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是指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性改变的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液成分改变或血液粘稠度增加等情况下形成血栓,致使血管闭塞而引发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发麻、言语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临床一般给予康复锻炼、手术治疗。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脑血栓形成的基本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此外动脉炎、药物因素、血液系统疾病等,均可导致脑血栓形成,尚有极少数患者病因不明。
主要发生在管径500μm以上的动脉,其斑块导致管腔狭窄或血栓形成,可见于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任何部位,以动脉分叉处多见,如颈总动脉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椎动脉在锁骨下动脉的起始部,椎动脉进入颅内段,基底动脉起始段及分叉部。脑动脉粥样硬化常伴高血压病,两者互为因果,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如结缔组织病细菌、病毒、螺旋体感染等均可导致动脉炎症,使管腔狭窄或闭塞。
包括药源性 (如可卡因、安非他明)。血液系统疾病(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栓塞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镰状细胞贫血、纤溶酶原激活物不全释放伴发的高凝状态等)。遗传性高凝状态(如抗凝血酶川缺乏蛋白C缺乏和蛋白S缺乏)。抗磷脂抗体(如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脑淀粉样血管病、烟雾病、肌纤维发育不良和颅内外(颈动脉和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等,此外尚有极少数不明原因者。
脑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包括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大量饮酒、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等,以上因素均会不同程度的损伤脑血管健康,诱发脑血栓形成。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加,45岁后均呈明显增加,65岁以上人群增加最明显,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存活者中50%~70%病人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脑血栓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如果有脑血栓家族史,尤其是父母和祖父母有患病经历,会使发病几率增加。
患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中老年人,如果发生心房纤颤更易形成脑血栓。
血压偏高,尤其是高血压的中老年人容易罹患脑血栓,长期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硬化,血液流动缓慢,随着进展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短暂性脑缺血但没有充分重视及时治疗的中老年人,经常发生该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故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堵塞血管。
糖尿病患者及高血脂症人群,血糖及血脂控制不好的患者,高血糖、高血脂会导致血管壁发生硬化,容易导致血栓形成。
经常性头痛、头晕,四肢麻木无力或感觉异常的人群,这是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若经常发生说明有小血管受损的风险,若不及时治疗,大血管闭塞导致血栓形成。
有烟酒嗜好的中老年人,吸烟可以加速血管壁的硬化,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而大量饮酒易使卒中风险增加。
血液粘稠度高,血流动力学检查不正常的中、老年人,血液粘稠度高,容易导致血液呈湍流,易导致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常在安静状态或睡眠中发病,如果突然出现肢体发麻、运动不灵、言语不清、眩晕、视物模糊等征象时,应考虑脑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多数病人意识消除或轻度障碍,面神经及舌下神经麻痹、眼球震颤、肌张力和腹反射减弱或增强,病理反射阳性,腹壁及提睾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于安静时或睡眠中发病,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有些患者病前已有一次或多次短暂缺血发作。除重症外,1~3天内症状逐渐达到高峰,意识多清楚,颅内压增高不明显。
脑的局限性神经症状变异较大,与血管闭塞的程度、闭塞血管大小、部位和侧支循环的好坏有关。
眼前黑蒙、面瘫、肢体麻木、三偏症状(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累及功能区出现失语等表现。
很多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出现思考困难、判断困难,还有推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下降。
可能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出现抑郁表现。
身体的一部分出现疼痛、麻木或其他奇怪的感觉。一些人可能对温度变化变得更加敏感,尤其是对低温敏感,又叫中枢性疼痛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卒中发病之后的几个星期内,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所改善。
可能变得更加退缩或更加冲动,日常梳洗和其他活动可能需要别人来照料。
患者因长期卧床,肺纤毛运动功能下降,咳嗽反射减弱,呼吸道分泌物不易被清理,随重力流向肺底,造成肺部感染。
高龄和重度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容易发生应激性溃疡,建议常规用静脉抗溃疡的药物。
脑血管病由于高龄患者较多,肢体瘫痪长期卧床,活动不便,容易对于骨隆起等部位造成压迫,使局部组织缺血坏死溃烂而形成压疮。
脑血栓形成容易导致脑电波异常,从而诱发癫痫。
如果发现有任何脑血栓形成的表现时,比如面部瘫痪、肢体麻木、言语错乱等,都应该立刻就诊。脑血栓形成属于急症,尽早治疗有助于减少脑损伤和并发症。
如果出现面部下垂、肢体无力、言语不清任何一种状况,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诊。
如果出现面部瘫痪、肢体麻木、意识障碍等首先选择急诊科、神经内科就诊。
如果急诊科和神经内科评估症状后需要手术,或者车祸伤直接导致脑部受损,可能涉及的科室有神经外科、血管外科。
主要是哪里不舒服来医院的?
有哪些异常的症状?(比如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
首次出现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
首次出现症状是在活动吗?
是否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
是否吸烟、饮酒?
以前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过?
服用过哪些药物,效果怎么样?
