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指孕妇感染念珠菌引起外阴阴道炎,最主要症状为外阴及阴道内瘙痒及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呈豆渣状或凝乳样。部分人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急性交痛等。85%~90%的孕妇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其他念珠菌及球拟酵母菌属感染者少见。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病因包括妊娠期雌激素水平上升、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合并糖尿病等。妊娠期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也是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主要病因之一,好发于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有糖尿病、肥胖症、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等情况的孕妇。
妊娠期血中雌激素的水平随孕周增加而逐渐升高,在孕晚期达到高峰,雌激素增加阴道上皮对念珠菌的亲和力,从而增加念珠菌的感染机会。
妊娠期母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可保证母体不对带异体抗原的胚胎发生排斥,孕妇外周血发现T淋巴细胞和杀伤细胞较正常明显下降,T淋巴细胞可抑制念珠菌繁殖,因而孕期发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感染的机会增加。
孕妇血糖升高,使阴道上皮内糖原增加,阴道酸性增加,适合念珠菌生长。同时高糖原含量的阴道环境为念珠菌的生长、出芽、黏附提供丰富碳源。
妊娠期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和通透性增加以及宫颈管腺体分泌明显增加,外阴及阴道湿度增加,有利于念珠菌繁殖。
妊娠期雌激素大量产生,从而增加念珠菌的感染机会。
妊娠期母体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导致孕妇机体及阴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使孕期发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机会增加。
妊娠期阴道上皮内糖原增加,阴道酸性增加,成为适合念珠菌繁殖的环境。另外,妊娠期阴道黏膜充血、水肿和通透性增加,阴道黏膜较孕前容易损伤而导致念珠菌感染。
据统计所有妇女的一生中,约有75%至少发生过一次外阴阴道念珠菌病,40-50%妇女经历过2次或2次以上的发病。有一小部分女性(6%~9%)反复发作。妊娠期妇女的念珠菌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孕妇女,据报道孕妇念珠菌感染率均为>30%。
念珠菌作为机会致病菌,除阴道外,也可寄生于人的口腔、肠道,这3个部位的念珠菌可互相传染。
接触被念珠菌患者感染的公厕坐便器、浴盆、浴池座椅、毛巾,使用不洁卫生纸,都可以造成传播。
孕妇本身就是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好发人群之一;
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力下降的孕妇;
患有妊娠合并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
甲状腺和肾上腺功能减退的孕妇。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典型症状有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阴道分泌物增多,其次是性交痛、排尿困难,甚至出现阴道疼痛及刺激感,可能出现流产和早产、宫内感染、新生儿感染等情况。
患者常感到外阴有火辣辣的刺痛及难以忍受的瘙痒,环境温暖时或穿紧身衣裤或合成织物时症状会加重。
小阴唇内侧及阴道粘膜表面有白色稠厚的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白带。大量的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白带。
在没有其他刺激的情况下,患者出现外阴、阴道疼痛,也可出现性交痛、小便痛,此为性交或小便刺激患者外阴所致。
阴道粘膜可见不同程度的红肿、红斑,分泌物常呈块状黏附于阴道壁内,当擦拭分泌物后露出红肿的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见到白的块状分泌物下有受损的糜烂面及表浅的溃疡。
孕妇患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后,极少数人阴道中的念珠菌可通过宫颈上行,穿透胎膜,引起流产及早产。
孕期宫颈阴道念珠菌感染率为20%~25%,其上行性感染宫腔的发生率仅为0.8%,总体而言仍是少见。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性阴道病患者的胎儿多数在通过产道后感染,一般在产后1~2周出现临床症状,如鹅口疮、肛门生殖器真菌感染等。
孕期未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能因产时阴道操作引起产道感染,导致子宫复旧不良或伤口感染等。
当孕妇出现外阴瘙痒、灼烧感,白色豆腐渣样的阴道分泌物增多时需高度怀疑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需及时就医、及时治疗,优先考虑去妇产科治疗,注意与与妊娠合并滴虫性阴道炎、妊娠合并细菌性阴道病相鉴别。
孕妇定期产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产检中发现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已经就诊因阴道分泌物检查阴性未予治疗的孕妇,仍有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症状的,需进一步检查治疗;
孕妇发现外阴阴道瘙痒、灼烧感等症状,阴道分泌物呈白色稠厚的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高度怀疑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时,应及时就医。
若见外阴皮肤皲裂、表皮脱落,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甚至还可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妇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泌尿困难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泌尿外科等。
怀孕多少周了?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外阴瘙痒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什么时候出现这些症状的?
是否尿痛、阴道红肿等症状?
既往有无糖尿病病史?
