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大血管损伤是腹腔内大动静脉,即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及其主要分支经历腹部穿透伤、钝性伤等出现血管破损,导致腹腔内出血。腹部皮肤未破损时,表现为腹痛、腹胀、腰背部疼痛、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甚至失血过多出现昏迷等,多合并腹腔内脏器受损,损伤严重,已经明确诊断需接受急诊手术治疗,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健康。
通常以减速或挤压伤为主要损伤原因。挤压伤与减速伤损伤方向相反,常会引起血管的挤压形成血管内膜挫伤,导致继发性血栓形成,同时也可以伴有血管的破裂,表现为出血和血栓的共同形式存在。
又叫穿透性损伤,多由锐器的机械性损伤导致血管完全或不完全中断,患者可表现为腹腔内出血或腹膜后血肿,完全离断还可能伴有相应脏器的缺血表现。
腹部大血管损伤主要由锐性损伤、钝性损伤、医源性损伤引起。本病好发于消瘦者以及腹部大血管病变或变异者。
指各种可穿透皮肤的致伤物引起的损伤,为最常见原因,如刀刺伤、枪弹伤等。可有腹部皮肤伤口,呈显性出血。
下腔静脉损伤绝大多数是由腹部钝性外伤所引起,如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等。
为经验不足的医生不当操作导致的损伤,多见于腹部大血管出现异常,如血管解剖变异、腹部动脉瘤等。
在腹腔大血管损伤中,动脉和静脉损伤(分别为49%和51%)的发生率接近。最常见的腹部受损血管为下腔静脉,其次分别为主动脉、髂动脉、髂静脉。
消瘦体型者在经历腹部外伤时,由于缺乏皮下组织的保护更易损伤腹部大血管。
如腹主动脉瘤患者,其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压力高、极易破裂。腹腔大血管存在异常解剖变异时,经验性的腹腔手术操作等容易造成腹部大血管损伤。
腹部大血管损伤主要表现为休克、腹痛、腹胀、腹腔内出血,部分患者损伤到肾血管时可出现血尿、少尿,而合并消化道损伤时,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呕血、便血的症状。本病可合并出现盆腔血肿以及血栓形成。
腹部外伤刺激,出现腹膜炎表现及腹胀等均可有腹痛,腹腔内血液积聚在肠间导致肠麻痹,肠管蠕动减慢,肠内积气积液导致腹胀发生。
开放性损伤可致伤口大量出血,动脉血色鲜红,可呈搏动性,闭合性损伤时出血症状不明显,可见腰部、侧腹部皮肤出现瘀斑,随着病情发展全身呈贫血表现。
血液于腹膜后间隙聚集形成巨大血肿,刺激腰部神经导致腰背部疼痛。
患者大量失血后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至90/60mmHg以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意识改变,出现昏迷。
损伤肾血管时可见血尿,血压降低严重休克时,肾脏灌注降低,可出现急性的肾损伤,导致少尿,为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每小时少于25ml。
即合并了消化道损伤,血液进入胃肠空腔内,刺激胃肠蠕动导致出现呕血便血。
可表现为里急后重,即有排便感,或觉排便不尽感。直肠触诊可触及盆腔有波动感、有触痛的软块。
血管受损挤压可导致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液在此形成湍流,易于血栓形成。
由于腹主动脉血管腔大,压力高,故发生完全断裂后,多因急性大出血而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极少能挽救生命。
腹部腹主动脉损伤基本上均合并腹部脏器和其他血管损伤。合并损伤使伤情更加严重和复杂,腹部空腔脏器损伤污染腹腔,引起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和严重脓毒性感染,更将使处理非常困难。
腹部腹主动脉损伤经紧急复苏后,如血压回升,休克得到纠正,手术治疗可望伤员生存。但由于低血压所致的肾供血不足,尤其是肾动脉以上腹主动脉损伤,为了控制出血和修复创伤,需阻断腹主动脉,致使肾脏缺血,产生急性肾小管缺血性坏死,术后发生急性肾衰竭。
患者腹部损伤出现腹痛、腹胀、腰背部疼痛以及合并有休克的表现时需要及时到急诊科、普外科以及血管外科就诊,可通过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检验、腹部X线检查、腹部CTA等确诊。腹部大血管损伤需要与消化道穿孔和腹腔积液进行鉴别。
腹部损伤后出现腹痛、腹胀、腰背部疼痛,伤口出血时需及时就医。
上述症状持续加重未见缓解或伤员心率加快,大于100次/分,面色苍白,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至90/60mmHg以下,或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每小时少于25ml时需要立即就医。
本病急症患者需要到急诊科就诊。
病情平稳患者可到普外科、血管外科就诊。
怎样受伤的?部位在哪里?(锐性损伤还是钝性损伤)
伤后到现在持续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腹胀、腰背部疼痛、是否出血等)
是否有过以下症状?(如感觉头晕、四肢发冷、呼吸困难症状)
经过哪些处理?(是否用药、补液输血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腹主动脉瘤病史)
近期尿量如何?
有无血尿及便血、呕血?
