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为遗传性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或连锁遗传,母亲携带致病基因可能性大于父亲。利用骨髓移植进行免疫重建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根据发病原因、遗传特点、临床表现等可分为:
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致病基因性状是隐性的,在常染色体上,只有纯合子时才显示病状。此种遗传病说明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如腺苷脱氨酶缺乏,约有25%~50%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例,主要与先天性缺乏腺苷脱氨酶有关。
遗传方式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即致病基因为隐性,且位于X染色体上,并随着X染色体的行为而传递。此种遗传病说明母亲为携带者或患者。
如毛细血管张性共济失调综合征、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是由于遗传或发育因素导致的T细胞和B细胞同时出现发育、分化、增殖、代谢或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种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常常因为免疫功能障碍导致各种病原体感染,甚至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等疾病而死亡。常好发于有此病家族阳性病史者以及该病缺陷基因携带者的子代。射线、药物等因素有可能诱发该疾病。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是一种可以遗传的疾病,目前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X连锁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患者比例的50%。由于亲代编码调控免疫细胞的细胞因子的基因突变遗传子代患病。
胸腺及法氏囊相应结构的发育异常也会会导致T细胞、B细胞同时出现发育、分化、增殖、代谢或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由于患者免疫反应几乎不启动,抵抗力低下,容易因为细菌和真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严重病症如毒血症、急性肺炎等等。
射线导致人体淋巴细胞进一步坏死减少,加重免疫缺陷。
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抑制免疫系统的药物会进一步抑制免疫功能,加重免疫缺陷。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发病率低,属于罕见病。多发于有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家族病史者,且亲代遗传给子代几率较大,婴儿时期就可出现临床症状并得以诊断。我国目前此病病例不多,较罕见。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家族病史者由于属于遗传疾病,家族病史阳性者患病几率大大增加。且由于X连锁隐性遗传是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患者比例的50%,若为X连锁隐性遗传母亲患病子代儿子必定患病。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携带者由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是该疾病重要遗传方式,若双亲为突变基因携带者或有家族病史的近亲结婚者,则子代患病概率增大。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典型症状包括毒血症、发烧、皮肤感染、肺炎、胃肠感染、自身性免疫疾病等,50%患者为X连锁隐性遗传,除免疫缺陷外,免疫细胞表现为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数量缺乏或显著下降,B细胞数量正常但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存在其他症状如骨损害。还可并发短肢侏儒、鱼鳞癣、红皮病等。
细菌在入侵的组织局部生长繁殖,细菌不入侵血液,但其产生的外毒素进入人体的血液之后导致临床症状。
细菌外毒素引起人体产内毒素细胞产出内毒素,调定体温点,使人体体温超出正常值,导致患者发烧发热。
皮肤念珠菌感染可导致手指脚趾出现糜烂、皮疹、丘疹等等。
由细菌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常有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霉菌性、大肠杆菌性、病毒性肠炎均可能发生,可见顽固消化不良表现(腹胀、厌食、营养不良)、腹泻、腹痛等症状。
可见体重不增加、生活能力低下等症状,多是由反复感染对身体的损耗导致。
以败血症为主,容易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甚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见高热、抽搐、意识丧失等严重症状。
感染水痘等病毒后出现严重暴发型的全身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四肢无力、视物模糊、瞳孔改变等。对各种减毒活疫苗均不能耐受,如接种卡介苗后引发严重的全身性卡介苗感染等并发症。
患儿除各种感染外也容易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表现为寒战、发热、头痛、呕吐、黄疸(皮肤黄、眼白发黄)、血尿、皮疹、身上出现肿块等各种症状。
骨损害,缺乏腺苷脱氢酶的患者骨损害较多,常累及软骨连接处,脊柱、骨盆和肩胛骨。原因为代谢产物堆积导致毒作用。
属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表现为儿童软骨发育不全,影响儿童正常的身高,但是智力一般正常。
属于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干燥并伴有菱形或多角形鳞屑。常在四肢伸侧或躯干部多在儿童时发病。
严重的炎症性皮肤疾病,全身90%以上皮肤红斑脱屑,病死率高。
还可能会并发剥脱性皮炎、坏死性皮炎、肠炎、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溶血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不全、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过敏、淋巴系统肿瘤、休克。
患者出现毒血症、发烧、皮肤感染、肺炎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可做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和双链霉皮内试验等实验室检查。通过患者家族史,以及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诊断。
患者出现免疫缺陷,导致反复性感染甚至自身免疫疾病情况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家族阳性病史,父母亲代及时就医进行筛查,避免子代出生即患有先天性疾病。
出现有家族阳性病史者子代幼儿存在免疫异常,多次反复感染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儿科、感染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如肺炎等,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呼吸内科等。
因为身体哪里不适来就诊的?
有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家族患病史?
是否有皮肤皮疹、丘疹、手指脚趾出现糜烂、发烧、咳嗽等症状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最近有接种过疫苗吗?