有利于发现脑血栓的危险因素,明确血液粘稠度和心脏基础情况。
对于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头颅CT平扫是最常用的检查,它对于发病早期脑梗死与脑出血的识别非常重要,CT对急性期的小梗死灶不敏感,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小梗死灶更难检出。
脑血栓发病数小时后即可显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变区域。与CT相比,头颅核磁可以发现脑干、小脑梗死及小灶梗死。早期梗死的诊断敏感性达到88%~100%。
可显示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和其他血管病变。
仅在无条件行CT检查,但是又无法区分脑梗死和脑出血时进行。
经颅多普勒可进行微栓子监测,在血管造影前评估脑血液循环的状况。颈动脉超声可显示动脉硬化斑块、血管狭窄及闭塞。
可以发现是否是心源性的栓子造成的。
中年以上的高血压或动脉硬化患者。
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急性发病。
迅速出现局部脑损伤的表现,并且能由某个动脉供血区域的功能受损造成解释,临床应该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
CT或磁共振发现脑梗死病灶。
有明显感染或验证疾病史的年轻患者应该考虑动脉炎导致血栓形成的可能。
脑出血常在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发病当时血压明显升高常提示脑出血,CT可见高密度影的改变。
起病急,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栓子来源的基础疾病如房颤等,大脑中动脉栓塞更常见。
颅内肿瘤可呈脑血栓形成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性体征,颅内压增高的征象不明显容易和脑血栓形成混淆,可以行MRI鉴别。
脑血栓形成应尽早及时治疗,对于降低死亡率、减轻后遗症、促进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急性期的治疗原则是改善脑循环、防治脑水肿、治疗合并症。恢复期主要是康复锻炼,以改善患者预后。
发病后立即就诊,若无禁忌症,力争在3~6小时治疗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并降低脑代谢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挽救缺血半暗带。
给予肝素、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治疗。
常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包括自由基清除剂、阿片受体阻断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等。
对发生脑水肿的患者,给予甘露醇治疗,对心、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用呋塞米。
对于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降纤酶、巴曲酶、安克洛酶等。
常用的手术方法有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颅外-颅内血管吻合术及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等。对于有或无症状、单侧重度颈动脉狭窄<70%,或经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幕上大面积脑梗死有严重脑水肿占位效应和脑疝形成征象者,可行开颅减压术。
意识障碍的患者应给予气道支持及辅助呼吸。
康复治疗应早期进行并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短期和长期治疗计划,分阶段、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疗方法,发病24小时内不应进行早期、大量的运动,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尽早开始坐、站、走等活动。卧床者注意良肢位摆放,尽量减少皮肤摩擦和皮肤受压,保持良好的皮肤卫生,防止皮肤皲裂,使用特定的床垫、轮椅坐垫和座椅,直到恢复行走能力。
脑血栓形成的病死率为10%,致残率达50%,存活者中40%可复发,且复发次数越多,病死率和致残率越高。因此该疾病需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利于疾病预后。
脑血栓形成经治疗可缓解症状,改善预后,但目前不能治愈。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不出现严重并发症,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3个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各种危险因素,如血糖、血压、血脂等控制稳定后,可半年复查一次。
脑血栓形成患者每天增加摄入蔬菜和水果,每日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及类胡萝卜素,同时保持低钠、高钾饮食,应饮食清淡、营养均衡。
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减少动物脂肪的摄入,减少肝脏合成内源性胆固醇。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用量每人每日25克,每月在750克以内为宜,要限制食物的胆固醇。
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会下降,肥胖或超重患者的体重也会下降,最好能够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这样对全身各内脏的生理功能有益。
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用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度有利。
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
有的病人合并高血压病,食盐的用量要少,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少于3克,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
增加食用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其中包括粗粮、蔬菜和水果,洋葱、大蒜、香菇、木耳、海带、山楂、紫菜、淡茶、魔芋等食品有降脂作用。
脑血栓形成应该加强护理,防止各种并发症,勤翻身、勤换衣物,防止褥疮和肺部感染。注意加强营养,坚持患肢的功能锻炼,减轻和消除后遗症。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清晨饮水可冲淡胃肠道,水分入血液后,随活动以汗液和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晚间活动量小,睡眠前饮水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栓塞。
加强居家安全护理,防止跌倒;家属可帮助患者锻炼肘关节、肩关节和其他关节,保证关节的活动度。
对于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要预防压疮、肺部感染等病变,每天检查足跟、踝关节、尾骨等骨隆突部位有无压疮,鼓励患者适当咳嗽,避免肺部感染。
如果再次出现面部无力、肢体麻木、言语不清应该提高警惕,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患者应该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在平时应该定期复查血脂等监测病情。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病情发展快、恢复期较漫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首先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诊疗护理,医务人员应给予这方面的满足。建立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可减轻久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惫,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烦恼和沮丧。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协调其社会生活,用护理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脑血栓多发生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疾病。故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平时要控制血压、血糖,戒烟、戒酒,保持平和的情绪,预防脑血栓形成。
监测血压:将血压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但也注意不要将血压降得过低,因为低血压可引起脑供血不足,易导致脑血管栓塞。
对于已有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应长期预防治疗。
定期检查胆固醇、血脂、颈动脉超声等项目,明确身体情况。
对有明确的致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和颈动脉狭窄等,应尽早进行预脑血栓防性治疗,可以遵医嘱用抗血小板的药物或降压、降糖药物。
讲究精神心理卫生,许多脑血管疾病的发作,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注意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适度的体育活动有益健康,避免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暴饮暴食,要以低脂肪、低热量、低盐饮食为主,并要有足够优质的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及微量元素,饮食过饱不利于健康,霉变的食品、咸鱼、冷食品均不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要禁食。
当气温骤变气压、温度明显变化时,由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体弱多病者,多半不适应而患病,尤其是严寒和盛夏时老年人适应能力差、免疫能力降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平时高,所以要特别小心。
及时注意脑血管病的先兆,如突发的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乏力、嘴歪、流口水,或者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等。
4211点赞
[1]贾建平,陈生弟.神经病学[M].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白俐.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的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4):276-277.
[3]史瑞东.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措施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9):84,8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