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窦癌是指发生在鼻腔和(或)鼻窦区域的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耳鼻咽喉科恶性肿瘤,真正的发病原理尚不明确。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出血或血性鼻涕、疼痛与麻木感。该病好发于40~60岁男性、自身免疫力低下者。治疗方案应为综合治疗,通过手术治疗配合化疗或放疗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但仍需长期坚持治疗。
上额窦及筛窦原位癌,无颈部淋巴转移,无远处转移。
位于上额窦则肿瘤局限于黏膜,无骨质侵蚀或破坏,位于筛窦则肿瘤局限于筛窦,伴或不伴有侵蚀,无预部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
位于上领窦则肿瘤侵蚀或破坏下部结构,包括硬腭、中鼻道,位于筛窦则肿瘤侵犯鼻腔,无颈部林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
位于上颌窦,肿瘤侵犯以下任何一种:上颌窦后壁骨质、皮下组织、眶底或内侧壁、翼状窝。位于筛窦,肿瘤延伸以侵犯眼眶内侧壁或底部,上颌窦,腭板或筛板。
位于上颌窦则肿瘤侵蚀或破坏下部结构,包括硬腭、中鼻道,位于筛窦则肿瘤侵犯鼻腔,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等于或小于3cm,无远处转移。
肿瘤侵犯面颊皮肤、上颌窦后壁、眶底、前组筛窦或侵犯眶前部、上颌窦,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或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等于或小于3cm,无远处转移。
肿瘤侵犯颅内、筛板、颅底、蝶窦、鼻咽、额窦及眶尖、鼻皮肤,无淋巴结转移或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等于或小于3cm,无远处转移。
肿瘤原发于鼻窦鼻腔任何部位,同侧或双侧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转移,肿瘤最大可超过6cm,无远处转移。
肿瘤原发于任何位置,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
鼻腔鼻窦癌真正的发病原理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的慢性鼻炎、鼻窦炎的刺激可以使鼻腔黏膜发生转化有关,也可能与机体与环境因素以及病毒感染等相关,好发于40~60岁男性、自身免疫力低下者。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空气污染,烟草烟雾等。
接触致癌性物质或放射性辐射,比如职业暴露包括皮革、纺织品、木屑和甲醛。
鼻部交界性或良性肿瘤的恶变。
病毒感染,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可能有一定关系。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鼻部受到外伤导致。
长期接触粉尘、环境污染等因素可诱发鼻腔鼻窦癌的发生。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在人群中较为高发,男性比女性发病率较高,40~60岁年龄段最常见,肉瘤则多见于年轻人。
40~60岁人群,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自身免疫力低下者。
鼻腔鼻窦癌患者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出血或血性鼻涕、疼痛与麻木感。随病情的发展及肿瘤侵袭可有流泪、复视、视力下降、耳闷、听力减退、张口困难、消瘦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鼻出血、眶尖综合征、分泌性中耳炎等症状发生。
常有单侧进行性鼻塞、鼻出血、流带血性的恶臭脓涕或肉水样涕、嗅觉障碍等。为鼻腔鼻窦癌的较早期症状。
如上颌牙麻木、酸胀感、牙齿松动、脱落或疼痛,上颌骨牙槽突或腭部肿块、瘘管、张口困难等。
外鼻、内眦、面颊、颧部、前额等处出现膨隆肿块,直至可穿破皮肤,形成脓瘘或癌性溃疡。
眼球移位、突出、复视、视力减退甚至全盲、溢泪、上睑下垂、眼运动障碍、视野改变等。
可出现耳鸣、听力减退或中耳炎症状。
一侧面颊部麻木、酸胀不适以及强烈的头痛情况。
晚期可出现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晚期常有全身衰竭、贫血、体重减轻等症状发生。
主要与肿瘤破溃和黏膜破损相关,若伤及供血血管则可能出现大出血情况严重危及生命。
主要是因为肿瘤侵犯咽鼓管、翼内肌密切相关,进食少时营养差,需要格外注意恶病质产生可能。临床表现主要为听力下降,可随体位变化而变化,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
鼻窦肿瘤影响视神经孔和眶上裂处的神经血管时,导致眼眶深部疼痛、眶周皮肤麻木、眼裂缩小、眼球固定、上睑下垂、复视及失明等情况,称为眶尖综合征。
如普通人群长期鼻塞,突然鼻腔出血不止,且出血量较多或患者出现头痛剧烈,陷入昏迷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就医,进行鼻腔检查、鼻腔鼻窦活检、鼻腔CT、MRI检查,注意与腔良性囊肿、上颌骨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殖等疾病相鉴别。
普通人群出现长期鼻塞不缓解,且进行性加重情况需及时就医。
出现反复鼻出血,且出血不止,出血量较多情况需立即就医。
当感到鼻腔鼻窦或面部麻木感觉持续存在,并伴有持续头痛,且有加重的感觉情况需立即就医。
大多数患者优先考虑到耳鼻喉科进行就诊。
患者是否出现鼻塞、鼻出血等情况?
出现这些情况多久了?
是否出现头痛,且疼痛情况越来越重的情况?
以前是否发生过类似状况?
有在其他医院治疗过吗?
