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瓣膜病变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通常是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容易劳累、心悸、心绞痛等。近年来虽然风湿热发病率略有下降,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的患者逐年增加。联合瓣膜病变的总体预后不良,手术风险较大。
最常见的组合形式,以风湿性病变为主。
也是常见的组合形式,主要见于风湿性。
可由风湿性、退行性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结缔组织病等引起。
比较少见,一般也是风湿性。
比较少见,风湿性和退行性病变均可发生。
联合瓣膜病变的主要病因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长期对瓣膜形成损害而发病,同时也可由于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外伤、继发性的高甲状旁腺素症引发疾病。本病好发人群主要是有风湿性心脏病的人群和老年人,长期的心脏疾病可能诱发本病。
是本病的常见的病因,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激发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从而对心脏和瓣膜产生损伤。
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心脏瓣膜逐渐退化而导致的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患病人数逐渐增加。
心脏瓣膜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主要的并发疾病。
如暴力打击、锐器损伤以及医源性的损伤,均可导致心脏瓣膜受损而发病。
继发性的高甲状旁腺素症是最常见的可导致心脏瓣膜钙化的疾病,进而引发心脏瓣膜病。
心脏有相关基础疾病特别是心脏瓣膜的疾病,是引发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发生疾病的主要原因,长期的心脏疾病状态可诱发心脏瓣膜的病变。
联合瓣膜病变约占心脏瓣膜病的15%,其中主动脉瓣与二尖瓣联合病变占80%,二尖瓣与三尖瓣病变或合并主动脉瓣病变约占20%,主动脉瓣合并三尖瓣病变者少见,同期4瓣膜病变者仅有个案报道。
甲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容易引起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从而对心脏瓣膜造成损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发生退行性病变。
联合瓣膜病变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睡觉难以平卧、疲劳、心悸、心绞痛、咳嗽、咯血、眩晕等,也可造成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左心房血栓形成和血管的栓塞等并发症。
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特别是劳作之后的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认为是生理性症状而忽视,耽误治疗。
是本病常见症状之一,躺下时患者呼吸比较困难而被迫坐起,坐起后可明显缓解,提示左心功能的严重下降。
是本病症状表现之一,多为运动后出现,也可被患者认为是生理性表现而忽略,使得疾病进一步发展。
患者一般出现自觉的心慌症状,或者心脏突然的跳动不规律,是典型的心悸表现。
发作时通常症状较为剧烈,为胸口的重物下压钝痛感,一般持续数分钟后缓解。
主要原因是肺部淤血导致,严重者也可出血粉红色泡沫痰的肺水肿表现,从而使得患者出现咯血症状。
一般发生于突然站起后或快速起身,眩晕较为明显。
心功能不全也是本病可出现的症状表现,是右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可出现下肢的淤血、食欲下降和消化功能的下降,症状表现不是很典型,需要患者特殊注意。
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可表现为肺淤血,导致肺动脉高压,累及右心时出现体循环的淤血,可出现心力衰竭。
心脏功能的衰竭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可造成患者的心脏性猝死。
最常见的是突发性的一侧偏瘫或失明。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睡觉难以平卧、心悸、心绞痛、咳嗽咯血、眩晕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特别是本身就有心脏基础病的患者,主要就诊于心内科、急诊科、胸外科,进行针对性检查,特别是心脏彩超等心脏检查,联合瓣膜病变主要与室间隔缺损和三尖瓣关闭不全进行鉴别。
出现无明显呼吸困难、难以平卧等症状时,必须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出现呼吸困难、睡觉难以平卧伴随心悸、咳嗽、咯血等严重症状时,必须就医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治疗。
主要就诊于心血管内科,本病大部分病因和症状表现属于心血管内科的诊疗范围。
出现严重的心率失常、突发性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可就诊于急诊科。
出现明确的手术指征以及患者适合心脏瓣膜移植时,就诊于胸外科。
之前有相关的心脏基础疾病吗,如慢性心力衰竭等?
第一次发现自己的呼吸困难等症状发展是什么时候?
发作频率如何,偶发还是经常性发作?
伴随咳嗽、咳痰、不能平卧、疲劳乏力吗?
进行过心脏的相关检查吗,家族有相关的心脏病史吗,具体是什么心脏病?
平常血压怎么样?有高血压家族史吗?
