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障碍是指对过去的记忆、身份的觉察、即刻的感觉,乃至身体运动控制之间的正常整合能力丧失。是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易病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在数周或数月后可缓解,如起病与创伤性生活事件有关常如此。若起病与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人际关系困难有关,病程可能迁延。患者以转换症状为主要表现,体现在肢体瘫痪、假性癫痫发作、动作异常、感官异常等,经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可得到治愈,患者应遵医嘱,注意饮食,按时服药,适当运动,可使疾病更快得到好转和治愈。
转换障碍较为罕见,尚无明确病因。不同病患其病因不尽相同,即使在同一类型中也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总的来说,个性因素、社会文化因素、躯体因素和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参与其发病。
社会文化因素对转换障碍的影响作用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发病形式、临床症状等方面。
临床发现神经系统的器质性损害有促发转换障碍的倾向,如多发性硬化、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有学者发现脑干上段水平及以上结构的脑器质性损害可导致癔症症状,而以下的神经系统损害则少见癔症发作。
转换症状的发生通常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首次发病前可追溯到明显的精神刺激因素。
通常认为,具有转换障碍个性的人易患转换障碍。所谓转换障碍个性即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自我中心、富于幻想、暗示性高。暗示性增高被视为其临床特点。
患者内心受过创伤,产生阴影,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或承受的压力过大,可能诱发转换障碍。
转换障碍目前暂无较权威的流行病学研究。
这类人由于之前内心受过创伤,产生阴影,使得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长期自我承受各种压力,易患转换障碍。
如抑郁症、幽闭恐惧症等,由于患者的基础疾病未受到及时遏制,可能会使病情恶化,易发生转换障碍。
这类人由于受过严重打击,没有进行规范的心理疏导,长期导致性格孤僻、行为极端,使他们更容易发生转换障碍。
转换障碍的临床表现较多,其典型症状是肢体瘫痪、假性癫痫发作、感觉异常和感官功能异常,如不能发声和说话等。少数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的抽动或阵挛、步行不能等症状,且症状较重,同时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慌、胸闷、紧张和头晕。
转换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表现为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等转换性症状,各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可表现为单瘫、偏瘫或截瘫,伴有肌张力增强者常固定于某种姿势,被动运动时出现明显抵抗,病程持久者可能出现失用性肌萎缩。
坐时、躺时双下肢活动正常,但不能站立行走,站立时无人支撑,则缓缓倒地。
又称癔症性痉挛,是一种类似于癫痫发作的状态,表现为肢体的粗大颤动或某一群肌肉的抽动,或是声响很大的呃逆,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或中间停顿片刻,不久又可持续。但没有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和相应的电生理改变,常于情绪激动或受到暗示时突然发生。
如果感觉咽部有梗阻感或异物感,称癔症球,应注意与茎突过长引起的茎突综合征鉴别,后者是可通过咽部触摸或X摄片加以证实。头部紧箍感、沉重感,称癔症盔;精神因索引起的头痛或其他躯体部位的疼痛,称心因性疼痛。
可表现为管状视野、弱视、失聪和选择性耳聋等。常突然发生,也可经过治疗,突然恢复正常。视觉诱发电位正常,即对某一类声音辨听能力缺失,电测听和听诱发电位检查正常。
不用语言而用书写或手势与人交流称缄默症。想说话,但发不出声音,或仅发出嘶哑的、含糊的、细微的声音,称为失音症。检查声带正常,可正常咳嗽。
若患者患有转换障碍且未经过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在对外界某些处境、物体或与人交往时,产生极度的恐惧、紧张不安,可致脸红出、气促、出汗、心悸、恶心、浑身无力甚至晕厥等症状。
若患者患有转换障碍且未经过及时治疗,患者会有性格改变、情感改变、行为改变等变化出现,变得敏感多疑,以及出现神经症症状。
转换障碍患者有着明显症状表现,当出现肢体瘫痪、假性癫痫发作、动作异常、感官异常、局部肌肉抽动或阵挛、步行不能、双腿无力,同时伴有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如实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若常出现动作异常、感官异常、双腿无力等症状特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若患者常表现出现动作异常、感官异常、双腿无力,同时伴有轻微的恶心、头痛、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若患者常出现瘫痪、假性癫痫发作、动作异常、感官异常、局部肌肉抽动或阵挛、步行不能,且伴有较严重的恶心、头痛、呕吐、心慌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严重的的呼吸急促、全身无力、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可直接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该病症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动作异常、感官异常、假性癫痫发作、失音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动作异常、肢体乏力、失音、感官异常、肢体麻木等症状)
出现这些症状有多久了?