多采用10%氢氧化钾溶液,可溶解其他细胞成分,提高念珠菌检出率。
阴道分泌物置于玻璃片上,加1滴生理盐水或10%氢氧化钾,显微镜下检查找到芽胞及真菌菌丝,阳性检出率30%~60%。如阴道分泌物PH>4.5,见多量白细胞,多为混合感染。
取分泌物接种于培养基上,査出真菌可确诊,阳性率更高,但不常规应用。部分病人有典型的临床表现,而显微镜检査阴性或反复复发,如阴道分泌物PH<4.5,见大量白细胞、滴虫及线索细胞者,临床怀疑耐药菌株或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时,采用培养法+药敏,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性同时指导进一步敏感药物治疗。
外阴阴道瘙痒、灼热痛,加上阴道分泌物白色稠厚呈凝乳或豆腐渣样。
在阴道分泌物中找到念珠菌的芽生孢子或念珠菌丝即可确诊。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最好选局部治疗,选择对胎儿无害的阴道用药,但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容易复发要注意消除诱因并积极治疗,患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7天。
了解存在的诱因并及时消除,如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合并糖尿病时要予以控制血糖。使用棉质内裤,患者的毛巾、内裤等衣物要隔离洗涤,用开水烫,以免传播。
念珠菌在pH5.5~6.5环境下最适宜生长繁殖,因此可改变阴道酸碱度造成不利于其生长的环境。方法是用碱性溶液如2%~4%碳酸氢钠溶液坐浴。
妊娠期可选用的阴道局部抗真菌药主要包括克霉唑、制霉菌素和咪康唑。
可抑制念珠菌细胞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而起杀菌作用。
不仅能干扰膜的生物合成,破坏真菌的膜系统,并能抑制核糖核酸合成,阻止菌体细胞发育。
作用于真菌膜的胆固醇部分,与其结合,改变其渗透性,破坏菌体。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道菌群的特征是白色念珠菌显著增多,棒状杆菌、杆菌、葡萄球菌增多,乳酸杆菌明显减少。乳酸杆菌对白色念珠菌有无抑制或杀灭作用仍在探讨中,但能肯定的是乳酸杆菌可以帮助恢复抗真菌治疗后阴道的菌群失调,减少复发。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无法手术治疗。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预后较好,患者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均可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阴道炎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患者治疗结束后7~14天应及时进行复诊。
本病经过治疗后能治愈,但容易复发。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自然寿命。
治疗结束后7~14天,应该追踪治疗,如再次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等。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需清淡饮食,宜食富含维生素A、B2、C等的食物,营养搭配,不宜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甜腻食物。
清淡饮食,宜食富含维生素A、B2、C等的食物,如胡萝卜等;禽蛋及新鲜蔬菜,如番茄、菠菜、苋菜、四季豆、毛豆、藕等;多食新鲜水果,如柑橘、橙、柚、草莓等
外阴瘙痒者应多进食营养丰富的食物,如鸡肉、牛奶、豆腐、豆类等。
适当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B2及叶酸,如鱼肝油、胡萝卜、动物肝脏、鱼类、杏、全麦、南瓜等食物。可减轻瘙痒症状,但不宜过量。
烟、酒。因其可加重炎症充血,使阴痒加剧,故应禁忌。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茴香、花椒、洋葱等,可使炎症扩展,阴部瘙痒更重,故应忌食。
油炸、甜腻食物。如猪油、奶油、黄油、炸猪排、炸牛排、奶糖、巧克力等,不利于治疗,故应忌食。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护理以外阴局部的护理为主,改善饮食习惯,注意阴道的分泌物的多少及颜色,患者要规范用药,避免病情出现。
外阴局部的护理,因为阴道炎症会导致分泌物增多,所以每天清洗外阴1~2次,并且建议穿宽松的内裤或者外裤,保证局部通风良好。
患有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需按疗程正确使用药物,不可随意停药,以防菌群产生耐药性,从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
饮食清淡,不能吃酸辣、刺激性的食物,也不能喝酒。
注意阴道的分泌物的多少及颜色,病原菌感染引起的阴道炎症通过间接接触也会传染,比如念珠菌性阴道炎人的内裤跟其他健康人的内裤一起洗,会导致健康人感染的症状,所以内裤一定要分开洗。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症状消失后需要及时复诊,因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容易复发,在平时要注意病情有无加重或反复出现,要有类似情况发生要及时就医。
家属和医生要疏解患者因瘙痒及担心胎儿健康引起的焦虑。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不要擅自停药,病情未消灭时停药,容易造成耐药性而反复发作。
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预防时首先应远离病原,提高自身免疫力,产检时检测血糖,若有血糖升高要控制血糖,减少该病感染几率,及时发现并治疗。
孕妇需要定时产检,对初次发现妊娠合并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者应彻底治疗。
孕妇需提高机体抵抗力,如适当锻炼身体,合理饮食,保持充足睡眠及良好的心情等。
改善生活习惯如穿宽松、透气内裤,保持局部干燥及清洁。
可试使用含乳杆菌活菌的阴道栓调节阴道内菌群平衡。
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
4055点赞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妇产科学疾病分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妇产科/谢幸,苟文丽主编.-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妇产科护理/主编金庆跃,程瑞峰-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