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是指在宫颈上皮内病变,是向浸润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阶段,人乳头状病毒感染是诱发其最主要危险因素,进一步发展可发展为宫颈浸润癌。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复发风险较低。
是指间质浸润深度<3mm。
是指间质浸润深度≧3mm且<5mm。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性传播疾病、经济状况低下、口服避孕药和免疫抑制等因素相关,好发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多个性伴侣者、初次性生活过早者、早年分娩及多产者。
目前已知共有160多个型别,其中13~15种与子宫颈癌发病密切相关。已在99%的子宫颈癌组织中发现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其中约70%与人乳头瘤病毒16和18型相关。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产生病毒癌蛋白,其中E6和E7分别作用于宿主细胞的抑癌基因p53和Rb使之失活或降解,继而通过一系列分子事件导致癌变。
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16岁、早年分娩、多产与子宫颈癌发生有关。与有阴茎癌、前列腺癌、或其性伴侣曾患子宫颈癌的高危男子性接触的妇女,也易患子宫颈微小型浸润癌。
可增加感染人乳头瘤病毒效应。
性激素的分泌与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形成存在密切的关系。
上世纪60年代,医学界认为梅毒与宫颈癌的发病率存在一定关系,但目前还缺乏有力证据;当患者出现滴虫性阴道炎与宫颈不典型增生并发时,形成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几率会提升。
在女性癌症中,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和结直肠癌的恶性肿瘤,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高发年龄为50~55岁。局部患病率有增长的趋势,发病也趋于年轻化。全球每年新发宫颈癌病例达50万,其中80%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在我国各族发病率亦存在差异,居前三位的是维吾尔族(17.27/10万)、蒙古族(15.72/10万)、回族(12.29/10万)。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者。
多个性伴侣者。
初次性生活过早者。
早年分娩及多产者。
早期宫颈微小型浸润癌多数无明显症状,随病情发展部分患者可有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等,可能会并发外阴炎、阴道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术后可能会并发术后尿潴留。
患者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可有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及慢性宫颈炎表现。
如果出现腰骶部或者是下腹部经常性疼痛,并且当进入经期或者是性生活以及排便时,这种疼痛变本加厉,可能是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征兆,也可有宫颈糜烂的表现。
若患者表现为白带增多或阴道排液,由于长期分泌物刺激,可引起起外阴、阴道的炎症,表现为外阴及阴道潮红和瘙痒。
部分患者由于长期分泌物刺激或接触性出血,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等泌尿系感染症状。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术后可能会发生尿潴留会出现自行排尿困难。年龄、负面情绪、尿路感染、留置尿管、手术范围均属于术后并发尿潴留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组织器官功能将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因而导致尿潴留的发生率上升;广泛子宫切除术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损伤概率较高,逼尿肌收缩力、膀胱平滑肌收缩力随之受到影响,加之尿道括约肌痉挛、术中牵拉等因素使膀胱及输尿管下段丧失支撑,导致术后膀胱麻痹发生率较高导致尿潴留;留置导尿管属于侵入性操作,将为致病菌入侵尿道创造有利条件,尿路感染发生后将使膀胱逼尿肌炎性水肿进而影响逼尿肌收缩功能;负面情绪将通过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等系统,从而抑制膀胱中逼尿肌反射,同时可能会对会阴部位肌肉、膀胱括约肌造成相应影响从而干扰自主排尿。
女性出现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时,应及时就诊于妇科,进行子宫颈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子宫颈活组织检查,以便明确诊断,注意与宫颈良性病变相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体检出现异常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下一步检查。
女性出现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出血时,应及时就医。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应优先考虑至妇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
目前有什么症状?(如白带增多、接触性出血)
生过几次孩子?
做过什么检查?
性生活是否健康规律?
