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幕脑膜瘤是指肿瘤的基底位于小脑幕(包括小脑幕切迹和窦汇区)的脑膜瘤,可向小脑幕上或幕下发展,也可以呈哑铃型生长。小脑幕脑膜瘤比较罕见,该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可能和外伤、环境因素、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本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瘤体增大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现。其治疗以手术为主,预后一般较好。
肿瘤向幕上生长者,可压迫颞枕部出现视野障碍,如象限盲或同向偏盲。
小脑幕下的肿瘤多压迫一侧小脑,病人多有一侧的小脑体征。
肿瘤呈哑铃型生长,既向幕上生长又向幕下生长,同时具有幕上和幕下的压迫症状。
小脑幕脑膜瘤的常见病因主要有外伤、环境因素、基因突变等因素有关,好发于生活环境不良者、免疫力低下者、病毒入侵者、基因突变者,X线亦可诱发小脑幕脑膜瘤。
患者的脑部受到外部的创伤,如车祸、撞击造成的脑部损伤,引发了小脑幕脑膜瘤。
患者长期居住地或者工作地有某种致癌物质,如亚硝酸盐、甲醛等,或者长期接触化学用品,使得患者得小脑幕脑膜瘤的致病率增高。
患者先天性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一出生就患有小脑幕脑膜瘤。
生活中或者工作中遭受外来的物理辐射,例如X射线等,易诱发小脑幕脑膜瘤。
小脑幕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2%~5%,后颅窝脑膜瘤的18%~30%,女性发病者较多,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
由于长期生活在有害物质的环境中,则会容易得小脑幕脑膜瘤。
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或者患者作息不良导致免疫力降低,则可能易得小脑幕脑膜瘤。
患者体内入侵一些病毒,例如水疱病毒,则可能诱发小脑幕脑膜瘤。
因基因突变导致出生时就发生小脑幕脑膜瘤。
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最常见症状是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还可出现视觉障碍、意识模糊等症状,患者可能还会出现脑水肿、肢体偏瘫、偏盲等并发症。
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
患者肿瘤压迫严重时,可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昏睡,甚至谵妄、昏迷等。
患者小脑幕脑膜瘤向幕上生长,压迫颞枕部出现视野障碍,例如偏盲、失明等。
患者大脑皮层中的锥体细胞及轴突受损,使得患者肌肉张力、运动出现障碍,例如足趾不能背屈等。
患者眼球出现一种不自主,有节律性,往返摆动的运动。
部分患者可出现共济失调,例如出现醉酒步态、意向震颤等,也可出现强哭、强笑、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症状。
患者脑内水分增加,是脑组织对各种致病因素的反应,可导致颅内高压,损伤脑组织。
患者的肿瘤使得上下运动神经元,锥体束及周围神经组织病变,导致患者出现同侧肌肉的运动障碍。
小脑幕脑膜瘤向上生长压迫颞枕部出现视野障碍,患者一侧或者双侧正常视野中的一半缺失。
肿瘤使得神经中枢病损,从而导致抽思维障碍,而丧失口语,文字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患者因病毒、肿瘤诱发软脑膜的弥漫性炎症反应,导致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变,出现头痛并持续性加重。
肿瘤生长压迫脑干,患者出现昏迷、锥体束征、去皮质僵直等症状。
普通人群出现头痛、失语,全身强直等症状立即去医院就诊,通过医生问诊以及颅骨X线、CT等检查结果,以便明确诊断为小脑幕脑膜瘤,注意与胶质瘤、垂体瘤相鉴别。
出现头痛、呕吐、偏盲、失语、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全身强直、抽搐、昏迷应立即就医并拨打急诊电话。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外科或者肿瘤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若患者术后治疗去放射肿瘤科。
现在有什么地方不舒服的吗?
这个情况大概多长时间了?(如头痛、视物不清等)
之前头部受过什么外伤吗?
有过什么其他的病史吗?
最近视力怎么样?有什么视觉上的变化?
经常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怎么样?
