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影响骨髓细胞生成的疾病,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其粒细胞的发育停止在早幼粒细胞或中幼粒细胞阶段,故外周血内成熟粒细胞数量减少,通常不伴有其他脏器畸形,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60%~80%有中性粒细胞弹力酶基因ELA2等多种突变。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较为罕见,分为两型,即婴儿遗传性粒细胞缺乏症和重型家族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前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于1岁内死亡。后者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婴儿和儿童期均可发病,因反复感染而Ig水平可升高。两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均低于0.5×10^9/L(500/mm3),尽管单核细胞增多,仍易患严重感染。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目前已知的发病机制是髓系细胞调亡增加,最终可导致髓系前体细胞过度凋亡,可能是由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所致。根据突变类型和遗传背景的研究,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表达可以相同或不同,这提示本病可能是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是最常见的原因。
一些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或原虫感染。
白血病、淋巴瘤骨髓侵犯、转移癌等。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等。
具体机制不明。
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免疫性因素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感染,如慢性肝炎。
非免疫性因素严重细菌感染、败血症、病毒感染或脾功能亢进。
某些异体蛋白反应、内毒素血症可引起中性粒细胞转移至边缘池,脾大时,粒细胞滞留于脾。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估计为1/333300~1.7/333300,新生儿的年发病率约为1/250000,无特殊性别倾向。美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患者为白种人。
有家族史人群。
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多表现为原发病症状,中度和重度减少者易发生感染和出现疲乏、无力、头晕、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可出现高热、黏膜坏死性溃疡及严重的败血症、脓毒血症、感染中毒性休克等,可危及生命。
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口咽炎、中耳炎、呼吸系统感染、蜂窝织炎及皮肤感染,常由葡萄球菌及链球菌感染所致。
在出现骨髓储备下降的重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中,2岁之前大部分患儿都发生过口腔溃疡及疼痛性牙龈炎。
如伴弥漫性胃肠道病变,可引起类似克罗恩病的腹痛和腹泻表现。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导致各个部位遭受反复细菌或真菌感染,其中主要受累部位为皮肤黏膜、耳鼻、咽喉和肺。
感染通常非常严重甚至具有致命性,约15%的患者进展为急性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儿通常不伴有特征性畸形。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以紧张性头痛最为常见,其他症状包括流感样症状、头晕、恶心及呕吐、意识丧失、胃痛、短促呼吸及轻度认知障碍。
严重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表现为精神状态及人格改变、眩晕、共济失调、心动过速、胸痛、癫痫、意识丧失、昏迷甚至死亡。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往往起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常有感染、理化物质接触、用药、免疫因素等病史。临床表现为突然的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疼痛、虚弱衰竭等,感染常位于口腔、咽峡、直肠、肛门等部位。需做血常规检查、骨髓涂片、影像学检查等,医生根据血常规、骨髓象检查及病史可确诊。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全身症状严重,临床表现为突然的寒战、高热、头痛、关节疼痛、虚弱衰竭等症状时应该及时就医。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患者应就诊于血液科。
是否起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
是否突然寒战、高热、头痛等?
感染部位是否位于口腔、咽峡、直肠、肛门等部位?
是否出现肺部感染?
是否有关节疼痛、虚弱乏力?
全血细胞计数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均可发现中性粒细胞数减少,可伴单核细胞增多。
骨髓增生程度正常或稍微降低,伴早期髓系“停滞”在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阶段,常伴有不典型细胞核及胞质空泡形成。
因该病患儿易反复发生感染,故影像学可能发现耳、鼻、肺部乃至肠道的感染表现。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最早发现的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基因ELANE,以前称ELA2、GFI1基因、HAX1基因和威斯科特-奥尔德里奇综合征的激活基因等与该病相关,这些突变的组合会导致嗜中性粒细胞生成缺陷及调亡增加。根据致病突变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和X连锁遗传,由ELANE突变所致的SCN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发生于50%~60%的患者。已经报道了数个ELANE突变位点,由Kostmann描述的首个家族及其他最近报道的家族,都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HAX1突变。X连锁遗传见于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基因突变所致的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该基因又称WASP基因。其他基因突变也有报道,包括G6PC3、GFI1、SBDS及JAGN1,但目前仍有大约40%病例的遗传基础尚不清楚。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综合确诊。
细胞学确诊指征,显示与单核细胞增多有关的重症中性粒细胞缺乏症。骨髓检查的典型表现为骨髓增生程度正常或稍微降低,伴早期髓系“停滞”在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阶段,常伴有不典型细胞核及胞质空泡形成。
常有感染、理化物质接触、用药、免疫因素等病史。
粒细胞缺乏时,起病急骤,可出现重症感染症状。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率相对增多。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可分为轻度≥1.0×10^9/L、中度0.5~1.0×10^9/L、重度<0.5×10^9/L
骨髓象无特异性变化。
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若由药物引起,需停用可疑药物如抗生素、退热止疼药等。
轻度粒细胞减少,不需特别的预防措施,中度减少者,感染几率增加,减少进出公共场所,注意皮肤、口腔、呼吸道卫生,去除慢性感染灶。粒细胞缺乏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有感染者,进行病原菌培养,明确感染部位和类型。在致病菌未明确前,应经验性采用广谱、高效、足量抗生素治疗,注意真菌感染。
可应用鲨肝醇、利血生,粒细胞缺乏者,可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