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可选用巴氏涂片法或液基细胞涂片法,在阴道侧壁上1/3处轻轻刮取黏液及细胞做涂片,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有无形态,细胞核的改变,早期癌涂片背景常干净清晰。发现癌细胞也只能作为初步筛选,不能定位,需要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
目前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是杂交捕获法,应用高效的液相RNA-DNA杂交方法捕获样品中的人乳头瘤病毒DNA。其常与细胞学检查联合用于子宫颈癌初筛,也单独用于子宫颈癌初筛,人乳头瘤病毒阳性妇女进一步用细胞学分流。
患者取膀胱结石位,阴道窥器暴露子宫颈,用干净棉球清除子宫颈黏液及分泌物,局部消毒后用活检钳多点取材,送病检,该方法是确诊的可靠办法。
筛查发现有异常,可行阴道镜检查。将充分暴露的阴道和子宫颈光学放大5~40倍,直接观察这些部位的血管形态和上皮结构,以发现与癌相关的病变,对可疑部位进行定点活检。
对子宫颈活检诊断不足或有怀疑时,实施的补充诊断手段,不是诊断的必须步骤。受检者麻醉下取膀胱结石位,导尿后暴露并消毒,采用冷刀锥切术或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采集标本,与切除标本12点处做一标志,以4%甲醛溶液固定,送病理检查。
多数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也可以有接触性出血、白带增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
子宫颈活细胞检查发现癌细胞。
子宫颈良性病变:子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子宫颈息肉、子宫颈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通过子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有无癌细胞进行鉴别。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主要运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对于年轻患者可保留卵巢及阴道功能,术后有中、高危因素者需辅助放疗。化疗主要用于晚期、复发转移患者和根治性同期放化疗者,也可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
可用于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常用抗癌药物有顺铂、卡铂、紫杉醇、拓扑替康等,多采用静脉联合化疗,也可用于动脉局部灌注治疗。靶向药物主要是贝伐珠单抗,常与化疗联合应用。方案如顺铂、紫杉醇、贝伐珠单抗;顺铂、紫杉醇;拓扑替康、紫杉醇、贝伐珠单抗;卡铂、紫杉醇方案等。
Ⅰa1期无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可行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建议冷刀)。有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者按Ⅰa2期处理,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可行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或考虑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
Ⅰa2期行改良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可考虑行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轻患者可行子宫颈锥形切除术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或考虑前哨淋巴结绘图活检。
宫颈环形电刀(LEEP):是诊断、治疗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主要微创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术后宫颈塑性较好的优势,但术后切缘是否阳性、切缘阳性累及部位和病变级别、间质浸润深度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根治性放疗可用于ⅠB2期和ⅡA2期和ⅡB-ⅣA期患者和全身情况不适宜手术的Ⅰa1-ⅠB1/ⅡA1期患者,包括体外照射和腔内放疗。外照射放疗以三维适形放疗及调强放疗为主,主要针对子宫、宫旁及转移淋巴结。腔内放疗多采用铱-192高剂量率腔内及组织间插值放疗,主要针对宫颈、阴道及部分宫旁组织给以大剂量照射。外照射和腔内放疗的合理结合,使病变部位的剂量分布更符合肿瘤生物学特点,可提高局部控制率。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经过治疗后总体预后较好,术后复发率较低,患者的寿命要根据病情发展而定,所以患者要及时复诊并定期做相关检查。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与临床期别、病理类型等密切相关,早诊早治的患者可治愈,有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的寿命根据病情发展而定,若不及时治疗,进展为更高级别的宫颈癌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治疗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3~5年内每6个月复查一次,第6年开始每年复查一次。复诊项目包括妇科检查、阴道脱落细胞学检查、胸部X线摄片、血常规及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抗原、超声、CT或磁共振等。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术前及术后均需注意饮食,要做到营养全面均衡,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坚持低脂肪饮食,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多补充五谷杂粮类食物。
宜清淡,不食羊肉、蟹、鳗鱼、咸鱼、黑鱼等发物。
忌食辣椒、生葱、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饮食要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
要坚持低脂肪饮食,多吃鸡蛋、绿色蔬菜、水果等。
