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性精神病是由于剧烈或持续的精神创伤性刺激直接引起,其临床表现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所理解。本病的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环境改变,并经过适当的治疗,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病程一般较短。
反应性精神病依据起病形式及病程可分为两大类:
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丰富。意识模糊的患者,由于其意识的清晰度减低,注意力不集中,对周围环境的各种刺激辨认困难,常伴有行为紊乱等症状。兴奋躁动患者,因其受幻觉妄想的影响,可出现兴奋、躁动等。抑郁患者,其可能出现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对于急性期表现不一的患者,要做出相应的针对性治疗及护理。
恢复期的患者,精神症状已缓解或消失,但这一期患者的心理活动往往更为复杂,顾虑重重,甚至怕走向社会,不敢正视现实,甚至因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应激性生活事件而致病情反复。
反应性精神病主要是由于精神因素、过度疲劳、心理虚弱、内心压力较大、家族疾病遗传所致,好发于文化水平较低者、抗挫能力较差者、长期抑郁者,此外,精神刺激、心理创伤等因素可诱发本病。
精神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急剧的精神刺激因素常是使患者惊恐或其有威胁性意义的事件,如火灾、水灾、地震、车祸、亲人突然死亡及战时的轰炸、火器威胁、白刃搏斗等。持续的精神紧张、持久而沉重的内心矛盾和情绪负担,长期的隔离等亦可导致过度悲伤、懊丧和内心痛苦。
敏感、多疑、儒弱者易发病。
在重病慢性躯体疾病之后、过度疲劳及女性的月经期、产褥期等躯体功能削弱的情況下易发病;患者的内心冲突程度又与其心理社会背景(如文化教育程度、爱好、愿望、价值观念等)有关。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者易发病。
此病目前暂无较为权威的流行病学研究。
对事物认知较偏执,易激动、愤怒,易发生本病。
性格内向,自我排解能力欠缺,因此容易导致本病。
心理承受能力弱,易导致本病。
有家族精神病遗传史者易发病。
反应性精神病的临床主要有反应性躁狂状态、反应性抑郁状态、反应性木僵、反应性妄想症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存在食欲减退、失眠,并发症可见抑郁症。
常在急剧的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可有哭笑异常、胡言乱语、撕衣毁物甚至伤人等表现,严重时可有意识模糊,并可出现幻觉、错觉等。
情绪低落、常触景伤情、唉声叹气、焦虑不安、自责自罪,甚至有自杀行为,多有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且易惊醒,常感乏力。
表情呆滞,无情感反应,多于急性精神创伤后立即出现,一般持续时间短,可恢复正常或转入抑郁状态。
产生与精神刺激事件有关的猜疑,如感觉被议论、跟踪、监视、迫害等,有时可伴心因性幻觉和错觉,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患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猜疑症状。
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神经性厌食、拒食,一般精神症状好转后可缓解。
患者表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表现。
又称忧郁症、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患者受精神刺激后可诱发本病,可见闷闷不乐、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图或行为;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当患者出现躁狂状态、抑郁状态、反应性木僵等症状时,要及时去精神科或神经内科就诊,检查头颅CT或MRI,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进而进行下一步治疗;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后,结合患者精神刺激病史,可明确诊断。需注意本病要与癔症性精神病相鉴别。
当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唉声叹气、失眠、食欲减弱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当患者出现癫狂、自残倾向,打人、哭笑异常症状者,立即就医。
大部分患者优先前往精神科就诊。
部分患者需到神经内科就诊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
发病前是否受精神刺激?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情感、思维或感知障碍、行为障碍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轻度意识障碍、情绪不稳定或低落、恐惧、自伤、伤人毁物、脱衣裸体等)
家族中其他人是否患有相似的症状?
患者的性格如何?是否为敏感、多疑、懦弱等?
