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是由于半乳糖脑苷脂酶基因(GALC)突变后导致该酶活性缺乏,其底物半乳糖脑苷脂贮积在神经系统,导致的一种神经鞘磷脂贮积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儿起病早,3~6个月内发病,神经系统恶化快速进展,特征为痉挛性截瘫、失明、耳聋、假性延髓麻痹。头颅磁共振示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脱髓鞘病变,患儿平均寿命为13个月,一般死于严重感染和呼吸衰竭。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与基因突变、遗传因素等有关,好发于父母为近亲结婚者、居住在放射源或曾经暴露于放射源者、有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家族史者,其诱发因素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病毒感染。
半乳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导致的半乳糖脑苷脂酶活性缺乏,半乳糖神经酰胺贮积在神经系统,脑白质可见特征性的多核球形细胞。同时脑组织鞘氨醇半乳糖苷增加,特异性损伤少突胶质细胞。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孕妇,后代患病率相对较高。
如受到紫外线照射、放射性照射,易诱发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易诱发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影响宿主细胞,易诱发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在全世界极少种族为该病高发,我国尚缺乏该病的研究资料。
近亲结婚所生的小儿。
居住在放射源或曾经暴露于放射源的人群,其后代患病率升高。
有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孕妇,后代患病率相对较高。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出生3个月左右脑脊液蛋白浓度已升高,此时即可出现临床表现,表现为不规则高热、易激惹、肌肉僵硬,运动及智能发育开始停滞,其并发症包括痴呆、偏瘫等。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出生3~6个月左右表现易激惹、肌肉僵硬、运动及智能发育开始停滞,另对声音非常敏感,无明显原因经常啼哭;部分患儿始终握紧拳头、抽搐,极少表现为婴儿痉挛症,患儿常呈不规则高热状态。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神经系统症状快速恶化,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高,伸直并交叉、头后仰、上肢弯曲、膝腱反射亢进及强直性或阵挛性癫痫。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疾病末期,患儿表现为去大脑状态的失明、耳聋、肌张力低下,无自主运动及与外界无法交流。
发病年龄在出生后6~36个月,临床表现及疾病进展步骤与经典早期婴儿型差异不大,多于发病两年内死亡。
3~8岁发病,该型进展相对缓慢,首发症状可能为偏瘫、抽搐、共济失调等,偏瘫可进展到四肢瘫,部分患儿有发育落后。
患儿自发病起即出现进行性智能减退,随病情进展,最终导致痴呆的发生。
脑白质病变会导致多种临床表现,患儿常合并偏瘫,表现为肢体瘫痪、视力障碍、眼肌麻痹等多种症状。
儿童出现易激惹、肌肉僵硬、无明显原因,应及时就诊于儿科,进行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注意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与亚历山大病、肾上腺脑白质发育不良相鉴别。
儿童出现易激惹、肌肉僵硬、无明显原因经常啼哭时,应及时就医。
儿童出现运动及智能发育停滞,握紧拳头、抽搐,应及时就医。
儿童出现不规则高热状态,应及时就医。
儿童出现双下肢伸直并交叉、头后仰、上肢弯曲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儿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确诊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后,可以进一步到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就医。
孩子有什么症状(如易激惹、抽搐、智能发育停滞等)
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
体温情况如何?
喂养、发育情况如何?
家族中有无类似疾病?
