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是指不溶性蛋白质沉积在组织或器官周围,并导致其功能异常的一组疾病。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常继发于慢性炎症疾病,其中以结核病、瘤型麻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髓炎最常见;某些慢性皮肤病如淤积性溃疡、化脓性汗腺炎及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和严重的病期较长的银屑病也能引起,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造成单系统或多系统损害及器官功能衰竭,且发病隐匿,误诊率极高,治疗效果差,具有严重的致命性。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目前国内发病人数较少,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慢性感染等有关。
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此类疾病者,其患有本病的可能性较普通人大,主要病因是结缔组织病、肿瘤或结核等慢性感染。
可能与巨噬细胞功能紊乱有关,巨噬细胞在强烈刺激下产生淀粉样蛋白质而致病。
如结核杆菌感染、麻风杆菌感染等,可继发本病。
通常在急、慢性炎症、坏死等反应中于血清中出现的血清AA蛋白(SAA)是AA蛋白的前驱体,是一种与高密度脂蛋白有关的正常血清清蛋白,主要在肝细胞产生,是肝脏合成的急性蛋白之一。AA蛋白是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的主要淀粉样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无关。AA蛋白主要沉积在血管壁及血管周围。分布于消化道、肝、脾、肾、肾上腺等,很少存在于皮肤。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能会刺激机体,引起各种免疫活性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体内的炎症反应,可能对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机体内产生的风湿因子及抗体等对机体的损伤,可能会诱发本病。
一些药物或化学试剂可以使得DNA甲基化程度发生改变,从而诱发淀粉样变的发生。
该病罕见,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在多发性骨髓瘤病例中发生率约占10%,国外报道住院患者发生率为0.45%~0.50%,国内尚无发生率的准确统计。
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继发各种感染,对机体形成长久刺激,可能会继发本病。
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亲属有此类疾病者,发生本病的可能性较大。
肿瘤细胞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及代谢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易导致本病的发生。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作为一种系统性疾病,其蛋白样物质可浸润全身各个脏器,造成结构和功能损伤,因此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肝脏肿大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不平行是其突出的临床特点,同时存在肝内胆汁淤积者则很少见。
肾脏是淀粉样物质最常侵犯的部位之一,蛋白尿常常是PAS的首发症状,由于大量蛋白丢失,病人可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小腿的丹毒样损害、皮肤荨麻疹、结节性血管炎及皮肤瘀斑或皮下结节、紫癜等。
面部呈狮面状或蜡模样,皮肤萎缩,极易出血,发生瘀斑,口唇和舌淀粉样蛋白沉积而呈巨唇症和巨舌症。
几乎所有的患者有疲劳、乏力、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本病对肾脏的损害极大,严重时可发生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甚至无尿、恶心、呕吐、严重水肿、高钾血症、神经精神症状等。
本病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时,易造成体内液体潴留,加重心脏负担,极易发生心衰,表现为咳嗽、咳痰、血压降低,严重时可表现为痰中带血丝,甚至咯血。
皮肤损害严重时,易继发各种细菌感染,可表现为皮肤局部红肿、化脓,严重时细菌及其毒素可入血,发生败血症。
随着病情的快速发展,病灶可能会侵袭患者的全身,导致多器官衰竭,会表现为烦躁、少尿、胀气等行为,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休克。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目前尚无彻底根治方法,且初期症状极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易引起误诊,因此一旦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诊,以免耽误治疗。
患者有明确的原发病如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皮肤荨麻疹、瘀斑、紫癜、黄疸、蛋白尿等肝肾功能受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出现少尿、无尿、高热、昏迷、休克等急性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风湿免疫科。
出现蛋白尿、水肿等症状时去肾内科。
出现皮肤丹毒样损害、荨麻疹等症状时去皮肤科。
目前出现了哪些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家里是否有其他人患有此种疾病?
是否到其他医院治疗过,吃过哪些药?
是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基础病?
是否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等风湿性疾病?
