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内、外侧头和位于两者深方的比目鱼肌组成,具有强大的屈膝功能,腓肠肌为小腿后群浅层肌肉,其内侧、外侧两头分别起于股骨的内、外侧髁的后面,两头合成肌腹后,腿中部形成扁腱与深面的比目鱼肌腱相合,形成极强大的跟腱,抵止于跟结节。当患者用力伸膝、突然蹬地的一刹那,小腿三头肌可能在瞬间过度紧张中被拉伤,引起部分撕裂,甚至完全撕裂。该肌群的损伤最常见于网球运动,故临床将小腿三头肌损伤称为“网球腿”。小腓肠肌内侧头较为粗大,因而在受力的过程中较腓肠肌外侧头和比目鱼肌更容易损伤。本病以保守治疗为主,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合理的运动可以有效的预防腓肠肌撕裂。
根据患者的的肌肉撕裂程度不同,腓肠肌撕裂可分为以下几级:
肌纤维损伤为可逆性的,对结缔组织没有产生任何影响,通常患者在受伤后几个小时就可以恢复正常。
患者的肌肉整体牵拉伤没有超出肌肉的弹性范围。
肌肉拉伸超出弹性极限造成的广泛损伤,经过检查图像显示部分肌肉中断,并伴有纤维脂肪隔中断情况出现。在断裂的位置常常能够发现血肿症状出现,血肿周围的肉芽组织增生和肌纤维再生形成厚壁。损伤的肌肉只有在肌纤维鞘没有断裂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再生,否则就会被肉芽瘢痕填充。
肌肉完全性断裂,一般体检也可以发现,超声检査显示肌肉连续性全部发生中断,边缘为波浪状,远端肌肉呈组织肿块性状。肌肉发生断裂后其筋膜可以是完整的。
腓肠肌撕裂可由直接损伤或间接损伤引起,以间接损伤多见,腓肠肌的牵拉或收缩超出其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可导致腓肠肌撕裂。本病好发于网球运动员和爱运动的老年人,运动前未充分热身、疲劳等可以诱发本病。
如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过度劳累等,是导致腓肠肌撕裂的主要原因。通常这种情况下腓肠肌撕裂是瞬间发生的,腓肠肌在瞬间伸缩范围超过自身承受能力,随即发生撕裂或断裂。
如车祸伤、高处跌落等,由外力导致腓肠肌直接损伤、撕裂,这种情况较少见。
运动前未充分热身,突然进行急起急停的剧烈运动时,容易发生腓肠肌撕裂。
重复做同样的动作,给肌肉带来的压力持续积累,容易导致慢性腓肠肌撕裂。比如网球、棒球等运动。
疲劳也容易导致腓肠肌撕裂,比如在跑步疲劳阶段,髋、膝、踝关节容易伸展得不够,加上负荷疲劳,容易导致腓肠肌撕裂。
因交通事故、运动创伤等造成四肢肌肉闭合性损伤的情况非常常见。尤其是对于爱运动的人群来说,肌肉撕裂的几率大大增加,占所有急性运动的10%~55%。
网球运动员比赛时常需快速蹬地、起跳,腓肠肌需要在瞬间快速收缩、拉伸,常造成腓肠肌撕裂。
中老年人进行剧烈运动时,自身肌纤维弹性下降,容易导致腓肠肌撕裂。
平时运动量较少,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突然剧烈剧烈运动。
运动前没有进行充分的热身和拉伸,运动时肌肉突然快速收缩容易病发。
腓肠肌撕裂患者临床中常以运动中突感小腿撕裂痛,小腿增粗、肿胀,可发生皮肤淤血,出血过大时可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严重患者出现腓肠肌肌肉萎缩、跟腱挛缩等并发症。
患者多在劳动、步行和踏空等情况下,突然出现小腿肌肉剧烈疼痛,影响活动和行走。
撕裂的腓肠肌充血水肿,导致小腿增粗、肿胀。
腓肠肌撕裂严重者可有出血,2~3天后血液会沿深肌膜下流,在内踝上、下穿通静脉裂孔流向皮下,出现皮肤淤血,如果深筋膜和腓肠肌一并撕裂,可出现肌肉撕裂带及局部皮肤淤血。
肌肉撕裂特别是肌肉完全撕裂几乎都伴有血肿,腓肠肌撕裂时血液包裹在骨筋膜室内,造成小腿血肿,出血量过大时也可造成骨筋膜室综合征。
腓肠肌撕裂患者需要制动、休息,时间长可导致肌肉萎缩。
腓肠肌撕裂患者失去对跟腱的控制功能,可引起跟腱挛缩。
腓肠肌撕裂患者长期休息,血液呈高凝状态,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
出现小腿突然剧烈疼痛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明确腓肠肌撕裂的诊断及程度,有利于后续的处理及治疗。腓肠肌撕裂多通过下肢超声或MRI等检查可确诊,还需注意本病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运动过程中突然出现小腿剧烈疼痛、肿胀,无法缓解时,应立即就医。
劳动中突然感觉小腿疼痛的患者,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腓肠肌撕裂的患者,若出现疼痛程度、下肢水肿程度加重时,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肌肉撕裂的同时伴有昏迷、大量出血,可先于急诊科进行相应处理。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是否为运动员?有无剧烈运动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小腿疼痛、肿胀等)
症状出现多久了?
