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出血热系一组由多种病毒所致的以发热、出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感染病。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类型。传播途径系经直接紧密接触受感染者或其体液,或间接接触受其体液污染的物件如针筒等。因此,在人口密集、医疗条件落后的热带地区,发病率高,易流行。如若有前往这类高危地区工作或者旅行的需要,需要做好预防措施。
肾综合征出血热,如阿根廷出血热、拉沙热及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无肾综合征出血热,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鄂木斯克出血热、基萨那森林病及汉坦病毒肺综合征等。
动物源性传播出血热,如阿根廷出血热、玻利维亚出血热、拉沙热、肾综合征出血热及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蜱媒传播出血热,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鄂木斯克出血热、基萨那森林病及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蚊媒传播出血热,如裂谷热、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基孔肯亚病及黄热病等。
病毒性出血热主要病因有病毒感染因素以及传染因素,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丝状病毒科均为常见病原体,与蚊虫、蜱虫、啮齿类动物等密切接触,接触动物排泄物,或被蚊虫叮咬,容易被传染,好发于老人、小孩等免疫低下群体。
常见病原体包括多种病毒,如黄病毒科(如登革热)、布尼亚病毒科(如流行性出血热)、丝状病毒科(如埃博拉)、沙粒病毒科(如拉沙热)、披膜病毒科病毒(如基孔肯雅热)等。
本病为传染性疾病,与蚊虫、蜱虫、啮齿类动物等密切接触,或被蚊虫叮咬,容易被传染。
在出血热高发地区的旅行、工作,易发生病毒性出血热。
与出血热患者或者其亲属密切接触,可能导致病毒传染。
工作地点在野外或者日常工作中有接触蚊虫或鼠类的行为。
有吸毒史,如静脉吸毒重复使用针头。
由于此类疾病多呈散发或灶性分布,部分疾病的宿主动物或生物媒介种类较多,流行季节不明显,因此其流行多不规律,难以预测。目前研究表明,全球已报告埃博拉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马尔堡出血热、黄热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至少20种病毒性出血热。总体而言,病毒性出血热在全球分布广泛,但由于不同病原体的宿主动物、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不尽相同,使其时空分布和人群分布有所差异,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特征。
可以是蚊虫叮咬或者无意吸入、接触带病毒的动物排泄物,都有感染病毒的风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及虫媒传播。当然,还有一部分病毒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还未得到科学的验证。
人类对各种病毒性出血热普遍易感,尤其是自身免疫力下降的情况下,更易感染病毒。
尤其多见于农民、外出务工者,此类人群接触携带病毒蚊虫或鼠类之后感染的几率更大。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出血、休克。患者由于血管受累,可呈现面胸部皮肤潮红、水肿、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严重可引起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可能。
高烧、寒战、全身无力、头晕、肌肉或关节疼痛等,是本病的最基本症状。对于由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其发热为双峰热。
多为皮下出血、内脏出血甚至五官出血。不同类型的病毒性出血热,出血及发疹有不同的特点。
一般持续5~7天左右,通常在皮肤黏膜可见出血点,分布于上颚、腋下、眼结膜等位置,可能还会伴有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情况。
淤点集中在面部、四肢、腋下以及软腭,此外还会发生红斑、斑丘疹及风团样皮疹等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等情况。
淤点多在结膜及皮肤上出现。
患者除发热外伴有齿龈及鼻出血的情况。
患者可有胃肠道出血情况,但是皮肤黏膜并无淤点。
严重的出血、血浆渗出、血管张力下降及心功能不全,可导致低血压休克。
表现有思维迟缓、瞳孔对光反应不明显、动作迟缓、不善言语、精神不振、抑郁等。
意识丧失,对各种刺激无明显反应,严重者甚至可以出现大小便失禁。
病毒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能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吐词不清,甚至还会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麻木。
本病感染病毒导致肾脏受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甚至肾衰竭,表现为恶心、乏力、纳差、少尿或者无尿等症状。
病毒若侵入呼吸及循环系统,可表现为明显的呼吸困难,喘不上气。
本病感染病毒导致肝脏损伤,可表现为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呕吐)、皮肤黏膜黄染进行性加深、尿色进行性加深、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等症状。
病毒在血液中浓度增大,导致脓血症,可表现为起病急,病情重,有发冷、发热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等,病情发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如果有疫区工作旅游居住史或接触过患病人群等,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如患者发现自己已经出现症状应及时隔离并就医。患者需要配合医生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病毒学检查等,病毒性出血热要与疟疾、脑膜炎等相鉴别诊断。
从高危地区返回国内时,最好先自我进行检测(测体温)。一旦出现发热、出血、低血压等等,就近就诊,并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或者工作史(包括是否有密切接触蚊虫或者小动物,有无叮咬史)。
当出现发热症状时,需立即就诊于专科医院,查明病因,对症治疗。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或者传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呼吸困难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内科等。
有国外旅行史或者工作史吗?
是否出现发热、乏力等情况?
是否有被蚊虫叮咬史?
是否接触过鼠类、蝙蝠等野生动物?
