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虫病是中医病名,是指进食未熟而含有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幼虫的鱼虾之后,肝吸虫寄生于肝内胆道,湿热虫毒蕴结,肝胆疏泄失常。以胁痛、腹痛、食少、黄疸,胁下痞块,检查获肝吸虫(华支睾吸虫)卵为主要表现的寄生虫病。本病即西医学所说的华支睾吸虫病,即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胆道系统内引起的一种疾病,轻者可无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肝硬化,并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儿童严重干扰可引起营养不良与发育障碍。
肝吸虫病可分为以下九种临床类型
占16.9%~40.13%,无自觉症状,仅在粪便检查或十二指肠引流中发现虫卵。
最为常见,占33.68%~40.16%,有乏力上腹不适、腹胀、食欲减退、肝区不适或隐痛。体检可发现有肝脏轻、中度肿大,常无压痛。部分患者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如不注意询问流行病学史,易将本病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患者有畏寒、寒战、发热,同时伴有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有时有黄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增高,此型患者常并发胆管炎或胆囊结石,手术时可从胆管内取出大量成虫。
占6.83%~11.3%,表现为慢性腹泻、稀便,伴上腹与脐周隐痛、腹胀、纳差、厌油、乏力等症状。患者逐渐消瘦,可有贫血,肝脏显着肿大,粪便检查可发现大量虫卵。
占13.76%~31.7%,表现有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显着,肝脾肿大、腹水、脾功能亢进、低蛋白血症。血清透明质酸,Ⅰ、Ⅲ、Ⅳ、Ⅵ型胶原明显升高。多见于重度感染区的儿童患者,可因恶病质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占0.58%~1.48%,此型在重流行区并不少见表现为幼年期反复严重重度感染,引起侏儒症。
占0.58%~1.4%,见于重度感染的儿童,表现为水肿、贫血、血浆蛋白降低。
占2.06%~2.3%,表现为头晕、头痛、心悸、失眠、多梦、急躁、记忆力差等。
在患病期间同时伴有上述各类型。
肝吸虫病患者常因为食用未经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生鱼肉的囊蚴污染厨具、饮水等也可造成感染。
人吞食带囊蜥的鱼虾,即被感染。成虫寄生于肝胆管内,寿命可达20年以上,病变程度因成虫寄生在胆管中的数量,感染时间长短及机体状态而异,主要取决于成虫寄生在胆管中的数量。由于成虫的机械刺激及其分泌物和代谢产物的作用,胆管上皮细胞脱落,继而呈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增厚,胆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胆管上皮细胞增生,管腔变窄和虫体堵塞胆管还可引起胆汁淤滞,可继发细菌性胆管炎、胆囊炎、胆石症,偶可引起胰腺炎。
该疾病各地人群感染率高低不一,通过检查,该疾病阳性率平均为30.3%,最高的达57.3%,但个别可高达67.8%。
通过进食未经煮熟含有活的华支睾吸虫囊的淡水鱼虾而从消化道感染,生食鱼肉或虾是主要的感染方式。此外,烤、煎等烹饪时间不够完全杀灭囊蜥或炊具生也可致感染。
人对本病普遍易感,只要进食了含活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虾均可被感染。
感染率的高低与饮食习惯有关,在食生鱼习惯的地区较为常见。
肝吸虫病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及慢性,急性主要急性症状,如高热、食欲不振等症状为主,而慢性主要以乏力、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症状为主。
轻者可无症状,仅在粪便中发现虫卵。
感染较重者多缓慢起病,食欲不振、上腹隐痛与饱胀,轻度腹泻、肝区隐痛、肝肿大(以左叶肿大明显),常伴有神经衰弱症状,偶可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胆绞痛及阻塞性黄疸。
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可有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征。
有些病人在严重感染后1个月左右突发寒战、高热,肝肿大伴有压痛,轻度黄疸,少数脾大,可有肺部浸润。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肝肿大伴压痛等。
肝脾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肝肿大、质多偏硬,有压痛。
较常见,华支睾吸虫与胆结石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关系。
最为常见。
肝脏肿大及肝功能减退、门脉高压症等临床表现。
肝细胞或胆管性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有虫地域也明显高于无虫地域。
华支睾吸虫成虫阻塞胰管可引起胰管炎、胰腺炎,少数患者伴有糖尿病。
极其少见,主要表现为发热、呼吸困难、咳嗽等。
华支睾吸虫成虫阻塞造成梗阻性黄疸。
肝吸虫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及其重要。对于有疑似肝吸虫病临床表现的患者,例如出现腹痛、突发寒战、高热等症状时更应该及时就诊。在血常规、或者虫卵检查的辅助下以明确诊断,更加有利于治疗。
有流行病区接触史,生食鱼、虾等出现消化不良、腹痛、黄疸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就诊,明确诊断。
家中生食刀具、案板不分,出现腹痛、腹泻、消化不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感染科、肝胆外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胆绞痛、急性胆管炎、休克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急诊科等。
最近有测量过体温吗?体温波动大吗?