既往有无肌肉撕裂的病史?
确定患者小腿有无疼痛、疼痛部位,是否肿胀、是否有皮下淤青,初步判断有无小腿腓肠肌撕裂。
直观显示患者腓肠肌的撕裂情况,有无撕裂、撕裂程度及位置,有无血肿形成。尤其是超声可做为腓肠肌撕裂的首选检查。
肌酸激酶可在肌肉撕裂及慢性损伤后急剧增加,可做为腓肠肌撕裂的辅助诊断手段。
典型腓肠肌撕裂症状如小腿突发剧烈疼痛、肿胀、小腿淤青等。
小腿超声及MRI显示腓肠肌撕裂,肌酸激酶在肌肉撕裂及慢性损伤后急剧增加。
临床上腓肠肌撕裂常误诊为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本病的主要鉴别点如下:
腓肠肌撕裂的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多卧床休息,促进肌肉修复,主要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药物进行消炎。对于腓肠肌完全断裂的患者,可进行手术修复。
早期应绝对卧床,可适当用冰袋进行冷敷,避免热敷和按摩,以免加重小腿肿胀。
用绷带压迫伤处,减轻出血和肿胀,避免造成大血肿引起骨筋膜室综合征,但绷带不宜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抬高患肢,有利于血液回流心脏,减轻下肢肿胀。
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塞来昔布等,具有抗炎、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可减轻患者疼痛,同时可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如云南白药、三七片等,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解毒消肿的功效,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腓肠肌完全断裂的患者,出现剧烈疼痛、不能走路时,尤其是对于有职业需求的运动员,常需要进行手术修复。
康复治疗,患者伤后7~21天应进行早期康复运动,以小幅度、被动活动为主,如正常步行、提踵运动,坚持锻炼,有利于腓肠肌修复。
经过有效规范的康复治疗后大部分腓肠肌撕裂患者均可治愈,不影响运动功能,不影响生活质量,也无明显后遗症。
腓肠肌撕裂一般能治愈,少数患者症状持续缓解或出现功能障碍。
腓肠肌撕裂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腓肠肌撕裂患者在治疗后一个月左右进行复查,评估腓肠肌功能。
腓肠肌撕裂患者的饮食应该均衡、营养,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利于腓肠肌修复。同时还应该合理营养物质分配。
宜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鱼肉、鸡蛋、豆类食物,补充体内蛋白质,有利于腓肠肌进行自我修复。
忌辛辣食品、甜腻食物,如辣椒、奶油等,此类食物不利于肌肉修复。
忌烟酒,这些食物易生燥热,不利于患者身体恢复。
腓肠肌撕裂患者前期应多注意休息,症状好转后可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肌肉功能的康复,有利于身体康复。
腓肠肌撕裂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加重肌肉损伤程度。
腓肠肌撕裂患者症状好转后,可逐步进行康复运动,有利于肌肉修复。
若腓肠肌撕裂Ⅰ~Ⅱ级患者保守治疗后,小腿疼痛、肿胀依然不减轻、反而加重,应立即入院检查、治疗。
腓肠肌撕裂通常是由于突然的剧烈运动导致,因此可以在这方面进行预防,减少运动强度、运动前进行充分热身,尽量控制合理的运动时间。
对于平时运动量较少的人群,进行运动时要循序渐进,从强度低的运动逐渐增加到强度高的运动。
对于网球运动员等专业运动员而言,在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同时加强日常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腓肠肌撕裂。
控制运动时间,不要长时间运动,可少量多次进行运动,有利于肌肉康复。
4285点赞
[1]刘映红,谢向东,沈静,符赛琼.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肌肉撕裂伤的应用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63-164.
[2]代孟,杨炼,刘晓庆,郑金龙,刘小明,段德宇,柳曦.网球腿的MRI表现及发病机制探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9,53(7):579-582.
[3]李婧.小腿肌腱、肌肉损伤超声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4):90-9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