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是一种由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因素,腹壁强度降低或腹内压力增高,导致小肠通过腹壁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疾病。小肠疝气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婴幼儿1岁以内可观察,选用疝带治疗,其余大多数病人应考虑手术疗法。
指疝内容物能很容易的完全回纳腹腔,一时性腹内压骤然升高时疝出,自然平卧或用手轻推即可还纳入腹腔。
指疝内容物不能完全还纳入腹腔,但又不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当疝环较小而腹压突然增高时,疝内容物强行扩张囊颈进入疝囊,随后因囊颈的回缩将疝内容物卡紧,使其不能回纳。
嵌顿性疝如果不能及时解除,致使被嵌顿的疝内容物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坏死时,称之为绞窄性疝。
小肠疝气的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是小肠疝气发生的两个主要原因。先天性因素主要是解剖异常,后天性因素有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外伤、慢性咳嗽等。好发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经常高强度体力劳动者,经常咳嗽、生气、便秘者。
腹壁发育不完善:先天发育不足导致小肠气,这主要指的是一些儿童的腹壁发育不完善、过薄,造成器官容易冲破薄膜向外突出形成疝气。
腹腔压力升高:咳嗽、便秘、哭闹等动作过大或用力过猛,会造成腹腔压力升高,导致小肠外突。从而形成疝气,长期排尿困难、腹水形成、腹部肿瘤、高强度体力劳动也会导致腹腔压力升高,可能引起小肠疝气。
因基础病引起腹水造成腹腔压力增高。
孕妇在怀孕期间吸烟、喝酒或接触化学药剂导致胎儿患病。
排便困难、尿频尿急、婴幼儿啼哭、提举重物、剧烈咳嗽、生气、外伤、炎症、感染等。
小肠疝气是一种常见病,这一疾病存在发病率较高的特点。其中好发部位为腹股沟,称为腹股沟疝,好发于婴幼儿和老年人,无明显地域流行特征。
婴幼儿和老年人。
经常高强度体力劳动者。
经常咳嗽、生气、便秘者。
小肠疝气的常见症状为腹部及周围体表可复性肿块以及局部肿胀、疼痛的感觉。严重时可出现嵌顿性疝,如果长时间未能缓解,会形成绞窄性疝,同时还会出现肠梗阻、肠坏死等并发症。
腹股沟处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位时最为明显,咳嗽、鼓肚子等一时性腹内压骤然升高疝即脱出,自然平卧或用手轻推即可还纳入腹腔。
疝气脱出的诱因多与易复性疝相同,但是疝内容物不能完全还纳入腹腔,局部肿胀,伴有疼痛但不剧烈。
疝块随着腹内压增高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触痛明显,疝内容物无法回纳。
嵌顿性疝未能及时解除,而出现腹痛剧烈且具有持续性,频繁呕吐。
小肠疝气的患者在一定情况下也存在肿块容易坠入患者阴囊的现象,出现阴囊局部胀痛和牵涉痛。
患者出现嵌顿性疝若不能及时解除,同时伴有血供障碍则会出现绞窄性疝的临床症状,如得不到及时处理可出现肠坏死和肠瘘。
由于小肠疝内容物进入疝囊,若囊颈的回缩将疝内容物卡紧无法回纳,则会肠梗阻,出现腹痛明显,排气排便不畅的症状。
小肠疝气的患者在出现体表可复性肿块的时候,尤其是婴幼儿在哭闹时家长要注意是否有体表肿块突出,若有肿物突出,应及时就医。婴幼儿可就诊于儿科,成人就诊于普通外科,完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后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需要与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疾病进行鉴别。
腹部体表有可复性肿块,并且在站立、咳嗽等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腹部有肿胀感,伴有牵涉痛时应及时就医。
腹部剧烈疼痛,并且出现停止排便排气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婴幼儿多就诊于儿科。
成人多就诊于普通外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症状出现多久了?
肿块一般什么情况下出现?可以自行恢复吗?
是否出现局部肿胀、疼痛?
既往病史情况?