通过对患儿的姿势、呼吸状况、肌张力情况的掌握,以及是否伴随癫痫、强直、震颤等表现,可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同时可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早期可发现丘脑、基底节、放射冠及小脑等密度增高,但诊断价值有限。
特征性表现为沿皮质脊髓束范围出现长T2信号,但皮质下弓形纤维一般不受累。有小脑白质、深部灰质核团(齿状核、丘脑、基底节)长T2信号改变,具有胼胝体后部及顶枕叶白质渐进性受累的特征。
受累的白质区CHO、MI明显升高,CR轻度升高,NAA波峰降低;而晚发婴儿型的1H-MRS改变并不显著。
通过活检取脑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酶活性检测出现前确诊该病的依据。该病患儿脑白质硬,髓鞘弥漫性破坏,星型胶质细胞增生,在脑血管周围可发现该病特征性的多核球型细胞。多核球形细胞,形态不规则,直径20~50μm,可包含多达20个细胞核,超微结构显示球形细胞含异常的管状水晶样包涵体。
脑脊液蛋白浓度正常或轻度升高。电泳可见白蛋白、α-球蛋白增高,β-球蛋白显著减少。
患儿早期脑电图正常,逐渐发展为异常,表现为背景活动缓慢、不规则、不对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视觉和听觉诱发电位异常。
采用外周血白细胞、皮肤成纤维细胞及干血滤纸斑(可用于该病的新生儿筛查)等测定酶活性,患儿半乳糖脑苷酯酶活性仅为正常人活性的0~5%。
根据种族不同,可选择性地优先进行热点基因突变分析。当热点基因不明确时,需要分析全部外显子及其相邻序列。必要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该基因是否存在大片段序列的缺失或者重复。
明显的运动、智力倒退。
MRI检查显示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T2高信号,皮质脊髓束受损。
半乳糖脑苷酯酶的酶活性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几点即可诊断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
亚历山大病是一种非家族性白质脑病,主要表现为发育迟缓、癫痫和巨脑畸形等。随着病情发展还可以出现精神运动性迟滞、四肢瘫等症状,亚历山大病是以额叶为主的广泛脑白质病变,脑干异常常累及中脑和延髓。根据影像学特点,可将两者进行区分。
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形遗传性疾病,患儿早期可表现为智力低下、肌张力降低、易激惹等症状,后期可出现四肢痉挛性瘫痪、视神经萎缩等,患儿一般再5岁前死亡,两者可以通过MRI的检查结果进行鉴别。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若不及时接受治疗,晚期只能进行对症治疗,如控制抽搐、鼻饲喂养。对于尚未发病的患儿或者非经典型患儿,进行骨髓移植可减慢疾病进展,改善该病的症状和预后,患者需要终身长期性治疗。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常有癫痫发作,需要对症治疗,控制癫痫发作。常用药物包括水合氯醛、硫酸镁注射液。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患儿表现为不规则高热,发热期间使用物理退热的同时,可以使用药物治疗,如布洛芬。
适用于尚未发病或者非经典型患儿,可以改善预后,延长病程。
如果患者出现智力减退,可以进行适当的心理治疗,其中心理治疗包括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家庭疗法、精神分析疗法等。目的是为了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增加患儿的独立能力,解决人际关系不良的问题。
如果患者出现偏瘫的症状,可以对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康复治疗,目的是减轻患者偏瘫的症状,尽力使患者偏瘫部位的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预后较差,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手段,患儿平均寿命为13个月,需根据医嘱进行复诊。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平均寿命为13个月,一般死于严重感染和呼吸衰竭。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需要根据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复诊方案。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患者清淡饮食即可,无特殊注意事项。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生活常不能自理,需要家长给予日常护理,照顾患儿的生活,家属要注意患儿的病情变化以及帮助患儿按时、按量服用抗癫痫药物。
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家长督促患儿正确服用。
注意家中摆设简单、光线充足,避免跌倒。
呵护小儿,多与其谈心、玩耍。
病情稳定者,给予康复治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患儿需要按时、按量服用抗癫痫药物,防止漏服、多服,换药和减量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忌随意减量或突然停药。
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通过高危人群筛查以及积极的预防措施,如孕期远离辐射、射线、病毒感染等,可以避免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发生。
近亲结婚、居住在放射源或曾经暴露于放射源的孕妇。
有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家族史的孕妇。
根据种族不同,可选择性地优先进行热点基因突变分析。当热点基因不明确时,需要分析全部外显子及其相邻序列,必要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该基因是否存在大片段序列的缺失或者重复。
避免近亲结婚。
在有先证者的家庭进行产前诊断,以避免疾病患儿的再次出生。
孕期远离辐射、射线、病毒感染。
孕期产前诊断一旦发现小儿球形细胞脑白质营养不良,及时终止妊娠。
4037点赞
[1]顾学范.临床遗传代谢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5:234-236.
[2]金龙金,唐少华.出生缺陷与遗传性疾病的检验诊断[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