可见新生物或鼻腔外侧壁内膨,下鼻道饱满。
鼻腔者可在直视下取活检,鼻窦者须经窦内镜取活检,或手术探查。
可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及浸润方向与范围。
可显示双侧鼻腔鼻窦侵犯程度。
医生诊断鼻腔鼻窦癌主要依据症状、鼻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及细胞涂片、手术探查、颈部淋巴活检等,具体诊断依据如下:
鼻塞、鼻出血或血性鼻涕、疼痛与麻木感,随病情的发展及肿瘤侵袭可有流泪、复视、视力下降、耳闷、听力减退、张口困难、贫血貌(如面色苍白、头昏眼花)、消瘦等。
前鼻镜可见鼻腔中的新生物常呈菜花状,基底广泛,表面常伴有溃疡及坏死组织,易出血,后鼻镜可显示后鼻孔区、鼻咽顶部、咽鼓管咽口是否已被累及,并可观察到肿瘤的原发部位、大小、外形以及鼻窦的开口情况等。
CT可见骨质破坏、肿瘤所在的部位和范围,可勾画出肿瘤的立体轮廓,磁共振成像可显示软组织受侵犯情况等。
可确诊为鼻腔鼻窦癌。
活检可显示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该疾病发展较慢,在黏膜或皮下隆起,半球形,不易出血,表面光滑,触之有弹性,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鼻腔鼻窦癌鼻镜检查表现为菜花状新生物,基地广泛,常伴有溃疡及坏死组织,易出血。
上颌骨骨纤维组织异常增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多见于女性,通常表现为面部无痛性隆起,逐渐增大为主,一般无鼻出血,可产生鼻塞、突眼等;鼻腔鼻窦癌主要表现为鼻塞和鼻出血。
此疾病患者伴有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或面部软组织隆,鼻腔出现坏死组织和干酪样物,伴眼球突出、眼肌麻痹、视力减退等症状,病检可见真菌致病菌,多为曲霉菌或念珠菌;鼻腔鼻窦癌病检可见肿瘤组织,无真菌。
由于一般鼻腔鼻窦癌患者发现肿瘤时多数已到中晚期,治疗方案应为综合治疗,通过手术治疗配合化疗或放疗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患者治疗周期一般为长期持续性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
为使手术取得较好效果,并尽量保存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术前须有周密的估计和计划,术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变换手术方式,主要的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
从鼻外途径来处理鼻腔、鼻窦较广泛的病变。手术时向上可达额窦、筛窦,向下可达鼻腔鼻窦底壁,内侧可处理鼻中隔上的病变,向外可处理上颌窦内的病灶,向后可达蝶窦,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手术之一。
根据肿瘤的性质、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对上颌骨或上颌窦的恶性肿瘤进行切除手术。
此术式适用于较广泛的上颌骨恶性肿瘤已侵犯颞下窝者,其优点在于术中可结扎上颌动脉,止血效果好。术中扩大术野同时可有效预防或解除张口困难,术中上颌骨后方暴露良好,便于处理翼腭窝或颞下窝肿瘤。
肿瘤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作为本病手术治疗后巩固治疗效果的辅助治疗。
是在手术治疗前进行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在手术前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控制病情,有效减小手术切除的病变范围,之后再采取手术治疗方式,如紫杉醇。
若肿瘤发现已发生远处转移,则以患者应以化疗为主,作为一种缓解症状的治疗方法,如环磷酰胺、柔红霉素。
鼻腔鼻窦癌患者早期治疗预后效果良好,若肿瘤已到中晚期患者治愈率较低,预后较差,需配合化疗或放疗进行长期治疗,手术患者应在术后一个月到医院进行复诊检查,能有效的控制病情防止继续发展。
早期鼻腔鼻窦癌患者预后较好,中晚期鼻腔鼻窦癌患者的治愈率较低。
早期鼻腔鼻窦癌患者治疗预后较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中晚期鼻腔鼻窦癌患者生存较低。
鼻腔鼻窦癌患者应在术后一个月内进行复诊。
鼻腔鼻窦癌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膳食均衡,多食用营养丰富,容易吸收、消化的食物,忌食用辛辣、刺激、发霉、烧焦的食物。
忌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如麻辣火锅、辣椒、青椒、冰饮等。
忌发霉、烧焦食物,如烧烤、油炸食物等。
宜食用营养丰富,容易吸收、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
鼻腔鼻窦癌患者应加强自我护理,定期进行鼻腔冲洗,保持鼻腔的清洁和卫生,并听从医嘱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防止病情复发和转移。
保持鼻腔内的干净卫生,定期对鼻腔进行冲洗。
定期复诊,进行鼻内镜检查,防止病情复发。
鼻腔鼻窦癌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做鼻腔CT检查,观察病情发展。
因鼻腔鼻窦癌早期症状较少,如患者发现类似相应的症状应尽早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由于鼻窦解剖位置较为隐蔽,早期症状较少,40~60岁人群以及自身免疫力低下者需要每年进行全身体检,在日常生活中也应该适当进行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能有效预防鼻腔鼻窦癌的发生。
40~60岁人群以及自身免疫力低下者每年进行全身体检,以便发现疾病,及早进行诊治。
注意鼻腔卫生,防止鼻部感染发生。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和放射性辐射。
适当锻炼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
4458点赞
[1]崔德威,谢福权,张祥宝.鼻腔鼻窦癌组织中环氧合酶-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629-631.
[2]朱俊所.鼻腔鼻窦癌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药,2013:1748-1749.
[3]丁晓旭,吕佳佳,姜菲菲,等.带蒂额瓣帽状腱膜修复累及前颅底及眶纸板的鼻腔鼻窦癌1例报告[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377-379.
[4]刘涛,赵菊梅.鼻咽癌误诊为鼻腔鼻窦癌1例报告[J].陕西医学杂志,2000:753-75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