患者躺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头部两侧,检查颅骨及颅内病变。该检查可以确定颅内肿瘤有无钙化,颅内骨质有无增厚,松果体有无移位等。
CT检查是颅脑急症诊断中常规和首选方法,该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状及位置。
患者头部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对病变的定位,定性较为准确、及时,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对患者选择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的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对比剂,明确肿瘤的血液供应和肿瘤与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
患者小脑幕脑膜瘤早期诊断困难,晚期主要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和颅内神经损害表现,例如头痛、呕吐,结合临床MRI、CT如肿瘤基底部附着在小脑幕,即可明确诊断为小脑幕脑膜瘤。
表现与小脑幕脑膜瘤相似,也可出现头痛、视觉障碍、肿瘤压迫颅内组织所致的相应症状,但胶质瘤病程短,小脑幕脑膜瘤病程较长,可利用病理活检和脑血管造影进行鉴别。
早期也可有头痛、视觉障碍等症状,但其典型症状是垂体分泌的激素出现异常,可表现为激素分泌过多,如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肢端肥大,而脑膜瘤一般不出现内分泌异常,可进行鉴别。
小脑幕脑膜瘤患者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较低对未能全切除的病例,术后给予放射治疗,肿瘤复发者可以再次手术切除,患者一般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直至患者完全恢复。
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氢氯噻嗪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为利尿,降低颅内压,缓解患者此时的颅内高压症状,例如头痛、眩晕、呕吐等。
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此类药物的作用是缓解共济失调,例如醉酒步态、辩距不良、意向震颤等。
常用的药物有维生素B1、腺苷钴胺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增强脑血管的张力,增加脑血流量,从而营养神经,缓解患者意识障碍。
主要应用于肿瘤向幕下或切迹生长的患者,术中病人可取侧卧位或半坐位切口上限应暴露出横窦。若肿瘤体积较大,需作倒钩形皮肤切口。
适应于肿瘤主要位于小脑幕上的患者,切开硬脑膜抬起颞枕叶即可暴露肿瘤。注意避免损伤静脉,尤其是肿瘤位于优势半球时。
适应于肿瘤较大且向幕上及幕下均有侵犯的患者。
通过使用化学治疗药物杀灭癌细胞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手术后肿瘤切除不完全的患者。
通过射线照射肿瘤发生部位,杀灭手术后未能完全切除的肿瘤细胞。
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手术治疗完全切除可治愈,复发率很低,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患者可能出现偏盲等后遗症,建议患者手术后三个月、半年、一年各复诊一次。
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经过正规有效的手术治疗完全切除可治愈,但不排除小脑幕脑膜瘤的复发。
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积极接受医院治疗且手术治疗有效,且无复发,一般对寿命没有影响,但是若不接受正规治疗,对生命周期有一定影响。
小脑幕脑膜瘤患者若治疗不及时,侵犯脑组织功能区及神经,则会出现相应区域的功能异常,例如偏盲、永久失明等。
患有小脑幕脑膜瘤的患者手术治疗后三个月、半年、一年时各复诊一次,之后每一年复诊一次,进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以便评估患者恢复情况。
小脑幕脑膜瘤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保持合理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促进病情的恢复。
忌辛辣刺激性的食品,其会影响手术后伤口的恢复。
忌烟、酒,其会影响脑血管的氧气结合率,影响脑功能的恢复。
宜吃香菇、银耳、木耳、芹菜等蔬菜,促进化疗作用,并可以保护脑血管的功能。
术后禁食水,注意避免进食牛奶、大豆等产气食物,以免引起胀气。
对于小脑幕脑膜瘤手术后的患者,术后给予脱水、止血、预防感染,预防癫痫及对症支持治疗,家属需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及术后引流管等情况。
要注意病人的精神护理,防止精神症状而发生意外事件。
要加强脑组织的训练、针灸,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术后要注意去枕平卧,保持头部向一侧倾斜,膝下可以垫一个枕头。
患者应避免翻身引起引流管打折、扭曲或滑脱等,拔出尿管前进行膀胱训练,避免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
护理人员以及家属严密观察术后小脑幕脑膜瘤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的变化,意识障碍是否加重,血压升高,脉搏、呼吸减慢是小脑幕切迹疝的早期征象,一旦发现患者有颅内出血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
小脑幕脑膜瘤患者术后应该注意敷料污染情况,术后伤口引流管的放置有无脱出等,敷料应每天更换,防止术后感染,注意引流管的通畅,若不通畅,因及时告知医生。
小脑幕脑膜瘤的预防首先要远离一些环境因素、物理因素等,避免脑部受到创伤,其次要多运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老年人或头部受过外伤的人每2~3年进行一次体检,对于小脑幕脑膜瘤的早期筛查有一定作用。
中老年人或头部受过外伤的人每2~3年进行一次体检,检查项目应包括头部CT及MRI。
不要暴露于污染环境,比如暴露于射线和化工物质等有害环境或者工作环境。
在工作或生活中应小心,避免受到创伤。
多锻炼,补充维生素,增强自身的抵抗肿瘤的免疫力。
注意作休息规律,保证充足休息和睡眠,不熬夜。
母亲在怀孕期间内做产检,排查各种疾病发生的可能,及时对基因突变做出处理。
4521点赞
[1]杜伟,钟东,吕东,李炯,黄浩洋,杨佳,武有涛,夏海坚,唐文渊,孙晓川.动态牵拉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内侧型小脑幕脑膜瘤[J].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7):1317-1321.
[2]余丁福.不典型脑膜瘤的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J].中外医疗,2019,38(35):25-28.
[3]谢锐.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评价[J].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13):199+2.
[4]张治元,王汉东,潘云曦,胡志刚,贾玥,董国俊.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及手术入路选择[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9,24(08):461-463.
[5]赵方锐.显微手术切除治疗小脑幕脑膜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9):5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