这段有没有外出过?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痛、消化不良、黄疸等)
有没有吃过未煮熟或生的东西?(如鱼、虾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血常规可以检测出患者是否出现白细胞升高。
肝功能可受到一定影响,一般为轻度改变,仅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不常见。
粪便检查检出华支睾吸虫卵可确诊。粪便直接涂片检查操作简便、阳性率低,沉淀集卵法或氢氧化钠消化法阳性率高,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检出虫卵的机会较大,虫卵计数有助于了解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
虫卵检出率大为提高。
宜选用高稀释度抗原做皮试。
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作为辅助诊断。
B超轻度华支睾吸虫病人B超检查缺乏特异性,中重度感染者B超检查可见肝内胆管扩张以左外叶肝内胆管扩张较为明显,多见。扩张的小胆管呈从状分布,围绕扩张的小胆管形成一个个不伴声影的小光团,似繁星分布,左肝肿大,左肝管结石阳性率高。
腹部CT可以检测出患者是否出现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壁增厚及胆管周围增强,或呈肝硬化、肝癌图像。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
居住或旅行于流行区,有进食生鱼或虾以及未煮熟的鱼史。
急性期有寒战、高热伴消化道症状,肝左叶肿大伴压痛。慢性感染一消化道症状与左叶肝肿大为主,或伴有其他肝胆胰系统症状。黄疸、腹水、水肿仅见于重症晚期患者。
确诊有赖于粪便或胶囊拉线法采集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或活组织检查出虫卵,胆道手术中找到成虫。
有肝炎的一般症状,肝脏呈弥漫性肿大伴压痛(可有脾肿大),并不以左叶肿大为主。肝功能损害、病原血清学标志的检测及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皆有助于诊断。
病情多迅速恶化、肝痛较显着,肝脏进行性肿大,表面可触及明显结节及肿块,血甲胎蛋白含量明显着增高,肝脏核素扫描、CT或MR检查有诊断价值。
临床表现与华支睾吸虫病相似,但病情及梗阻性黄疸较严重,常合并胆道出血,粪检发现虫卵可确诊。
偶可引起人体感染,其临床症状与华支睾吸虫病相似,粪检发现虫卵可确诊,需与华支睾吸虫虫卵鉴别。
肝吸虫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联合手术治疗为主,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炎、胆石症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较轻,为治疗本病的首选药。总剂量按感染轻重而定。服用吡喹酮的患者最早排虫时间在服药后6~8小时,排虫高峰期出现在首次服药后23小时。
一种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用药起效时间较吡喹酮晚,虫体排出时间晚。
本品为广谱抗寄生虫药,能使血吸虫虫体细胞发生生理机能和组织形态改变,性腺萎缩,肌肉活动能力减弱,雌雄分离,最后在肝脏被机体防卫系统消灭。本品有蓄积作用,不良反应主要为头昏、兴奋、失眠、眼花、色视、夜盲。治疗期间及停药1周内禁饮酒及高脂肪饮食。有神经系统病变、精神病史、孕妇、哺乳妇女及肝炎患者、血液病患者禁用。
凡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炎、胆石症者,均应手术治疗。肝吸虫进入胆道者或继发胆管结石,需行胆管切开取虫或取石,继发胆囊结石者,需行胆囊切除。
肝吸虫病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逐渐增加食物种类及数量。
重度感染有较重营养不良或肝硬化者,应予以支持疗法,如增强营养、保护肝脏、纠正贫血等。
肝吸虫病患者经过有效驱虫治疗,急性感染和轻、中度肝吸虫病患者预后良好,合并原发性肝癌者预后不良。
肝吸虫病经过积极治疗能完全治愈。
肝吸虫病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病情控制良好,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疗程结束后还需要复查粪便或十二指肠液查找虫卵,阴性才能结束治疗。
肝吸虫病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可适当增加维生素的摄入。
肝吸虫病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消失,体质恢复正常并保持稳定为主,日常需注意休息、体育锻炼,定期检查。
注意休息,不要做重体力劳动,保持良好心态。
适当体育锻炼,恢复体力,提高免疫力。
规律全程服药,定期做影像学检查,血常规和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动态观察疾病进展,观察治疗效果。
肝吸虫病的预防主要以改变不良饮食习惯,加强卫生为主,如不吃生、活、半生的鱼和虾,改进烹调方式,生食、熟食分开处理等。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不吃生活半生鱼、虾。
在流行区域,人们应实行计划驱虫,定期检查粪便常规,如发现异常,及时驱虫治疗。
如家庭中有患者,应处理好粪便、定期对家中进行消毒。
防止人、猪、犬等的粪便污染水塘,禁用人、畜粪喂鱼,禁止在鱼塘边盖猪舍或厕所。
及时发现病人及病畜,及时对其进行彻底治疗,清除传染源。
切生熟食品的刀、板及洗涤用具、容器等要分开,不能混用。
剖制完生鱼虾的器具一定要彻底清洗及消毒,拿过鱼虾后将手消毒干净。
4743点赞
[1]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着.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68-671.
[2]李兰娟,任红着.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295-300.
[3]朱红梅主编,青少年食品卫生知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1:186
[4]陆家海,栾玉明编,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人兽共患病[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05:233
[5]武星户主编,家庭防治传染病必读[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5:249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