对肝、肾等实质脏器进行穿刺活组织检查时,可检测出间质组织和血管壁是否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皮肤活检可检测出皮下脂肪层、小血管周围等是否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血常规检查结果可显示,是否出现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检查结果可显示,是否出现尿蛋白呈阳性。
用1.5%刚果红溶液皮损内注射,24~48小时皮疹处呈深红色,疹间正常皮肤呈淡红色。
在真皮乳头处可见灶状或团块状淡伊红色均匀的物质(淀粉样蛋白)沉积,其中可有少量纤维母细胞和噬黑素细胞,结晶紫染色呈紫红色。
依据患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相关检查可进行诊断。
肝脏肿大、大量蛋白尿、水肿、皮肤荨麻疹、皮下瘀斑、紫癜等。
脏器的活组织检查可见间质组织和血管壁有淀粉样物质沉积,皮肤活检可见皮下脂肪层、小血管周围等有淀粉样物质沉积。
病变累及血液系统时,血常规检查可示,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
结果可示尿蛋白阳性,出现严重肾功能损害时,可出现尿比重、尿渗透压的改变。
常以对称性双手、腕、足等多关节肿痛为首发表现,可伴有关节外器官的损害,最终可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类风湿因子阳性,病理检查可予以鉴别。
以皮肤损害为主,可表现为皮肤红斑,伴有周围炎性红晕,表面覆盖有银白色鳞屑,伴有瘙痒,以四肢伸侧、头皮多见,多在秋冬季节加重,皮肤的病理组织学活检可予以鉴别。
由于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常以蛋白尿、水肿等为首发表现,因此易与肾病综合征相混淆,但肾病综合征蛋白尿较重,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肾脏活组织检查可予以鉴别。
皮损呈紫色有蜡样光泽的丘疹,并可融合,口腔粘膜常有损害。刚果红皮肤试验和病理变化有确诊的鉴别意义。
好发于颈侧、项部、肘部及骶尾部等摩擦刺澈部位。早期损害为密集的扁平丘疹,以后融合成苔藓样变,刚果红皮肤试验阴性。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尚无根治方法,目前以药物治疗为主,以缓解病情的发展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为目的。
具有缓解疼痛、阻止淀粉样物质沉积的作用,并通过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改变细胞活性、抑制淀粉样沉积物分解与合成的主要场所以及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减慢病程的进展。
该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但长期服用不良反应多,如感染、高血压、高血糖、骨质疏松等,因此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和药物剂量,并监测其不良反应。
如环磷酰胺、环孢素等,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的活动,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减少长期激的需要量和副作用。
如系统性淀粉样变继发于肿瘤,则可通过手术切除原发肿瘤进而控制病情的发展。
二者联合应用可以更好的控制病情的活动,并且可以减少重要器官功能的损伤。
常用药物为秋水仙碱,通过干扰细胞的有丝分裂,改变细胞的活性,进而抑制淀粉样物质的沉积,同时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由于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的发病人数较少,病因不清楚,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很难从病因上彻底根治,目前的治疗手段只能缓解病情的发展,预后较差。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不能治愈。
患者的寿命依具体病情变化而定,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时,存活时间较长。
疾病累及心脏时,可能会留有永久心肌损害。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患者应定期复诊,建议每月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以便了解病情的变化。
此病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均衡即可。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的病程较长,且有时病情较重,病人甚至需要长期卧床,因此良好的家庭护理对于延缓病情的发展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患者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浮肿、下肢感觉功能障碍,需长期卧床,因此经常受到大小便刺激,家属应注意患者皮肤的护理,保持床单、被罩的清洁、干燥及平整,衣着应柔软舒适。
卧床时可适当抬高双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必要时可进行腿部按摩,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每天用清水清洗阴部,再用干净的毛巾轻轻擦干,无液体潴留时,可鼓励患者多饮水,以避免泌尿系统的感染。
患者心脏、肺部及肾脏极易受累,因此应做好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基本生命体征监测、电解质监测及出入量的监测。
由于此病目前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通过现有治疗手段延缓病情的发展,因此患者在长久的病程中容易产生抑郁心理,患者家属应予以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陪伴于患者身旁,使之有安全感,避免不良因素的刺激。
由于患者需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及细胞毒性药物,应注意观察是否出现药物的不良反应,注意观察尿量、尿的颜色,并监测电解质、肾功能,以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迅速调整用量。
继发性系统性淀粉样变病因尚不明确,因此无法从根本上进行预防,但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积极的心态,对于疾病的预防以及延缓病情的发展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家族中有亲属患有此种疾病者,可定期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患有银屑病、结核病等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适当安排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4783点赞
[1]韩冰,秦雪冰,桑玉兰.药物治疗系统性淀粉样变的临床疗效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1(04):395-397.
[2]马权,沈延兴.黄朔.韩冰.美法仑等药物治疗系统性淀粉样变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伤残医学.2010.18(02):16-19.
[3]赵新颜,贾继东,王宝恩,欧晓娟,钱林学,张福奎,王宇,崔焱.30例淀粉样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中华肝脏病杂志,2005,13(01):42-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