检查机体是否已受过链球菌的感染而产生免疫力。机体受链球菌感染一段时间后,即可产生免疫变态反应,双链酶皮内试验就是利用机体的这种变态反应来测知其是否受过链球菌感染,以帮助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诊断。
表面膜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也是人类B细胞表面的特异标志之一。免疫缺陷疾病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时检测水平均会明显变化。
检查体液免疫功能最常用的方法。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能与相应的抗原专一结合,是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蛋白质。通常检测可以代表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三类血清免疫球蛋白,三种均水平低提示存在体液免疫功能障碍,帮助诊断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腺苷脱氨酶是嘌呤核苷代谢中重要的酶类,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中,以胸腺、脾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含量最高,血液中腺苷脱氨酶主要存在于红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腺苷脱氨酶水平低可能帮助诊断缺乏腺苷脱氨酶类型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免疫系统异常常累及皮肤,可视诊到皮肤皮损,患者常存在胃肠道感染,可听诊肠鸣音有无亢进或抑制。
费用较高,条件允许可进行基因测序,具体探究患者的发病机制。
由于胎儿可依靠母亲透过胎盘的抗体帮助自身免疫,因此新生儿脐带血免疫学检查同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家族病史阳性——此病属于罕见病,家族病史阳性为诊断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方面。
实验室检查结果表明存在严重体液、细胞免疫的双重缺陷。
为一系列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与遗传有关,多发生在婴幼儿;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因严重感染,尤其是直接侵犯免疫系统的感染、恶性肿瘤、应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和化疗等原因引起。
免疫球蛋白的异常状况提示免疫系统受到影响,检查结果或呈免疫球蛋白减少,需要与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区别开。
本病通过免疫重建或注射缺乏的酶,以减少代谢产物堆积等方法有一定疗效,免疫重建为最优方法,但费用较高,失败率较大。因此恢复免疫缺陷较困难,治疗周期长,药物治疗常为对症治疗感染而选用抗生素。
对于缺乏腺苷脱氢酶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的患者,每周肌肉注射一次大剂量牛腺苷脱氢酶结合型聚乙烯乙二醇也有较好的效果。牛腺苷脱氢酶对人体的免疫原性相对较低,经过与聚乙二醇交联后,可减少从体内排出和增加在体内的稳定性,可大幅延长其在体内的生物半衰期,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血液中腺苷脱氢酶主要存在红细胞中,置换血液可使血液中腺苷脱氢酶恢复正常。为提高移植不相容骨髓的成功率,拟输的全血或血制品应用射线照射,以灭活免疫活性细胞。
氟康唑可治疗真菌感染,为广谱抗真菌药,对人和动物的真菌感染均有治疗作用,适用于念珠菌血症、播散性念珠菌病及其他形式的侵入性念珠菌感染。无明显肝毒性,但需注意肾功能。
属于抗真菌类的药物,主要用于真菌感染性疾病,如各类体癣,外用治疗。对于手足癣型的疗程比较长,一般为4周左右的时间。对盐酸特比萘芬过敏者禁用。
多烯酶素类药,其具有共轭多烯大环内酯结构,能抑制真菌和皮癣菌的活性,对细菌无抑制作用,对制霉菌素过敏者禁用。
适用于本病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敏感菌所致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和伤寒及其他沙门菌感染,对诺氟沙星过敏者禁用。
由于患者免疫球蛋白少抵抗力弱易感染,辅助治疗,丙种球蛋白可治疗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与抗生素合并使用,可提高对某些严重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感染的疗效。
骨髓移植,通过静脉输注造血干、祖细胞,重建患者正常造血与免疫系统,适用于造血障碍以及免疫系统缺陷患者,严重脏器损伤患儿禁止进行骨髓移植。
严重皮肤感染引起的皮疹、丘疹、体癣可考虑使用激光治疗,通过组织在极短时间内吸收激光能量、温度升高从而使组织发生变性、凝固性坏死、炭化、气化等等而达到治疗目的。
该病患者预后较差,通常由于患反复难治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而在新生儿或幼儿时期死亡。
本病难治愈,患者会出现反复感染的现象,较顽固。
本病可影响寿命,通常由于患反复难治性感染或恶性肿瘤而在新生儿或幼儿时期死亡。
若患儿长期反复感染导致肺部纤维化,可能导致肺功能下降。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治疗后,按医嘱定期复查,做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以及其他各种免疫功能检查等。患者可因环境因素反复感染难治性疾病,复查就医需注意防止在医院感染病原体。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患者需加强饮食护理,以促进患者症状减轻并消退,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饮食清淡,注意膳食平衡。戒除烟酒茶及刺激性食物,忌食辛辣温热食物。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干燥洁净,避免细菌滋生,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家长应经常关注患儿病情轻重,按时、按量、正确喂药。婴儿患病严重时有必要可进入无菌盒。婴幼儿服药用药后由于无法口述交流,医生和家属应密切观察。
患儿的尿布、贴身衣物需要消毒处理,避免感染,有皮肤感染则每日清洁消毒患处。
复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免疫系统是否有改善,是否仍多次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炎,皮肤患处皮损处炎症有无好转等。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为遗传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因此,亲代备孕前的检查和有无家族阳性病史尤为重要,亲代双方有家族阳性病史则子代患病几率变大,可通过尽量避免家族阳性史者通婚,孕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进行预防。
避免家族阳性病史者通婚,以降低患儿患病概率。
孕妇在孕期应避免化学品以及物理射线侵害,以防胎儿免疫系统发育缺陷。
4690点赞
[1]刘超凡,钱晓文,王宏胜,等.脐血干细胞移植对儿童重组活化基因突变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疗效分析[J].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20, 10(02):76-81.
[2]黄淑敏,赵正言.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新生儿筛查及免疫系统重建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04):351-357.
[3]张慧,袁远宏,欧阳文献,康桢,李双杰.IL2RG基因新突变致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9,37(08):591-593.
[4]韦懿芸,曾繁娟,庞丽红,杨冬艳.外显子测序联合Sanger测序行X-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家系分析及产前诊断1例报告[J].广西医学,2019,41(14):1770-1773.
[5]刘晴.不同类型罕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的产前诊断及ZAP70缺陷病的免疫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8.
[6]刘静,安云飞,赵晓东.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基因治疗[J].儿科药学杂志,2017,23(01):49-53.
[7]孙碧君,孙金峤.新生儿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筛查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01):70-7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