所有发热或感染应立即就医,由医院检查、确诊并积极治疗。必要时预防性抗生素可用于预防感染,是否必须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尚存在一些争议。但有一些建议选择复方磺胺甲恶唑片用以预防,尤其是慢性肉芽肿并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儿。
特别是粒细胞集落因子可改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以及对感染的易感性,重症感染时可连续给药。粒细胞集落因子的所需剂量差别很大,长期持续使用高剂量粒细胞集落因子可能诱发白血病。因此,若需连续高剂量治疗,应考虑进行骨髓移植。另外,目前发现使用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的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中,骨质丢失的发生率较高,现已知这是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的一个副作用。因此,应当监测骨密度以及血25-羟维生素D水平,必要时积极治疗骨质疏松。
因该病有向恶性病转化的风险和趋势,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易发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白血病,后者主要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但也有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以及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报道。
是该病的根治手段,尤其是高剂量粒细胞集落因子使用下仍易发生感染的患儿。
非格司亭是一种用于治疗低中性粒细胞的药物,非格司亭是天然存在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重组DNA形式,通过刺激身体来增加中性粒细胞的产生。定期使用外源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非格司亭,可改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免疫功能,是治疗的主要手段,尽管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增加骨髓纤维化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的风险。超过90%的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对非格司亭的治疗有反应,从而显着提高了生存率。
是由氨基糖与氨基环醇通过氧桥连接而成的苷类抗生素,其以抗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结核菌属和葡萄菌属为特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发挥抗菌作用时必须有氧参加,对厌氧菌无效,包括新霉素、卡那霉素、核糖霉素、庆大霉素、利维霉素。
是一种种类很广的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无手术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有望治愈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的方法,特别是对于粒细胞集落因子治疗仍复发的患者。
在临床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适应症包括非恶性疾病和恶性疾病。非恶性疾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尤其是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征的患者。
所有先天性造血系统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前,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感冒。
年龄不宜过大,异体移植一般50岁以下。
心、肝、肺肾等主要器官功能正常,乙肝非移植禁忌症,但移植前应抗病毒治疗。
糖尿病患者移植需慎重。
多数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发生不易控制的严重感染,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有的患者可能会发展成白血病。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若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伴有免疫球蛋白异常血症,则约半数患儿有家族史,为性联锁遗传。预后不良,多于生后数年内死亡。
若为家族性良性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多见于非洲及犹太家族,预后良好。
若为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于婴儿或儿童期发病。发作呈周期性,间隔为5~35天。随着年龄的增长,发作逐渐减轻,有的可于5~10年后恢复正常,约35%~50%的患儿做脾切除后有所改善。
患有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时,因血中粒细胞极度减低甚至完全缺失,极易合并严重感染,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积极抢救。在抗生素问世前,死亡率高达90-95%,自应用抗生素后,已下降至20%,但仍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宜食用富含维生素C、富含钙的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宜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宜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具体如下:
养阴清热,凉血解毒,适用于阴虚血热型接触性皮炎。百合、玉竹、天花粉各15克及沙参10克、山楂9克加水适量煮取汁。
具有祛风除湿的作用,主治风热型接触性皮炎。鲜马齿苋250克加水适量煎熬2次,滤汁混合,入红糖适量调味。早、晚各1次温服。
具有益气活血,散瘀通络作用,主治瘀血内阻型接触性皮炎。鲜藕片300克入沸水中焯过,加红糖10克调味拌匀。
为温补性食物,能益气补虚,有补益强壮作用。元代医家李杲曾说:“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尤其是白细胞减少症兼有阳虚怕冷者,食之尤宜。
能补中益气,温肾助阳。唐代食医孟诜认为狗肉“补血脉,填精髓”。白细胞减少症可属中医“虚劳”范畴,狗肉有补脾气、益肾气的作用。因此,对白细胞减少之人兼有脾肾两虚、无力腿软、四肢欠温者,食之最宜。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发物;忌发湿、动血、动气食物。
辣椒辛热,会导致皮损加重,生姜、葱、蒜都少吃为好。
竹笋性寒、发湿,容易导致皮损加重,尽量避免食用。
芋头味甘、辛,性热,不利于皮损恢复,牛肉、梨也少吃为好。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注意卧床休息,房间注意开窗通气,嘱患者不要去人多的地方,晨起及进餐后多漱口,防止口腔感染等。
注意卫生,预防感染,保持房间空气清洁,温度适宜,注意保暖。
戒除不良习惯,忌抽烟。
预防感染是护理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患者最好不要到人多的地方进行活动,房间要定期进行消毒。
注意个人卫生,可以使用温开水漱口,每日要勤换衣裤,勤洗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肛门,防止肛周脓肿的形成。
发生气候变化时,一定要及时的添加衣物。
可以适当的增加营养,多吃一些富含优质蛋白质、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
重症先天性粒细胞缺乏症与遗传有关,有明确家族史或携带者可通过遗传咨询、产前检查等方法预防子代患病。
如果先证者基因型已经明确,可进行产前诊断。不同突变类型的遗传方式不同,ELA2和GFI1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HAX1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WASP是X连锁隐性遗传。
遗传咨询至关重要,应考虑家族史和基因突变类型。
4037点赞
[1]张树平,李立宏.药源性粒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研究现状[J].神经药理学报,2005.
[2]林果为,王小钦.免疫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
[3]刘金梁,陈佰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药物不良反应[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