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指邻近的感染病灶、创伤以及手术切口的化脓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所引起的骨骼炎症,患者有高热、局部剧痛、皮温升高等症状。该病发病较快、危害性较大,若出现相关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治疗上包括局部和全身营养抗生素,同时注意清创,去除所有死骨以及感染的组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身体其他部位的致病菌进入血液循环,到达骨营养动脉,由于骨干骺端血流缓慢,细菌容易停滞而致病,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本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成年人。
在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病前,身体其他部位常有明显或不明显的感染性病灶,当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感染灶内致病菌经血液循环至骨内停留,而引起骨组织的急性感染,引起急性骨髓炎,而免疫功能缺陷会增加骨髓炎的发病。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约占75%,其次是β-溶血性链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男女患病比约为4∶1,其近年来发病率有下降趋势。本病死亡率由25%降低至2%。本病发病与生活条件及卫生状况有关,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沿海大城市该病罕见,边远地区仍常见。
本病好发于儿童、青少年以及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成年人,这些人群抵抗力较弱,会增加急性骨髓炎的发病几率。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起病急骤,患者有寒战、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患区剧痛,肢体活动受限。患者可能伴有精神不振、消化道症状。
起病急,有寒战、高热;小儿可出现惊厥,体温常在39~40℃。
皮温升高,患肢呈半屈曲制动状态,拒绝活动和负重。当骨脓肿形成至穿破密质骨到骨膜下时,常伴剧痛,随后骨内压缓降,疼痛也随之减轻。当脓肿穿至皮下时,局部红、肿、热、痛明显。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由于局部剧痛而导致肢体活动受限。
患者可能伴有精神不振、消化道症状等,病情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休克。
细菌进入关节可引起化脓性关节炎。
细菌患肢感染之后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当股骺破坏时会影响骨的生长,导致患侧肢体短缩;也可能因为炎症部位血供丰富利于骨的生长而使患侧肢体延长。
患肢感染之后,活动受限,造成关节挛缩及僵直。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容易感染而有骨折延迟连接和不连接,以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变成外伤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出现高热、寒战、肢体剧烈疼痛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明确疾病种类和性质。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医生结合患者的症状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来确诊本病。本病要与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等疾病相鉴别。
有高热、寒战的症状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患者因骨头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时,应及时就医。
患者肢体出现局部水肿、压痛明显时,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的?
最近有没有感冒?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发热、局部剧痛等)
此症状持续了多久?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
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大。
在病人高热或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前,可行血培养检查,如果阳性则有助于诊断及指导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
对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在肿胀及压痛最明显处,用粗针头先穿入软组织内抽吸,如无脓液再向深处穿刺入骨膜下。如果骨膜下穿刺抽吸也无脓液,则应通过薄层干骺端皮质穿刺进入骨。即使仅抽出几滴血性穿刺液也必须送检。涂片检查有脓细胞或细菌则可明确诊断,并同时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早期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儿X线平片一般正常,仅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和脂肪消减,干骺端模糊阴影,骨纹理不清,2周后逐渐出现松质骨虫蛀样散在骨破坏,骨膜反应、新骨形成等。病变继续发展,可见分层骨膜增生,游离致密的死骨,围绕骨干形成的骨包壳,转为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但特异性不高,在发病48小时内即可显示感染病灶的二磷酸锝摄取增加,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有助于评价骨膜下脓肿、软组织脓肿以及骨破坏的定位。