这期间有没有隔离,与哪些人接触过?
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早期患者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尿,个别可见管型,血尿素氮和肌酸酐升高,早期可出现轻度的肝功能异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以及部分患者可见血清胆红素升高。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或双份血清IgM抗体呈4倍以上增高或分离出特定的病毒病原体,采用RT-PCR技术检测出病毒的核酸有助于确定诊断。
诊断标准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准。病毒性出血热由于他们的病原寄生和传播途径各不相同,并常在一定地区流行。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或疾病初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M抗体呈4倍以上增高或分离出特定的病毒病原体即可确诊为病毒性出血热。
疟疾是一种寒战和高热为主要症状的严重疾病,主要通过虫媒传播。绝大多数患者疟疾感染会引起流感样症状,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严重者,会引起心肺肾或大脑的损害。区别于病毒性出血热,疟疾患者常伴肝脾大及贫血,且疟疾患者寒战发作时,采血或骨髓片检查可检出疟原虫。
该疾病主要是以消化道传播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发生在任何季节,夏秋季居多。主要表现为持续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低下、表情淡漠、肝脾肿大及玫瑰疹等。伤寒由伤寒杆菌造成,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血或骨髓培养可发现伤寒杆菌,而病毒性出血热并没有此类菌种,可以鉴别。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病毒感染脑膜引起的急性疾病。早期表现类似流感,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表现,如高热、头痛、脑膜刺激征(头痛、呕吐、颈强直等)。病毒性出血热患者并不存在脑膜刺激征的临床表现。
败血症属全身感染性疾病,孕产妇、老年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是高危人群。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酸痛、呼吸心率加快,也可伴随有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等)。致病菌通常指细菌,病毒性出血热病原体为病毒,通过分离出特定的病毒病原体鉴别。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及脏器的出血性倾向以及血小板显著减少。通常无特异的病原体,病毒性出血热病原体为病毒,通过分离出特定的病毒病原体鉴别。
病毒性出血热缺乏对因治疗手段,根据病毒性出血热不同类型常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短期综合治疗,有部分特异性抗病毒治疗已证明对某些病毒性出血热有效,但是临床处理仍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的方案。但有部分特异性抗病毒治疗已证明对某些病毒性出血热有效,如利巴韦林已用于阿根廷出血热、立夫特山谷热及登革热的治疗,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方面亦有一定疗效。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疾病仍缺乏特效的治疗手段,临床处理仍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肾上腺皮质激素,如醛固酮、可的松等,作为抗炎药物已在多种病毒性出血热的治疗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病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身、冰敷等可减轻症状,但忌用发汗退热剂。
患者因高热、呕吐易导致脱水及水盐失衡,给予葡萄糖注射液及平衡盐注射液静脉滴注。
采用适当镇痛剂缓解患者疼痛,作用于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选择性抑制和缓解各种疼痛。
给予患者吸氧,氧流量及浓度视情况而定。
若因病毒感染导致肾衰竭,可利用透析治疗的方式协助排除体内毒素及废物。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预后不佳,难以治愈,患者病死率较高,患者可能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偏瘫等后遗症,建议患者出院后1周复查一次。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难以治愈,抗病毒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病死率较高,死亡原因主要是出血和休克。
病毒性出血热严重可导致肾脏严重受损,从而引起肾衰竭,肾衰竭病人需要透析维持生命。
病毒性出血热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可导致偏瘫。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出院后1周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了解病情变化。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应忌食辛辣温热食物,饮食尽量清淡,多吃含有丰富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的食物,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宜吃含有丰富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的食物,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
忌烟、酒,病毒性出血热可累及脏器组织,肺和肝常累及受损,烟酒会加重肝脏和肺的负担,更容易引起并发症。
忌吃辛辣刺激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需要进行隔离,并谨遵医嘱用药,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适当运动,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同时要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患者需要进行隔离,治疗中要及时配合医生,直至解除隔离。
适量、规律运动,避免劳累,提高自身免疫力。
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保证患者睡眠充足,规律作息,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
病毒性出血热患者若使用利巴韦林进行抗病毒治疗,需要注意使用禁忌,如肾功能损害者本品的毒性反应的风险增大,故因本病造成肾脏损伤应慎用。
预防病毒性出血热的关键在于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传染源或者传播媒介,有条件的可以预防性接种疫苗,对于有国外旅行或疫区出行史者要密切关注自己的体温变化,若有异常及时就诊。
如有国外旅行史、疫区出行史或者有接触过传染源或传播媒介者,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筛查。
避免前往出血热高发地区旅行或者工作。
日常做好消毒、灭蚊、灭虫工作。
出行尽量涂抹防蚊虫叮咬的药物,避免蚊虫叮咬。
避免接触小动物,如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等。
高发地区及野外注意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衣、长裤,遮挡面部。
有条件可以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4753点赞
[1]房恩岳.病毒性出血热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9.32(06):104-109.
[2]黄晓霞,李德新.病毒性出血热概述[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8,41(02):139-143.
[3]叶翩,杨东亮,童巧霞,揭盛华,张淑玲,郑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8,45(01):42-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