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是以眼底黄斑区孤立的、灰白色圆形或类圆形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常伴有月牙状或环状出血为特征,患者多为中青年,常单眼发病,主要病变在黄斑区,可导致明显的中心视力下降,患者常感觉中心暗点及视物变形、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因尚不明确,无法完全针对病因治疗。目前,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抗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等一系列疗法均已取得不错的疗效。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作为一种以眼底病变特征命名的疾病,其发病的病因尚不明确。早期的研究显示本病可能与感染因素相关,我国患者多与结核有关,抗结核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但是缺乏足够的依据,大部分患者由于治疗无效而造成中心视力的永久性损害。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不明确,国外相关文献报道中以弓形虫感染最多见,占总病例数的1/3以上,其他病因为结核、梅毒、组织胞浆菌病和Lyme病等,但在我国则多与结核有关。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中青年,在我国可能与感染结核有关,暂无具体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好发于中青年,单眼发病,可能与感染结核、弓形虫等病原体有关。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发于眼底后极部,位于黄斑的渗出性病灶,患者早期便有明显中心视力减退,若病灶位于黄斑中心以外,症状较轻。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早期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视物变小变形,病程持久,常间歇性发作,随着病情进展,后期可出现视力明显减退,甚至失明。
病变局限于黄斑部,活动期见黄斑中央或附近有灰白色渗出性病灶及出血,圆形或不清,微隆起,大小为1/4~1PD(视盘直径),很少超过1PD。病灶边缘处有弧形或环形出血,偶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点状出血。
恢复期渗出病灶水肿消退,界限比活动期清晰,周围出血消失,病灶外周出现一色素素乱带。
病灶处水肿消失后,成为界限清楚的灰白色斑块(机化瘢痕),伴脉络膜萎缩。
若有感染结核菌、弓形虫、梅毒等病原体的中青年,且有视力进行性下降应及时就医,行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明确诊断。
出现不明原因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出现视力明显下降、甚至失明应立即就医。
患者一般考虑到眼科就诊。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模糊)
一只眼睛看不清还是两只眼睛都看不清?
视力下降的情况多久了?
以前有没有得过结核或者其他传染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包括血象检查、结核菌素皮内试验、组织胞浆菌素皮内试验以及弓形虫红细胞凝聚反应、梅毒VORL及TPHA等血液检查。
观察是否有结核结节等。
是当前眼科诊断眼底疾病常用的、主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对眼底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选择、预后的推断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这一检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个别病例还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有感染结核菌、弓形虫、梅毒等病原体的中青年,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模糊,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术检查发现渗出病灶即可诊断为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在3~6个月自行恢复,常见临床表现有视力下降、中心暗点、小视症及视物变形、眼底改变、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所见。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该病发病年龄与中浆相同,亦多为单眼发病,但视力损害严重,一般低于0.2,眼底黄斑部有渗出、出血等炎性病灶,眼底血管造影可见视网膜下新生血管。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以寻找病因积极抗炎症为主,若有结核感染等危险因素,需要规律抗结核治疗。此外,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激光治疗等方式明显改善症状。
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如雷珠单抗等已成为包括老年性黄斑变性在内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的一线治疗选择。在最新的国际和国内的指南中,对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都是首选的治疗方法,甚至包括黄斑中心凹外的病灶。循证医学的研究和大量临床经验显示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类药物能有效控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发展,提高视力。
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炎、抗免疫、抗毒素及抗休克等方面。目前临床报道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药物主要有曲安奈德,给药方式有结膜下注射和玻璃体腔注射,但有出现高眼压及无菌性或细菌性眼内炎等的风险,故暂不主张单独用于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此外,口服泼尼松片被认为对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有一定疗效。