对病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T2像炎症病变信号加强,有早期诊断价值。
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长骨干骺端疼痛剧烈而不愿活动肢体。
有明显压痛区。
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医生结合患者的症状以及病理检查结果来确诊本病。
早期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与蜂窝织炎和深部脓肿不易鉴别,急性骨髓炎脓毒症症状重,急性骨髓炎好发于干骺端,而蜂窝织炎则不常见于此处。急性骨髓炎疼痛剧烈,但压痛部位深,表面红肿不明显,出现症状与体征分离现象,而软组织感染则局部炎症反应明显,如果鉴别困难,可进一步行MRI检查。
特别是儿童类风湿关节炎,也可出现高热。儿童类风湿关节炎发热常与一过性斑丘疹和多形红斑同时发生和消退,且肝、脾、淋巴结多肿大。
部分恶性肿瘤也可以有肿瘤性发热,但起病不急骤,部位以骨干居多数,特别是尤因肉瘤,早期不会妨碍邻近关节活动,表面血管曲张并可摸到肿块。部分病例与不典型的骨髓炎混淆不清,必要时需作活组织检查。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目的是提高免疫力,阻止疾病进展,合理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以及局部减压引流。治疗周期为短期治疗。
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少量多次输新鲜血或球蛋白,给予高蛋白、维生素饮食。
高热时可应用物理降温,并注意保持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纠正酸中毒。
对疑有骨髓炎者应立即开始足量抗生素治疗,多用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在发病5天内使用抗生素往往可以控制炎症,而在5天后使用或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时,都会影响疗效。近年来,由于耐药物菌株日渐增多,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很有必要。
手术方式包括钻孔引流术或开窗减压,在干骺端压痛最明显处作纵形切口,切开骨膜,排出骨膜下脓肿内高压脓液。如无脓液,向两端各剥离骨膜2cm,范围不宜太大,在干骺端钻孔数个,或将各钻孔连成一片,用骨刀去除一部分骨密质,称为骨开窗。一般避免用刮匙刮髓腔。
高热时降温,补液,补充热量。化脓性感染时病人往往会有贫血,可隔1~2天输给少量新鲜血,以增加病人的抵抗力。
患肢行石膏托固定;防止关节挛缩急性;防止病理性骨折的作用。如果包壳不够坚固,可用管型石膏2~3个月,并在窦道所在的石膏上开洞换药。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早期阶段经过积极治疗,通常可以治愈,治疗不及时可能转为慢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诊,一旦出现发热、局部肿胀应立即复诊。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早期阶段经过积极治疗,通常可以治愈,治疗不及时可能转为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若治疗及时,护理得当,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本病治疗不及时可有后遗症,导致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诊,一旦出现发热、局部肿胀应立即复诊。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应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小儿患者多食酸奶,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忌食难以消化的食物、烧烤类食物等,要保持干净整洁的就餐环境。
患者宜给予易消化的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如瘦肉、动物肝脏、蔬菜水果等。
患者忌食用难以消化的食物,如板栗、年糕、米糕。
患者忌食用烧烤类食物,应清淡饮食。
患者忌食易产气的食物,如洋葱、黄豆。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护理,主要是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注意皮肤色泽、温度、感觉、肿胀等情况,患肢制动。治疗后尽早进行患肢肌肉训练。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
患肢可使用石膏托或外固定支具固定,有利于减轻局部疼痛,并且可防止由于局部骨强度降低出现骨折,但应避免石膏直接压到骨突部位。
若患者疼痛明显,表明可能有石膏压迫现象,需及时处理。要定期观察患肢远端血液供应,注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感觉及是否肿胀等情况。
一般在早期就要进行患肢肌肉训练,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和关节粘连,后期除继续做患肢肌肉舒缩锻炼外,活动范围可扩展到各大关节。
家属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尤其体温的变化是衡量治疗效果的依据。
服用抗生素类药物时患者要遵医嘱服用,不要擅自停药、更改药量。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因是致病菌经血液循环转移至骨组织内而致病,本病目前暂无有效的早期筛查手段,所以应积极预防感染,提高免疫力。
关注天气变化,注意增添衣物,防止感冒,减少细菌病毒感染机会。
当出现破溃伤口时,应该注意清洁卫生,阻断感染来源。
提高机体免疫力,当出现感染病灶时可使其局限。
4792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姜保国,外科学[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
[3]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