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梗死又称新生儿脑卒中,是指生后至28天内的新生儿脑血管或其一个或多个分支因各种原因发生阻塞,导致相应区域发生缺血坏死,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新生儿脑梗死常因症状不典型而较难发现,如不能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性瘫痪、视听障碍、癫痫等,甚至死亡。
为新生儿脑梗死最常见的类型,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局部血流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进而引发的相应的临床表现,如惊厥、抽搐等。
由于颅内出血压迫造成的局部动脉血流障碍,远端供血不足,发生梗死。或出血影响了静脉回流,使受阻静脉淤血、出血,最终局部组织坏死。患儿可表现为意识障碍、呕吐等,较缺血性脑梗死少见。
脑血管异常、循环衰竭、血栓形成及血液黏滞度增高、脑室周出血性梗死是新生儿脑梗死常见病因,约25%新生儿脑梗死病因未明。
先天血管发育畸形,缺氧时血管痉挛收缩。
妊娠后期,母亲处于生理性高凝状态,在胎盘血管形成血栓,胎儿出生前或出生胎盘剥离时,血栓进入胎儿循环,导致此病发生。母亲自身的免疫性抗体也可进入胎儿体内,造成胎儿血液高凝状态,形成血栓。
高危新生儿生后进行脐血管置管,可产生血栓。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血栓可进入动脉血管,进入脑中造成动脉缺血性脑梗死。
父母有遗传性血栓疾病可能会导致新生儿血液高凝,形成血栓,导致新生儿脑梗死。
较严重的颅内出血可造成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供血障碍,引发脑梗死。
红细胞增多症–高黏滞综合征、血小板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脱水、抗凝血酶缺乏等各种因素导致的高凝状态和血栓栓塞等均可引起脑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使脑血管发生机械性阻塞,遗传性凝血异常如蛋白C和蛋白S缺乏时易引起凝血,蛋白C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可发生多种点突变或缺失而引起血栓形成。活化型蛋白C抵抗症(APC-R)是凝血因子V的基因突变起的一种显性遗传病,被认为是小儿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遗传性病因。
母亲先兆子痫,加重血液高凝状态,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血液黏滞度增加。胎盘破裂,胎膜早破感染,都会增加栓子形成风险,诱导新生儿脑梗死的发生。
新生儿感染时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受影响。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脱水、高钠血症时血液黏滞度增加,血流缓慢。缺血缺氧时脑血流动力学和脑灌注减低等,都可诱发新生儿脑梗死。
新生儿脑梗死临床少见,发病率约为1/4000。有调查发现,新生儿脑梗死发生在足月儿较早产儿更为多见。
围生期窒息缺氧的新生儿是围产期缺血缺氧后脑血管调节障碍,可引起脑分支血管供血异常,发生新生儿脑梗死。
新生儿感染后产生的炎症介质损害了血管内皮,影响血流或形成细菌栓子阻塞血管,从而导致新生儿脑梗死。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治疗时,容易并发血栓形成,形成的栓子随血液游走至脑血管,导致新生儿脑梗死。
新生儿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发病时间、病因、梗死部位、范围类型等都有直接的关系,典型症状是抽搐、惊厥,随着疾病进展,患儿也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原始反射无法引出,肌张力异常等。但多数患儿的症状不典型,可以肌张力低下、嗜睡、惊厥、呼吸暂停等,需要结合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才能诊断。
由于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惊厥很容易泛化发作,多数病例缺乏明显的定位体征,而且惊厥常发生在大脑前、中、后动脉主干血管供血区供血障碍所致的大面积严重梗死的病例。
这些非特异性症状、体征也可能与惊厥后的脑损伤有关。
临床常无特异性的症状、体征,尤其是早产儿,神经系统症状隐匿,胎儿期的脑梗死更无从及时发现。
因缺氧、窒息等原因引起的新生儿脑梗死,患儿多伴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导致前囟隆起。
患儿出现异常精神状态,轻者烦躁不安或嗜睡,重者意识减退、昏迷等。
患儿可出现肢体近端无力,尤其是上肢肌力、肌张力降低,自主活动减少。
新生儿的拥抱反射、吸吮反射较弱或消失。
脑梗死后最容易并发的运动异常,因为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血管支配区域的肢体肌力、肌张力异常增高或减弱。
在双侧脑梗死的患儿身上,认知障碍较明显,患儿多对于外界的刺激及父母的交流反应较差,认知障碍的发生通常与发病时患儿脑部损伤情况及是否继发癫痫有关。
患儿因脑部血管损伤,而出现痉挛的表现。痉挛类型有屈曲性、伸展性、点头样等,发作很频繁。
新生儿脑梗死的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对于疾病的控制、症状的改善、并发症的预防及其重要。对于围生期出现过窒息、感染的脑梗死的高危儿,要进行及时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就医诊断。
对于高危儿,全面的检查及预防措施十分必要,一旦出现惊厥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新生儿出现抽搐、惊厥需立即就医,明确引起抽搐、惊厥的病因。
大多患儿优先考虑去新生儿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偏瘫、认知障碍等,可到急诊科就诊。
患儿平常的意识正常吗?
