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症指反复发作的、不可控制的冲动性暴食,继之采用自我诱吐、导泻、利尿、禁食或过度运动来抵消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一组进食障碍。患者会出现肥胖等一系列健康问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及家庭因素等因素有关系。好发于对自己体型不满意的人和童期不良经历越多甚至家庭成员中有暴食症者,有一定家族遗传性。不良的情绪堆积和节食会诱发本病。
孪生子有较高的同病率,异卵双生子并发率为8.7%。
暴食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包括低自尊、高神经质水平、对亲密关系的恐惧、无能感、歪曲的身体表象、对社会赞赏和避免冲突的强烈需要、自我期望高、情绪不稳定等。
“苗条”文化既可产生对食欲的压抑,也可呈现反转相,表现为暴饮暴食。
儿童期不良经历越多甚至家庭成员中有暴食症者,发病危险性越大。
当患者出现愤怒、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时,选择吃东西来发泄情绪,逐渐发展为暴食症。
患者过度节食,可出现反相,表现为暴食症。
世界健康组织对14个国家的调查发现,暴食症在全球的发生率约为1.4%,发病的平均年龄约为23岁。暴食症女性与男性的比率约为10:1。
对自己体型不满意的人。
童期不良经历越多甚至家庭成员中有暴食症者
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者。
频繁、不可控制的暴食是本症的主要特征。因恐惧暴食带来的体重增加,患者常采取多种手段增加排泄,减少吸收或过度运动。暴食后患者反而出现厌恶、内疚和担忧,甚至为此而产生自杀观念和行为。
暴食常在不愉快的心情下发生,发作时食欲大增,其食量为常量的数倍,且进食速度很快。在暴食期间消耗的食物通常是高热量、口感好的、易于快速食用的食物。发作频率不等,多数为一周内发作数次。发作间期食欲多数正常,仅少数食欲下降。
因恐惧暴食带来体重增加,患者常采取多种手段增加排泄,减少吸收或过度运动,如食后呕吐、导泻、服利尿剂、减肥药、减少食量或禁食。患者的体重波动很大,但没有神经性厌食那样严重的体重减轻,大多数患者体重正常或略增加,不足1/4的患者体重下降。
患者开始时为暴食行为感到害羞,所以偷偷进行,常伴有情绪改变,表现为焦虑和抑郁,多与体重和体型有关。暴食后出现厌恶、内疚和担忧,有的为此而产生自杀观念和行为。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神经性厌食,自杀的危险性更高。
可以出现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和各器官功能的严重损害。由于反复咀嚼和呕吐可产生腮腺、下颌腺肿大、龋齿等体征。反复自我催吐可以导致食道撕裂,并致休克、心律失常。严重的暴食行为可导致罕见的急性胃扩张。
暴食症往往明显影响患者的社会和职业功能。
患者短时间内食量大增,且进食速度快,易发生急性胃扩张。
患者进食后多次呕吐,易发生食道撕裂。
患者短时间内食用大量多种高热量食物,易引发急性胃肠炎。
当患者出现短时间内大量进食,直到腹胀难受才罢休时的症状时,意味着发生了暴食症,需要及时就医。另外当患者因此出现心理问题应立即就医。
当出现食量短时间内大增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当发现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时及时就医。
当出现急性肠胃炎等消化道并发症应立即就医。
患者优先考虑去精神心理科就诊。
出现急性胃肠炎等消化道症状去消化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有没有比较大的情绪波动?
体重变化大不大?
家族中有无类似病例出现?
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排除头颅器质性病变。
因为反复大量进食、呕吐,容易损伤胃部。
排除器质性疾病后,通过精神心理专科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极为重要。
存在反复发作的暴食(至少在3个月之内每周有2次),每次都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的食物。
持续存在进食的先占观念,对进食有强烈的欲望或冲动感。
患者试图以自我诱吐、导泻、间歇进食,使用药物如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制剂或利尿药等手段以消除暴食引起的肥胖。
存在认为自己太胖的自我知觉,对肥胖有强烈的恐惧。
若已明确诊断为神经性厌食,或交替出现的经常性厌食与间歇性暴食的症状,只诊断为神经性厌食。
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所致的呕吐及厌食相鉴别。
暴食症和神经性贪食一样有反复的暴食,但在某些基本方面不同于神经性贪食。在临床表现方面,神经性贪食中反复不恰当的代偿行为,如过度锻炼,在暴食症中没有。
暴食症与超重、肥胖有关,但有若干不同于肥胖的关键特征,如与没有暴食症的个体相比,有暴食症的肥胖个体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度评价水平更高。
食欲和体重的增加,包括在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和抑郁与双相障碍的非典型特征标注。在重性抑郁发作的背景中进食增加可能与失控有关或无关。暴食和其他紊乱的进食症状可与双相障碍有关。如果符合两种障碍的全部诊断标准,则应给予两种诊断。
对于暴食症,心理治疗联合适当的医学干预是一线的治疗方法。暴食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需要针对个体患者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暴食症患者多合并精神障碍,抗抑郁剂使用后暴食症状显著减轻。
此药有致谵妄或使谵妄加重的风险,因此避免用于谵妄患者或患谵妄风险高的人群。
此药有镇静催眠的作用,减轻恐惧感。
此药的镇静作用较强,6岁以下儿童禁用。
本病无需手术治疗。
暴食症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治疗等技术。多项研究显示,认知行为治疗对暴食症有效,几乎所有研究都加入了心理宣教内容。自我监测和认知评估是认知行为治疗的关键步骤,行为治疗专用来治疗暴食和清除行为。
未经治疗的患者,1~2年后25%~35%的患者症状自行缓解。经正规治疗的患者,50%~90%可以缓解。病期越长,预后越差。该病的复发率较高,治疗成功后6个月至6年内的复发率为30%~50%。
目前暴食症可以治愈。
病情轻者,经过正规治疗可不影响自然寿命。病情严重者且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可影响自然寿命。
患者暴饮暴食,继之呕吐、利尿等,可出现血碳酸氢盐升高、低氯、低钾等内分泌紊乱症状。
本病需长期监测治疗,患者需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复诊。
暴食症患者需从心理上对自己的病症有正确的认知,有意识的克制自己的食量,可通过他人监督,宜少量多餐,适当运动。
少食多餐:有意识克制自己的食量,可少食多餐。
饮食多样,保证充足的营养。
宜清淡,少油腻,忌烟酒。
暴食症患者需在保持良好心态和情绪的情况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有战胜疾病的信心,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遵从医生医嘱,定时服药。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不良情绪。
控制饮食,适当运动。
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对暴食症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要积极发现患者不良情绪,对患者的进步作出肯定。
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聊天、大笑、宣泄情绪是情感痊愈的重要组成部分。
患此病者多合并其他精神心理疾病,需保持良好的心态,强大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禁忌不健康的减肥方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对于初次发生暴食症要积极治疗,保持乐观心情,预防疾病复发;饮食出现问题时,用进食障碍筛查方法进行自测。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合理减肥,不绝食,不暴饮暴食。
找到缓解压力的健康方式,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向上的心态。
5500点赞
[1]李凌江,陆林.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2]唐宏宇,方贻儒.精神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3]郝伟,于欣.精神病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