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充血性进行性疾病。主要症状为门静脉高压、继发性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及消化道出血。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目前病因不明,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通常采用药物对症支持治疗、手术治疗,肝功能正常且经手术治疗痊愈患儿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部分严重肝硬化患儿预后较差。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根据其病因分为肝内型及肝外型。
主要继发于慢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血吸虫病、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肝内病变。
主要由脾静脉阻塞病因,包括脾静脉瓣膜先天畸形或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脐静脉置管并发症、门静脉海绵状瘤、先天性脾血管畸形、腹部包块压迫等疾病及部分门静脉阻塞病因,包括门静脉先天畸形、海绵状病、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慢性充血性心衰、门静脉梗阻和血栓等肝外病变继发导致。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目前病因不明。其临床症状多由门静脉高压症引起,而门静脉高压症的主要发生原因是门静脉和脾静脉栓塞。
脾静脉阻塞可能继发于脾静脉瓣膜先天畸形或新生儿脐炎、脐静脉置管并发症、先天性脾血管畸形、腹部包块压迫等疾病。
门静脉阻塞发生原因可分为肝外病变,如门静脉先天畸形、海绵状病等,及肝内病变,如慢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血吸虫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肝内型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多继发于肝炎,其诱发因素包括患儿原发或继发性免疫力低下,饮食习惯不卫生,饮生水,接触肝炎患者,输入含有肝炎病毒的血液等。
肝外型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的诱因目前尚无统一结论,可能包括门静脉或脾静脉先天畸形、寄生虫感染导致静脉阻塞等。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多发于年长儿,在临床上较少见,是导致门脉高压的第二大原因,我国报道较少。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的症状主要由门静脉高压症引起,起病多缓慢,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进行性贫血和消化道出血,晚期可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障碍等肝硬化症状及慢性充血性心衰等。
常为本病首发症状,触诊可扪及左上腹包块。脾脏多呈轻中度肿大,硬度主要取决于门脉高压持续时间。
为脾功能亢进症状,患儿面色苍白、乏力,此外可有腹部不适及消化不良症状,伴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主要由门静脉压力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引起。呕血可发生于小儿任何年龄,但2岁内者少见,还可见黑便(严重者可便血)、腹部不适等症状。
一般无其他症状,但消化道出血较严重患儿可引起较重贫血,造成患儿出现异食癖、心率加快、嗜睡等。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晚期常可并发肝硬化。经长期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存在后,肝实质细胞功能严重受损,从而产生肝掌、蜘蛛痣、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肝功能障碍症状,腹壁静脉曲张、继发性痔等门静脉高压现象以及腹水。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的患儿腹部有包块、呕吐、乏力、黑便、面色苍白时立即到医院就诊,积极配合医生做血常规、骨髓象检查、肝功能检查及凝血功能检查、X线及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既往有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慢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的儿童,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脾脏肿大,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儿童存在慢性进行性脾脏肿大及贫血等症状,高度怀疑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的患儿,若出现腹水、黄疸、肝功能异常、呕血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医。
患儿仅存在腹部包块而不伴有其他严重症状者,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若患儿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腹水、黄疸、肝功能异常、呕血等,可去相应科室就诊,如消化内科等。
脾脏肿大的发现时间及严重程度?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脾脏肿大、面色苍白、腹部不适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呕血、乏力、黑便、黄疸等)
是否在其他医院进行过治疗?
患儿既往有无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慢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病史?