多吃五谷杂粮,如玉米、豆类,常吃富有营养的干果类食物。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在平时要注意外阴部卫生,注意自己的贴身衣物的清洁,因宫颈微小型浸润癌会对患者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家属要及时给予陪伴,并定期复诊,以便观察病情发展。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外阴部卫生,同时要保持性生活的卫生
要勤晒被褥,宜穿棉织品内裤并勤洗、勤换等。
在以上基础上定期的检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
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特别要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保持呼吸通畅,保持尿道通畅,并密切注意尿色和尿量,并作详细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防止膀胱充盈,影响伤口愈合,手术之后需要注意饮食。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从确诊、手术治疗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给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了严重影响,极易导致患者产生负性情绪,因此对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极为重要。心理护理干预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其主要是指医护人员用良好的职业技能及精神素养,在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对患者进行人性化的身体及精神上的护理,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详细解答患者的疑问以及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以此来提高患者的信心及护理满意度。
宫颈微小型浸润癌是一类可以预防的疾病,目前可以通过人类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接种,普及、规范子宫颈癌筛查,开展宫颈癌知识宣讲等进行疾病的预防。
年龄小于21岁的女性无论有无性生活史,均不建议常规筛查。主要理论依据为此年龄宫颈癌非常少见;即使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涉及细胞学转归远远不足以致病;过度干预或可涉及不良妊娠结局。尽管如此,应强调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性生活早、性伴侣多、既往多次流产史、不良生活习惯等)、伴有临床症状者(接触性阴道流血等),依然建议常规筛查。
可每3年行1次单纯宫颈细胞学筛查。
每3年行1次单纯宫颈细胞学筛查,每5年行1次单纯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检测,或每5年进行1次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筛查联合宫颈细胞学筛查。
具体分为分为充分筛查(停止筛查的10年内连续3次宫颈细胞学阴性或连续两次联合筛查阴性,最近一次筛查在5年之内)和不充分筛查。既往充分筛查者且无宫颈微小型浸润癌高危因素者无需再常规筛查;既往未充分筛查者且合并宫颈微小型浸润癌高危因素(高级别癌前病变或宫颈癌病史、宫腔暴露于己烯雌酚、免疫系统受损)者需进行规范的筛查。
普及防癌知识,开展性卫生教育。
注意及重视高危因素及高危人群,有异常症状者应及时就医。
积极治疗性传播疾病,早期发现,及时诊治,阻断浸润性宫颈癌发生。
健全及发挥妇女防癌保健网的作用,开展宫颈癌普查普治,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30岁以上妇女初诊均应常规做宫颈刮片检查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异常者应进一步处理。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目前已用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癌前病变的预防,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用于肿瘤预防的疫苗。
4448点赞
[1]沈铿,马丁.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谢幸,孔北华,段涛主编.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刘钰.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微小浸润癌的临床分析[D].汕头大学,2011.
[4]仰晨,王东红,谈静.阴道镜活检联合LEEP锥切术对宫颈微小型浸润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12):91-95.
[5]李霞,黄文倩,陈婷婷等.2018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宫颈癌筛查》指南解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9,35(004):435-437.
[6]黄晓梅.宫颈癌的早期症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
[7]王春晓,佟林林,孙淑娥.宫颈癌流行病学调查和筛查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
[8]毛倩倩,杨海敏,洪佩佩.人文关怀护理干预对宫颈癌手术患者心理状态及康复情况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20,32(05):550-551+573.
[9]操胜斌.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3):60-61.
[10]张骞文,李小宁,陈俊瑶,王琪,林智谦,李小娟,张庆明.宫颈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J].甘肃医药,2019,38(12):1119-1120.
[11]弋柳娜,卫会琴,张小芹.宫颈癌患者根治术后并发肠梗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09):1605-16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