对患者进行腹部的触诊,明确疝气发生的部位并初步判断疝内容物的性质,基本可以明确小肠疝气的诊断。
通过腹部超声的检查,可以明确疝内容物的性质,排除睾丸鞘膜积液、隐睾、精索鞘膜积液等疾病。注意检查当天禁食禁水,检查前三天应当禁食牛奶、豆制品等容易产气发酵的食物。
小肠疝气患者行立卧位腹部X线检查,有利于诊断是否有肠梗阻。如果患者出现无排气排便的症状,X线结果显示存在气液平面,则可明确诊断肠梗阻。
患者检查当天应当禁食禁水,检查前三日应当禁食牛奶、豆制品、糖类等容易产气发酵的食物。
体表出现可复性包块,并每于站立、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出现,部分患者可自行恢复。
体格检查对腹部触诊可触及疝内容物,部分患者对疝内容物轻推可将疝内容物回纳。
完善腹部超声检查显示疝内容物的性质,可明确诊断小肠疝气。
完善腹部X线检查,显示小肠疝内容物进入疝囊,若见气液平面,可明确诊断肠梗阻。
小肠疝气患者多在腹股沟可见包块,部分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患者也可在腹股沟体表触及包块,但不可回纳,完善体表包块B超检查,即可鉴别诊断。
小肠疝气的患者在一定情况下也存在肿块容易坠入患者阴囊的现象,出现阴囊局部胀痛和牵涉痛。此时需与睾丸鞘膜积液、隐睾、精索鞘膜积液相鉴别,完善体格检查及B超检查即可鉴别。
治疗小肠疝气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程长短、轻重等情况选择患者治疗的方案。婴幼儿在1岁以内的时候,可观察选用疝带治疗,大多数病人应给予手术疗法。
中药橘核丸可以有效缓解疝气造成的腹胀和腹痛及便秘等症状,从而使患者的疝气能够得以减轻,所不足之处是无法对疝气的脱出加以控制。疝气内消丸和补中益气丸具有减轻疝气所造成的坠胀感和减少疝气发作的作用。
疝修补术主要是将缺损周围组织缝合,修补疝环口,但是使用该手术治疗后,患者往往会抱怨有长期疼痛感。
疝补片修补术主要是使用一个比疝气缺口更大的一体成型人工网片来修补并加强受损的腹壁缺口,将缺损修补处理。该手术方法具有时间短、疼痛度低、复原速度快等优点。
腹腔镜疝修补术是在腔镜辅助的基础上完成疝补片修补术,是一种新型的疝气治疗手术,完全在腹膜外进行,不接触腹腔脏器,具有创口小、不易感染的优点。
婴幼儿在1岁以内可观察选用疝带治疗,如果婴儿的病情并不严重就可以利用这一方式进行治疗,婴幼儿90%都能够得到治愈,避免手术。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禁忌手术者,白天可以在回纳疝内容物后,用医用疝带阻止疝块突出。但是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而增高嵌顿性疝的发病率,并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对手术治疗造成困难,如有疝气嵌顿,应急诊治疗。
可以迅速起到温阳散寒和理气生肌等功效,使得人体血液循环更加顺畅,对患者的局部机体新陈代谢情况有效改善。对疝环口周围肌肉与筋膜增长速度也能够有效提升,在这一基础上可以加速内环口的闭合,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小肠疝气的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复发率低。不能手术的年老体弱者,需长期使用疝带治疗,有一定嵌顿性疝的发病率,预后一般,影响生活质量,需要定期复诊。
小肠疝气通常可以治愈。
小肠疝气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出现嵌顿或绞窄性小肠疝气,有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生命。
对于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应1~2周复诊。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1~2个月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小肠疝气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尤其是行手术治疗后,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否则排便时腹内压增高,不利于小肠疝气的治疗。
应当多吃蛋类、瘦肉、鱼、鸡、鸭,补充优质蛋白,有利于伤口愈合。
补充膳食纤维,预防便秘,多吃蔬菜、橙子、柚子、燕麦等。
忌吃豆腐、韭菜等容易引发感染的食物,不吃辛辣油腻刺激食品。
小肠疝气患者需要仔细护理,很多细节都不容忽视,否则会影响病情的康复或造成严重后果。尤其是术后患者的护理更是不可缺少,否则术后很容易复发。
保持伤口处的干燥,按时更换伤口敷料。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要注意看护,防止患儿因为不适而用手触摸伤口或者扯掉敷料。如想要洗澡,可以用湿毛巾对身体进行擦拭,注意避开伤口。
手术治疗后要避免重体力劳动,最好休息三个月左右。
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发生咳嗽,如果有咳嗽的现象,要用双手按压伤口处。
注意饮食补充膳食纤维,避免便秘,如果便秘,一定要积极治疗改善,必要时可以用药物帮助排便,避免用力造成腹部压力增加。
对于无法行手术治疗的年老体弱者,需要长期使用疝带治疗,要定期完善B超检查,明确是否有疝囊和疝内容物的粘连,防止发生嵌顿。
术后局部伤口疼痛可能会让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出现害怕和恐惧,婴幼儿往往会出现哭闹不止的现象,应当做好情绪安抚,转移注意力,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
对于术后伤口疼痛,自觉难以耐受者,可口服止痛药,减缓伤口疼痛的不适感。
若术后患者出现发热,或伤口有分泌物、红肿、伤口裂开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由于小肠疝气都是局部出现包块才会被发现和治疗,无法做到早期筛查,所以预防非常重要。从引发小肠疝气的两方面因素来看,可以从增强腹壁力量和避免用力过度两个方面来进行预防。
增加腹壁力量:增强腹壁肌肉力量可以通过运动锻炼来实现,如卷腹、平板支撑都是简单又实用的运动。
避免用力过度: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拒绝抽烟,饮食清淡,学会适当正确用力,中老年人尽量避免提举重物。如患有咽炎、便秘、咳嗽等疾病,要积极治疗改善。
积极治疗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便秘等疾病。
避免用力哭闹、大笑、咳嗽。
孕期注意避免吸烟喝酒、接触有害物质。
4789点赞
[1]默锋利,叶志英.小肠疝气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6):74.
[2]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股疝和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10):I001-I00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