近期是否受过严重外伤?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了解,根据患者就诊时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流畅度以及回答的结果,可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心理性疾病。
患者需空腹检查,严禁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等金属异物的患者进行检查,该检查可用于确诊病人是否患有转换障碍。
转换障碍的典型症状:肢体瘫痪、失音、假性癫痫发作、感觉异常和感官异常等。
病前有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患者的症状是否妨碍社会功能。
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
转换障碍一方面是发作几乎可以模拟任何疾病;另一方面是为数不少的神经精神疾病和内科疾病都可出现癔症样发作,使癔症真假难辨,极易误诊。
分裂症青春型患者易与癔症的情感暴发和幼稚动作等表现相混淆。分裂症青春型的情感变化莫测、哭笑无常,与周围环境无相应联系,行为荒诞离奇、愚蠢可笑,不可理解。同时依据病程的纵向观察资料也有助鉴别。
转换性视觉障碍对光反射不会消失。转换性耳聋可从熟睡中被叫醒。临床表现为疼痛剧烈,但缺少器质性疼痛时所伴有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腰背痛及面部疼痛;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常常变化,镇痛药、镇静药往往无效,而抗抑郁药可能有意外功效。
转换障碍的躯体化症状有症状多样化、症状变化快、累及的器官多等特点,常难用某种内科疾病进行一元化的解释,需要内科疾病的特殊体征、症状及阳性检查结果来鉴别,如肺性脑病、心脏病、肾衰竭、甲亢等。
诈病是指毫无病情,有明确的目的性而装扮成疾病,乐于诉说和表现自己的症状,扩大症状,多是突然发生,事出有因,目的达成后不久痊愈。而癔症的目的是从客观上分析出来的,患者并无明显的意识,癔症症状一旦发作,是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
对于转换障碍患者,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其他还包括环境治疗以及暗示治疗等,一般不采取手术治疗方案。治疗原则以消除诱因,减轻该病症状为主,根据病人具体的临床分类,决定疗程的长短。
该药物可选选择性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以达到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可用于减轻患者的心慌不安、神经紊乱、情绪起伏大等症状。一般药效在一小时后可显现,糖尿病患者慎用,哮喘患者禁用。
一种镇静催眠药,毒性小,安全系数较高,除了有镇静、催眠作用外,还有抗焦虑、抗惊厥和抗癫痫的作用。该类药物主要有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劳拉西泮、替马西泮等,该药物一般可维持3~8小时的药效。
该类药物适用于抑郁性精神障碍(内源性及非内源性抑郁),主要有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西酞普兰等,不良反应较轻,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激素分泌紊乱等,一般1~2周会逐渐消失,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转换障碍以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为主,不采取手术治疗方案。
大多数的转换障碍患者多会自然缓解或经过行为治疗、暗示、环境支持缓解。
转换障碍既然可以由不良的更替反应形成,相应也可以用更替反应加以革除。更替的作用是指以一个良好的行为反应代替原有的不良行为,以达到逐步改善的目的。
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运用放松法时,要注意选择简单可行、又能使患者以感兴趣的形式进行,让患者自然地得到放松。
患者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进行心理疏导和康复训练,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影,放松压力,逐渐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患者可通过呼吸减压、转移注意力减压、音乐减压等方法,放松肌肉和心情,保持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有利于患者缓解该病症的相关症状。
转换障碍患者在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后可治愈,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病情反复的现象,但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也能很好的控制症状,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对于病程较长,发作次数较多的慢性患者,治疗则比较困难,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病程迁延,可能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能力。
转换障碍能治愈,少数患者反复发作,若能及时治疗,也能很好的控制症状。
转换障碍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转换障碍患者在住院治疗结束后,应对继续追踪观察和治疗,定期去医院复查一次,若有不适症状,及时就医,以免病情恶化。
转换障碍通常无特殊饮食调理,营养搭配均衡丰富即可。
对于转换障碍患者需加强护理,可以有效改善病情,患者在护理期间,应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负担,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和调理,保证安静良好的睡眠环境,定期去医院复诊,防止病情恶化。
保持良好的心态、舒畅的心情,避免情绪起伏过大。
谨遵医嘱,按时定量用药,切不可随意服用药物。
做好日常护理,定期去医院复诊,及时观察病情变化。
转换障碍患者出院后应持续追踪观察病情,定期去医院复诊。若出现病情加重的迹象,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以免病情恶化。
若患者身体有不适症状,及时告知主治医师,定期去医院复诊。患者需时刻控制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和治愈。
转换障碍暂无明确的可预防因素,因此无明确预防措施。
4124点赞
[1]傅安球.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1-186.
[2]余发春,伍力.实用临床精神检查手册[J],2015:195-201.
[3]赵幸福,张丽芳.神经症性障碍及分离(转换)障碍[J],2016:102-106.
[4]梁龙腾.常见精神疾病的诊疗和护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8-133.
[5]苏龙,郝凤仪,张道龙.四川精神卫生[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2-65.
[6]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儿童少年卫生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7.191.
[7]赵幸福,张丽芳.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精神病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02-10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