患儿因脾静脉亢进,血细胞异常代谢加快。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可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血块收缩不良及束臂试验阳性。
早期可无异常改变,患儿脾功能亢进时间较长时,贫血严重可继发造血细胞增生,包括有核红细胞及巨核细胞增多及细胞成熟障碍,中期粒细胞及巨核细胞成熟受限,晚期红细胞成熟受影响。
肝内型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患儿常存在肝功能异常,包括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升高,白蛋白(ALB)水平降低,与症状中的蜘蛛痣及肝掌,面色晦暗及体查中可扪及肝脏肿大可合并作为诊断依据;晚期肝炎及肝硬化时,常存在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异常。
用以确定脾脏大小、位置、性质及包块种类,同时探查脾脏大小、有无腹水及腹水量,针对肝内型可探查肝脏大小。
确定食管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以了解有无门脉高压症及消化道出血,同时有助于鉴别腹部包块性质。
可直接了解病变性质并确诊,在上述检查无法确诊时可考虑此项检查。肝穿刺活检有助于检测病因,包括糖原代谢病、肝硬化等;脾穿刺检查危险性大,尤其是对显著脾大的儿童因为脾脏组织增生可导致出血,故不常规应用于小儿,经剖腹探查术或脾切除术后,可进行病理检查。
可了解小儿肝外型慢性充血性脾脏肿大症的门脉系统阻塞部位、静脉影像及侧支循环情况,也可进行脾髓压力及门静脉压力测定,有利于病因诊断及选择治疗方法。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的诊断应根据患者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经皮脾静脉造影可作为确诊依据。可分为肝内型或肝外形。
既往肝炎病史,临床症状包括肝功能异常、低白蛋白血症、凝血功能异常、蜘蛛痣及肝掌,查体可扪及肝脏肿大,超声检查可见门静脉循环延长;随患病时间长短,可能存在腹水;肝脏组织活检存在异常包括肝小叶排列紊乱等。
既往无肝炎病史,临床症状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基本无异常,体查及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形态正常,肝脏活检无异常改变。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通过血常规、肝功能、X线检查、B超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暂无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的治疗,需针对主要症状决定进行手术治疗或对症支持治疗,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药物治疗即对症支持治疗,主要应用于存在明显肝硬化或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症状等无法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
腹水明显的患儿可应用利尿药,减轻腹水症状。
食管静脉曲张的患儿可由静脉应用血管加压素,使内脏动脉及肝动脉收缩,暂时性减轻门静脉高压症状,减少消化道出血可能。
严重肝硬化症状的患儿宜采取支持疗法,即给予高蛋白、高糖的饮食,应用多种维生素、铁剂等治疗贫血,必要时输血。若伴有出血倾向,则输新鲜血。
适用于以脾功能亢进为主要症状且严重程度较高的患儿,其预后依据梗阻部位及手术方法而不同,若梗阻在脾静脉,则预后较好,若肝内或门静脉病变为主,则可缓解症状,但仍可能出血。
适用于门静脉高压为主要症状的患儿,包括肝肾静脉吻合术。将压力高的门静脉血流分流到压力较低的下腔静脉系统。术后若早期肝功能可恢复正常,分流成功,即获痊愈,但可造成肝性脑病等后遗症。
肝功能正常的患儿,若手术分流成功,则可获得痊愈。部分严重肝硬化患儿预后状况不好,常因消瘦、衰竭、消化道大出血、严重肝衰竭及继发感染死亡,少数肝硬化患者脾切除术后也有治愈机会或自然寿命得到延长。
肝功能正常患儿能治愈,部分严重肝硬化患儿就医时已存在不可逆性肝损伤,无法治愈。
肝功能正常且经手术治疗痊愈患儿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肝内型患儿未出现严重肝硬化且及时治疗者可延长生存时间,严重肝硬化患儿则存活时间较短。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治愈后第3个月和第6个月可进行复查,进行X线检查及B超检查,以避免复发。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患儿需要均衡全面地补充营养,可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糖、高纤维素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铁剂等以减轻贫血症状。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糖、高纤维素饮食。
母乳喂养及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均需注意及时补充维生素B和维生素C。
避免粗糙、刺激性强或过热食物,以免造成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引发消化道出血。
患儿家属应了解各类营养剂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患儿需正确服用。
督促患儿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多关心体贴患儿,了解患儿的心理状态,使其增强信心,配合治疗。
患儿脾脏肿大且质脆,跌倒、打闹、冲撞时容易出现脾破裂引起大出血,故日常活动应注意幅度及强度。
小儿慢性充血性脾肿大症由于病因不明,且与既往病史相关,故定期体检及对儿童多加关心较为重要,此外无特殊预防措施。
儿童定期体检,尤其是存在新生儿脐炎、新生儿败血症、慢性肝炎、先天性胆道狭窄或闭锁、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病史的患儿。
积极补充营养,保障儿童正常生长发育所需。
4990点赞
[1]赵学良,张小飞,李红伟等.小儿脾肿大的病因构成及诊断方法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005):802-803.
[2]侯林毅,王春莲.陈昭定治疗小儿班替氏综合征经验[J].中医杂志,2003,44(010):741-74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