主要检查患者的呼吸状况如何,进行肺部听诊是否存在水泡音、痰鸣音,以及心脏听诊是否存在典型的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心音。
是常用的心脏检查,可初步对心脏是否发生结构性病变有较为直观的观察和判断。
可减少瓣膜病之间的干扰,有助于更好的评估瓣膜的病变情况。
是患者住院的常规检查,可帮助判断患者的心房增肥、增大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心率失常。
是常用的风湿性疾病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判断是否处于风湿疾病的活动期。
如果血沉加快,则提示存在炎症反应或风湿性疾病,是常用的辅助检查。
是常用的有创检查,可对心脏瓣膜的病变有较为直接的判断。
胸部X线检查对于心脏的意义有限,如果出现心房增大明显,则对于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患儿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睡觉难以平卧、疲劳、乏力、多汗、心悸、心绞痛、咳嗽、咯血、眩晕等。
体格检查可见明确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心音,心脏彩超可见明确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的病变,心电图可见明确的心率失常,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胸部X线检查可见心房心室的增大。
室间隔缺损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不明原因的呼吸急促等,与联合瓣膜病变的症状表现较为相似,但室间隔缺损为先天性的心脏畸形疾病,还可发生于小儿,出现喂养困难、发育缓慢等,心脏彩超、心血管造影等检查可见明确的室间隔缺损表现,可与联合瓣膜病变进行明确鉴别。
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也可出现疲劳、呼吸困难、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与联合瓣膜病变的主动脉瓣病变和二尖瓣病变的临床表现高度相似,主要通过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进行鉴别,以及心脏彩超可见明确的三尖瓣关闭不全,是主要的鉴别方式。
联合瓣膜病变的总体治疗为长期持续性治疗,多以手术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式,其他治疗包括后期的加强心功能支持,避免心脏负担过重。
是本病治疗当中常用的抗生素,对于初次发现的甲组乙型链球菌感染,早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后期的康复。
主要针对高血压患者,减轻其心脏负担,保护心脏,促进心脏正常功能的恢复。
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需要常规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是常用的解除支气管痉挛药物,在患者呼吸困难的急性发作期,可及时缓解呼吸困难,避免造成呼吸衰竭。
主要是瓣膜的成形和瓣膜的置换手术,由于患者可出现多达5种类型的不同组合的心脏瓣膜改变,因此要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估和临床处理,从而使得手术过程更为顺利,结果更令人满意。
虽然术后更换的瓣膜可长期使用,但要进行终生的抗凝药物治疗,囊扩张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使用球囊对狭窄的瓣膜进行扩张,可有效缓解狭窄改变。
人工瓣膜都有一定的寿命,达到年限后必须更换,但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部分患者也可以终生不进行更换。
其他治疗主要以后期的康复治疗为主,特别是术后的患者,防止心律失常,加强心脏支持,避免负担过重,及时给予抗凝治疗,如华法林和阿司匹林的使用,可有效促进患者瓣膜置换后的康复。
联合瓣膜病变的总体预后不良,手术死亡危险性高,部分患者在内科治疗结合手术置换瓣膜的综合治疗下,可以治愈,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可能存在出血后遗症,需遵医嘱复查。
部分患者在瓣膜置换后基本可以治愈。
联合瓣膜病变手术仍是一种复杂的手术,患者手术死亡约20%~23%,10年生存率约为40%。
瓣膜置换术后一般患者可因长期服用抗凝药致出血倾向。
本病患者每1个月进行一次复诊,一方面复查C反应蛋白、血沉等实验室检查,另一方面进行心脏瓣膜的检查,同时观察凝血功能。
联合瓣膜病变为心血管系统疾病,因此低盐、低脂饮食是最主要的饮食调理措施,同时要注意摄入营养的均衡。
术后的患者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辣椒等刺激性食物,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低盐、低脂饮食,炒菜时要少放盐,同时少吃肥肉、油脂较大的食物如五花肉等,有助于减轻心脏的负担。
联合瓣膜病变患者需要均衡饮食,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观察瓣膜置换之后是否出现异常,是本病的主要护理措施。
链球菌可在人群之间快速传播,且多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
如发热、心脏不适、呼吸困难等,出现后必须立即联系医生。
心脏瓣膜置换之后要注意其寿命,目前技术而言大部分心脏瓣膜都是有寿命的,到达年限后必须更换,要注意及时咨询医生。
联合瓣膜病变为甲组乙型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心脏病变,因此不仅要预防心脏相关疾病,也要预防甲组乙型链球菌感染,少去人群密集处,勤洗手,多通风。
出现甲组乙型链球菌感染的早期症状,如发热等,必须及时就医并进行影像学以及血液检查,进行排除性诊断。
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勤洗手、多通风,是预防甲组乙型链球菌感染的主要措施。
出现反复的呼吸道症状时,也要及时就医查明病因,在疾病的早期控制疾病,避免造成心脏的相关病变。
低盐、低脂饮食,降低心血管压力,避免心血管病变。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期,避免熬夜,可避免心血管意外的发生。
有相关的心脏病家族史的患者,尽早进行心脏的相关检查和长期的心脏监测,早期发现才能更好的控制疾病。
4118点赞
[1]刘帅洲,冯渊波,张涛,高小兵,朱龙金.瓣膜置换术联合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合并房颤的疗效观察[J].临床研究.2020:01:11-12.
[2]陈勇,廖成全,姚世源,姜月平.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联合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疗效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0:23-24.
[3]张颖捷,陶贞竹,袁柳,欧柏青.超声心动图评价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02:03-04.
[4]张宝仁,韩庆奇.联合瓣膜病外科治疗进展[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758-76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