通过问诊,可知道患者的病史、诱发因素及临床表现,可从中得到启发。
对怀疑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可做脑部磁共振成像等相应检查,评估大脑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诱发精神异常。
辅助诊断,排除患者是否存在其他脑部疾病,如精神分裂症。
有明显的精神刺激,而且精神刺激有一定的强度,并使患者产生较深的情感体验。
精神症状的产生与精神刺激在时间上有密切的联系。
精神症状的内容反映了精神刺激或患者的体验或处境,并有相的情感反应,内容可以理解。
病程一般不长,去除精神刺激或改变处境并给予适当治疗后可较快恢复正常。
其发病诱因与反应性精神病类似,癔症的第一次发作,绝大多数是在一定的精神刺激下发病的,以后遇见类似的刺激,或在病人回想起这种刺激的情况下,也可以促使癔症再发。此外,癔症所出现的各种表现,可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病变等,其临床症状常多变,易通过暗示而改变病变表现的程度、范围,而且这些病变表现常不符合人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或疾病的固有规律。检查一般无器质性病变表现,可通过心理暗示疗法有效治愈。通过症状表现的区别可与反应性精神病明确鉴别。
治疗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刺激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对反应性木僵患者可用针刺治疗,亦可用镇静安眠药使其入睡,对兴奋激动者可选用有明显镇静作用的抗精神病药。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及环境治疗。
对不能主动进食,木僵和抑郁状态的患者,或幻觉、妄想和抑郁等症状显著而持久,身体虚弱者,应给予支持疗法,如鼻饲或静脉输液以维持必要的营养,必要时可配合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首先要保证患者的睡眠,对具有焦虑不安,心烦失眠的患者,可选用弱安定剂,调整大脑的功能状态,延长生理睡眠时间,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安定)、氯氮䓬、水合氯醛镇静。
对急性起病表现兴奋、偏执或抑郁状态的患者,可分别选用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剂,如氯丙嗪、氟哌啶醇、阿米替林、多塞平(多虑平)。
反应性精神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因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病系由明显而强烈的精神创伤所引起,故心理治疗尤为重要。首先应以解释性心理治疗,向患者分析并指出如何正确对待发病的精神刺激;再讲明本病的性质,使患者能够掌握发病的规律;给予支持和鼓励,解除顾虑,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去战胜疾病,给患者以安慰和保证,促使病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可选用心理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中医心理疗法(TIP技术)。
对有自杀企图的患者可行电休克治疗,一般治疗2~4次即可使症状缓解。治疗时应加强护理、防止意外。
由于患者对发病当时的处境有明显的创伤性体验,为了促使病情早日好转,应尽可能地调整环境,消除发病的不良刺激。实践证明,将患者转移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新环境中,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反应性精神病是由于剧烈或持续的精神紧张性刺激直接引起的。其临床表现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所理解。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环境改变,并经适当的治疗,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所以,反应性精神病的预后是良好的,且一般不再复发。
本病一般患者均可治愈,无明显后遗症。
反应性精神病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对于治愈的患者,一般无需复诊。对于症状1周内未见明显好转的患者,可转精神科进行住院治疗。
反应性精神病的患者无需特殊饮食调理,但应注意合理营养物质分配,合理餐次分配,多饮水,清淡饮食,多食高质量蛋白食物。若患者情绪异常拒绝进食,可给予支持疗法,如鼻饲或静脉输液。
反应性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需以减少精神刺激为主,可以让患者尽量多参加集体活动。患者家属督促并照顾其日常饮食、起居,保证充足睡眠。可适当加强锻炼,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疾病诱发。
注意休息,尽量不要熬夜,避免劳累。
保持心情稳定,人的情绪对机体的机能状态以及健康状况影响很大,因此需要保持心情的稳定和良好的心态,减少精神刺激。
加强锻炼,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集体活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家属要关注患者行为,限制其活动范围,防止出现自伤、自杀等严重后果。可多陪伴患者,带领患者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使患者心情愉悦,消除对治疗的抵触心理,促进患者康复。
家属要对有严重消极观念甚至有自杀企图和行为者,必须加强监护,防止意外。
由于反应性精神病的病因主要由强烈的精神刺激引起,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多与人交流,多参加集体活动及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可有效减少本病的发生。
对原有精神发育迟缓、神经症及人格障碍的患者开展定期心理咨询,加强应付各种刺激与社会适应能力,有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复发。
4156点赞
[1]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诊疗指南.精神病学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9-40.
[2]马建梅.女性反应性精神病60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S1):33-34.
[3]赖蓉辉,杨艳辉.40例反应性精神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1).106-107.
[4]王天明,周显华,江小建,钟灵燕,谢城育.女性反应性精神病45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4(31).42-43.
[5]苏丽华.42例反应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02).220-221.
[6]孟昭泉.新编临床急救手册[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519-522.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