张,并与体位改变有关,20%可伴有胃扩张。
饮水后肠系膜上动脉和主动脉间夹角内,十二指肠横段肠管在蠕动时的最大宽度<10mm,十二指肠降段扩张,内经>30mm,B型超声显示“斗形”或“葫芦形”图像,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13°。
十二指肠肿瘤较为少见,在十二指肠肿瘤中以十二指肠癌相对多见,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35%。临床表现上早期无症状或症状很轻微。随着病情进展,根据其发生部位和生长方式的不同可出现腹痛、黄疸、恶心、呕吐、贫血与出血。病理检查可鉴别,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相对于十二指肠肿瘤属于良性病变,病理检查无肿瘤病变表现。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需卧床休息,补充液体及电解质,内科治疗无效时需进行手术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最好采用俯卧位、侧卧位。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及静脉营养支持等。
餐后俯卧位或侧卧位有利于食物通过,必要时服用促胃肠道动力药。
恶心、呕吐明显者静脉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经对症处理多数患者可逐渐缓解症状。
多潘立酮属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巴胺能降低胃及食管下括约肌节律,扰乱胃窦、十二指肠运动的协调性,多巴胺受体拮抗剂通过选择性阻滞多巴胺受体,而发挥促动力效应。
莫沙必利属5-HT4受体激动剂,可增强食道、胃、十二指肠及小肠的协调运动,促进消化系统的排空,且对结肠运动、胃肠激素和内脏敏感性均有影响。
保守治疗效果不显著及无效的患者,应给予手术治疗,以恢复肠道通畅。手术方式可选用:
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效果确切。游离十二指肠,将靠近十二指肠悬韧带的空肠与十二指肠梗阻近端吻合,吻合口应尽可能靠近梗阻部位并要大于5cm。
十二指肠悬韧带松解术,切断十二指肠悬韧带同时切开部分后腹膜,使十二指肠水平不下移,适用于十二指肠空肠悬韧带过短、悬吊固定位置过高者。
如有可能,切断受压迫部位的十二指肠远侧,并将十二指肠从肠系膜上动脉的后方拖出,在肠系膜上动脉前方行十二指肠空肠吻合。
毕罗氏Ⅱ式胃空肠吻合术 是在胃大部切除后,将十二指残端闭合, 而将胃的剩余部分与空肠上段吻合,此法优点是胃切除多少不因吻合的张力而受限制,胃体可以切除较多,临床应用广泛。
距十二指肠悬韧带10~15cm处切断空肠做胃远侧部分切除,远侧端空肠于结肠后与十二指肠球部端端吻合,于此吻合口下方10~15cm处行胃空肠端侧吻合,再于胃肠吻合口下方15~20cm处行近侧空肠与远侧空肠端侧吻合。
目前,国际上以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和十二指肠悬韧带松解术作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术方式。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多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目前常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十二指肠悬韧带松解术,均得到良好效果,愈合率达90%以上。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能治愈。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建议患者6个月或一年到医院复诊,可遵医嘱做腹部CT、胃镜等检查。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应注重饮食调理,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给予清淡、柔软饮食,避免含纤维素食物。
术后一周宜吃流质、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菜汤、蛋花汤、面片、面条、馄饨、小米红枣粥等。
宜吃容易消化、促进排便的食物,如海带、猪血、胡萝卜、山楂、菠萝、木瓜等。
宜吃加工或烹饪精细的食物,以利咀嚼及消化。
宜吃富含蛋白质及铁质的食品,如瘦肉、鱼虾、动物血、动物肝肾、蛋黄、豆制品以及大枣、绿叶菜、芝麻酱等。
不宜食产气的食物,如牛奶以及含粗纤维多的食物,如芹菜、洋葱、红薯、黄豆、蚕豆等。
术后忌食油腻、粗糙、腥发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糙米、狗肉、羊肉、牛肉、熏鱼等。
禁油腻食品,如母鸡汤、肉汤、羊肉、肥肉、排骨汤、甲鱼等。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应适当运动,注意饮食卫生,遵医嘱合理用药,加强生活护理,促进疾病痊愈。
注意休息,规律生活,避免过度劳累,不要做导致腹内压升高的运动。
适当运动,加强腹肌训练,增强体质。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洁饮食。
遵医嘱合理用药,不可自行用药或停药。
术后注意保护引流管,防止其脱落。
患者应合理饮食,防止便秘,避免腹内压升高。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健全胃肠道功能,预防疾病发作。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做到少量多餐,营养搭配合理,进食新鲜、富含营养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少食多餐,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的食物,戒烟限酒。
如果是体型瘦长的人需加强体育锻炼,适当增重。
女性生育后如果出现内脏下垂,可进行盆底肌训练、使用束腹带等,使内脏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4632点赞
[1]赵玉沛,陈孝平.外科学[M].八年制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81-482.
[2]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353-3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