惊厥持续时间,发作次数?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癫痫、偏瘫等)
患儿母亲妊娠期是否合并有妊娠期糖尿病、宫内感染等疾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MRI可明确诊断不同部位的脑梗死,可显示脑内大血管,也可显示分支的小动脉供血区发生的小梗死灶。
惊厥发生时,脑电图监测会发现异常放电,连续视频脑电图监测对于监测亚临床惊厥发作和抗惊厥治疗效果特别重要。
对需要确定或除外高凝因素的部分新生儿脑梗死病例,可酌情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凝血因子等。
患儿存在脑梗死发病的高危因素,且突发脑病、惊厥等临床表现,以及脑部MRI显示脑梗死灶,可明确新生儿脑梗死的诊断。
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情进展到后期才会出现惊厥等表现,可与之鉴别。
因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菌入侵脑组织引起,主要有反应迟钝、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和发热、呕吐等感染症状,通过检查患者的凝血因子或者MRI检查即可鉴别两种疾病。
新生儿脑梗死的治疗方式主要是药物治疗,而且本病一旦发生,对已损伤的病灶区域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防止病情进展恶化。
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保证患儿通气,维持循环和组织氧合。纠正代谢紊乱,治疗感染,控制惊厥,全面监护。尽可能去除引起脑梗死的高危因素,避免再次梗死和各种继发性脑损伤。
首选抗惊厥药,对窒息和局部缺血引起的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为血管活性药物,可用来维持血压正常及改善脑循环,维持血气,电解质及血糖正常。
针对反复发作性动脉缺血性梗死的患儿,可选择性使用阿司匹林。
该药可以保护和促进脑功能,如胞二磷胆碱、丽珠赛乐、脑活素、1,6-二磷酸果糖、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在发病12小时内使用,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保护脑细胞,常用药物为尼莫地平,同时氨基酸受体拮抗剂也可减少缺血性脑损伤,如犬尿喹啉酸制剂等。
新生儿脑梗死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新生儿脑梗死的预后与引起该疾病的原发病、梗死的程度、治疗是否及时有关。以严重惊厥发病的患儿预后较差,由该疾病引起的偏瘫、癫痫也不易恢复。
新生儿脑梗死不能治愈,患儿后期需要针对疾病导致的偏瘫、癫痫等进行对症、康复治疗。
因为感染、窒息等原因导致的新生儿脑梗死,积极对症治疗后,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先天性疾病引起的新生儿脑梗死若治疗效果差,则预后不良,是新生儿期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脑梗死患儿,治疗初期应每个月进行一次常规体格检查及头颅B超检查,确定康复治疗的疗效。效果不明显时,方便及时调整康复方案,病情稳定后,可每半年检查一次。
患儿应尽量母乳喂养,避免新生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素的缺乏,少食多餐,喂养不易过饱。
母乳喂养,保证患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及热量,按需喂养。
若人工喂养,奶液应严格配比,过浓或过稀都会加重患儿消化道负担,同时要注意及时添加辅食。
新生儿脑梗死患儿的护理以避免患儿再次发生感染,保证患儿的各项指征的平稳,促进患儿疾病的好转为目的,需要由家长协助护理。
口服用药,对于反复发生脑梗死的患儿,了解抗凝药的作用,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等,指导患儿正确服用抗凝药。
因新生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展完善,应注意患儿的保暖,保证患儿所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因为体温过低而造成的新生儿损害。
新生儿居住室内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家属患有呼吸道疾病时应避免接触新生儿,避免引起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注意使用阿司匹林抗凝,应避免使用时间过长,且剂量不可过大。均衡营养喂食,提高新生儿免疫力,避免新生儿发生感染。
新生儿脑梗死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因为各种可导致新生儿窒息、缺氧、感染的疾病都可能引发新生儿脑梗死的发生,所以积极针对高危因素进行治疗,可有效防止疾病的发生。同时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可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
对母亲患有妊娠期糖尿病、发生过宫内窒息、宫内感染的新生儿,出生后应注意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必要时行头颅B超检查,对伴有惊厥的新生儿,应注意及时诊断并治疗。
母亲妊娠期需进行严格的产前检查,预防妊娠期疾病的发生,降低伴有先天性疾病新生儿出生率。
新生儿出生后加强护理,避免新生儿窒息、感染的发生。
4602点赞
[1]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第五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864-868.
[2]靳瑞娟.新生儿期脑梗死的MRI与临床特点分析[J].磁共振成像,2020,11(6):444-446.
[3]黄春玲.新生儿脑梗死19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9,37(11):833-836.
[4]付佳博.新生儿脑梗死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2):144-148.
[5]曾平安.新生儿脑梗死8例临床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6):722-72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