包括手术去除脉络膜新生血管新生血管膜、联合自体IPE细胞移植或联合自体Bruch膜移植等。但由于手术并发症多、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已不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治疗的主要方法。
小剂量的放射治疗,可使病灶萎缩,但放疗同时可对视网膜组织产生损伤。
通过激光的热效应功能作用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达到使病灶萎缩、稳定病情的作用。由于激光时不可避免对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上、下视网膜脉络膜组织同样发生破坏所用,影响患者视功能。
光动力疗法(PDT)在抗VEGF药应用前,PDT是脉络膜新生血管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光敏剂特异性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中的毛细血管结合,激光激发光敏剂活性,阻塞病灶中的毛细血管,从而达到使病灶萎缩的目的,具有稳定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延缓视力下降的作用。尽管目前抗VEGF药作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如隐匿性脉络膜新生血管、不能除外PCV、较大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单一抗VEGF药疗效不好、脉络膜新生血管病灶中有滋养血管、较大范围PED等可选择抗VEGF联合PDT治疗方案。
激光治疗是利用激光热效应使脉络膜新生血管凝固的治疗方法,但由于光凝产生的热效应对视网膜全层均有损伤,故临床上主要用于黄斑中心凹外或部分旁中心凹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对于中心凹下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治疗不宜采用。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预后与病变范围、出血量等因素有关,若病变位于中心凹旁,经过积极治疗可以治愈,预后较好,但有些患者因黄斑中心凹机化纤维瘢痕的形成,可造成黄斑部视网膜不可逆损伤,中心视力永久性损害。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部分患者能治愈。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应定期复诊,有下列情况随时复诊。
眼红、痛、刺激症状明显。
眼前有黑影遮挡或实力下降明显。
眼球胀痛、恶心、呕吐。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应合理饮食,限制硬质及刺激性食物,禁止吸烟、饮酒,饮浓茶、咖啡、注意营养平衡,保持大便通畅。
多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食物,以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
多食富含粗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以免用力咀嚼造成切口裂开、出血等并发症。
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油炸类食物,如辣椒、葱、大蒜等。
保持大便通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患者需严格遵守饮食原则。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应注意治疗后的护理,如遵循医嘱合理全身用药,注意眼部卫生,用眼药时防止感染,保持身心放松等,适当的护理可促进疾病的早日恢复。
遵医嘱牢记全身用药剂量、时间和用法,口服泼尼松患者应注意减量时间,同时补钾、补钙,注意有无消化道溃疡病症状。
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干净、整洁,保持温湿度适宜,室内每日通风,保证空气新鲜。
保持生活作息规律,适当锻炼,预防感冒。
避免长时间低头及俯卧的活动,不要长时间看书、看报、看电视、不要在强光下或暗处停留太久。注意用眼卫生,避免脏手揉眼。
外出尽量避开风沙较大天气,必要时佩戴防护镜。
糖尿病者出院后应该继续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以免视网膜病变的进一步加剧,患者应掌握正确应用点眼药水的方法。
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不明确,担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用眼习惯可减少眼部疾病的发生,如注意不能用眼过度,建立健康的用眼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平时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用眼睛,避免形成近视。切忌“目不转睛”,自行注意频密并完整的眨眼动作,经常眨眼可减少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避免泪液蒸发。
不吹太久的空调,避免座位上有气流吹过,并在座位附近放置茶水,以增加周边的湿度。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避免长时间连续操作电脑。
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保持一个最适当的姿势,使双眼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这样可使颈部肌肉轻松,并使眼球暴露于空气中的面积减小到最低。
调整荧光屏距离位置,建议距离为50~70厘米,而荧光屏应略低于眼水平位置10~20厘米,呈15~20度的下视角。因为角度及距离能降低对屈光的需求,减少眼球疲劳的几率。
如果出现眼睛发红,有灼伤或有异物感,眼皮沉重,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眼球胀痛或头痛,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则需到医院积极就诊。
平时注意不要强光直射眼睛,另外防止眼外伤。
4948点赞
[1]李凤鸣,谢立信.中华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2035-2038.
[2]石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分析及初步治疗探讨[D].吉林大学,2007.
[3]高玫蕊编.临床眼底病治疗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05):124-127.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