腹部破口周围有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听诊肠鸣音是否减弱,大量出血叩诊移动性浊音为阳性。肛门指诊可触及盆腔血肿。
完善血常规、血型、血生化、凝血功能等检查,判定失血量指导输血备血,完善术前准备。
有助于确定损伤的部位及与重要结构的关系,同时可以协助排除血管外的其他部位损伤。增强CT有助于评估腹膜后血肿的大小、假性动脉瘤等。
也可反映腹腔大血管损伤位置等,经济快速,但易受腹腔气体影响。
不易辨别位置的血管损伤,可以尽快行造影检查,明确出血部位。
下腹穿刺点抽出不凝血液即可明确腹腔内出血。
腹膜后有血肿时,腰大肌可有消失,膈下积气多提示空腔脏器合并损伤,可协助诊断腹腔血肿及有无脏器损伤。
有助于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膈肌位置和活动度;有无肋骨骨折、血气胸和心包积液等胸部损伤;有无脊柱损伤;有无大血管损伤及有无腹膜后血肿等。
患者往往有腹部外伤史,临床出现严重休克、腹腔积血、腹膜刺激征等现象,查体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表现,辅助检查中超声检查、腹部增强CT、血管造影见血管破损缺口等可予以诊断,伤情严重者,若来不及进行影像学检查,多数在手术探查中确诊。
患者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也可继发于腹部损伤,出血与穿孔同时存在。由于消化道内容物流出,导致腹膜炎征象,可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严重可出现板状腹。立位腹部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腹腔穿刺可协助诊断,据此可以鉴别。
腹腔内的游离液体的过量积聚为腹腔积液。大量腹水浸润肠管,可有腹胀、腹痛等症状,多见于肝硬化、腹腔肿瘤、结核性腹膜炎患者。CT下根据不同密度值可判定腹腔积液的性质,多无外伤史,据此可以鉴别。
腹部大血管损伤需要进行一般支持治疗,如确保气道开放、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留置胃管、尿管,同时配合应用红细胞悬液、血凝酶制剂、维生素K注射液、氨基己酸等药物治疗,病情严重患者可行手术治疗。本病属于急性病情,因此可通过短期治疗改善。
确保气道开放。
建立中心静脉通路,输注晶体液,如复方氯化钠等,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血浆等,迅速扩容,纠正缺血缺液症状,维持重要脏器血液灌注,为手术争取时间。
留置胃管、尿管均是早期复苏和监测的重要措施。
应尽快将伤员从受伤地点运送到医院,若能在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之前得到良好救治,将显著减低死亡率。
须迅速判断伤情,采取积极的复苏措施,随时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下腔静脉损伤,因血气胸可引起呼吸困难,应及时行胸腔闭式引流。而腹主动脉损伤在救治过程中需要大量输液,在输液过程中应监测肺动脉楔压,并结合尿量随时调整输血输液量和速度。
根据患者血型、血常规结果输注红细胞、血小板等,凝血功能紊乱时可输注血浆,或单采凝血因子。
凝血酶制剂,如白眉蛇毒血凝酶、矛头蝮蛇血凝酶、氨甲环酸注射液、氨基己酸注射液、维生素K等。
腹部大血管损伤可合并腹腔内感染,常用抗感染药物有三代头孢如头孢曲松、头孢地尼等,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奥硝唑、吗啉硝唑等可抗厌氧菌感染。
患者大量失血引起肾功能损伤时,可在充分扩容补液,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前提下配合应用利尿剂改善。
对于血管损伤较小的损伤可直接缝合,行单纯修补术。裂口较大时,需使用补片或人工血管进行修补。
血管损伤不易修补且结扎后不影响脏器的主要血供时,可予以结扎。
血管损伤较大难以修补且又无法结扎时,可使用人工血管移植,恢复血管连续性的同时也可止血。
血管损伤较大难以修补,无法结扎,且合并伤口污染时,可使用此术式。
经双股动脉路径植入人工血管支架,以达到封闭动脉破口、快速止血的目的。但远期并发症高,包括支架内血栓形成、内瘘等。
腹部大血管损伤的预后与腹部大血管的损伤程度、出血量相关,未经积极补液抢救,可导致患者死亡。患者可根据预后情况,遵医嘱通过行血常规检验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复诊。
本病出血量小时,经积极、有效治疗可以治愈,但如损伤程度高、出血量大,预后较差。
腹部大血管损伤如未经补液抢救,可致死,经过积极手术治疗,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可达17%~54%。
患者可遵医嘱定期到普外科或血管外科复诊,行血常规检验以及腹部影像学检查。
腹部大血管损伤患者日常饮食以软食、高蛋白饮食为主,注意添加膳食纤维,需要忌烟酒。
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为便干用力排便导致腹腔压力增大,造成术区负担。
软化大便,促进肠蠕动。
损伤应激以及手术消耗均可导致低蛋白,补充蛋白利于切口生长,机体恢复。
烟酒可导致血管舒缩异常,且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栓形成。
术后护理需注意监测患者腹部引流管情况,引流管的形状及量多少,及时通知医生,术后1~3天饮食可从流质逐渐转为正常饮食,以及术后卧床期间翻身、扣背、咳痰和保持大便通畅。
术后1~3天需要流质饮食,而后逐渐转为半流质到正常饮食。
术后卧床一周,期间注意翻身扣背咳痰,避免出现血栓形成、坠积性肺炎等术后并发症。
保持排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
本病需要注意监测患者腹部引流管情况,引流管是否通畅及引流液体的性状和量多少。
本病术后第一天引流管引流量不超过300ml,如引流过多,需要及时告知医生。
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腹部血管的病变或异常走行,应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可预防其发生,如腹主动脉瘤及时治疗,高危职业人群做好防护措施等。
如果腹主动脉瘤直径大于5.5厘米,或增长速度每年大于1厘米,需尽快行手术治疗。
从事高危职业人群应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好防具,避免职业伤害。
肿瘤手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扫描,对帮助了解肿癌与毗邻大血管关系大有裨益,从而有利于预防医源性腹部大血管损伤。
4338点赞
[1]冯曜宇,王昆华.外伤性腹部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J].腹部外科,2017,30(006):430-433.
[2]肖占祥,周开伦,戚悠飞等.手术中大血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J].海南医学,2008,19(12):3-4,15.
[3]李海靖等主编.实用普通外科疾病治疗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06.5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