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室隔综合征(ACS)是指腹内压进行性急剧升高引起的器官衰竭或器官功能不全,亦称急性腹腔高压综合征、腹腔高压综合征等。生理状态下腹内压平均为相当于大气压或低于大气压,任何腹腔内容量增加均可引起腹内压升高,但在腹腔积液、妊娠和腹腔巨大肿瘤等慢性状态下,腹腔内容量缓慢增加,腹壁渐被牵张,腹内压急剧升高,达到一定程度后对人体各器官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持续一定时间后影响多个器官血流及功能,可发生器官功能不全甚至衰竭,最终发展为腹腔室隔综合征。
腹腔室隔综合征病因主要是发生急性腹腔内高压至一定程度,外科临床上急性腹内压升高分为自发性、创伤后、手术后以及医源性。
由各种原发疾病引起,如腹膜炎、肠梗阻、腹主动脉瘤破裂、急性胰腺炎等可增加患者腹腔的内容积,导致腹腔压过大,从而使腹壁紧绷,弹性以及活力收到限制,引起腹腔室隔综合征。
如各种外伤导致的腹腔内或腹腔后出血等,可引起腹腔压力的升高,造成腹腔室隔综合征。
某些医疗操作,如过量灌肠、腹腔填塞止血、腹腔镜手术气腹及腹壁高张力下关腹等可使腹腔压力过高,引起该病。
术后引起的肠麻痹、腹腔脓肿等也可导致腹腔压力升高,引起腹腔室隔综合征。
腹腔室隔综合征属于一种罕见病,主要继发于腹腔脏器炎症之后,腹腔内压力急剧升高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迄今中外文献报道共百余例,死亡率高达62.5%~75%。如果不予以严密监测、积极的治疗、细致的护理,将引起致死性的器官功能衰竭。
患有腹部疾病的患者:如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可使腹腔压力增大,引起该病。
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如在术后出现腹膜炎、腹腔脓肿等,因腹腔压力的增高,可出现腹腔室隔综合征。
外伤患者:外伤造成的腹腔出血患者可出现腹腔室隔综合征。
其他:在手术后强行关闭腹腔或强行对腹部较大的缺损进行修补的患者,以及在抢救过程中输入了过量的液体患者,也可因腹腔压力的增高,而出现腹腔室隔综合征。
腹腔室隔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度腹胀、腹部明显膨隆、呼吸窘迫,呼吸道阻力增加、缺氧、心率增快、浅静脉怒张、少尿或无尿,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可引起心、肺、肾为主的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以及腹壁紧绷,是腹腔内容量增加,导致腹腔高压的最直接表现,还可伴有压痛感。
吸气压峰值>85cmH2O,是横膈上抬、胸腔压力升高、肺顺应性下降结果。
由肾血流灌注不足,醛固酮和血浆抗利尿激素(ADH)增高引起。
因机械通气不能提供足够肺泡通气量,而致动脉血氧分压降低、CO2潴留,引起难治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
该症状较为常见,因血压否的降低和\或其他原因,导致流经各器官的血液减少,患者出现血液循环受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意识混沌、血液减少等,还可能出现深大呼吸、低血压、嗜睡、僵直等乳酸酸中毒的表现。
腹腔室隔综合征可导致中心静脉压、全身血管阻力、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增加和心输出量(CO)的减少,心动过速是循环系统最早出现的反应。
当腹内压急性升高时,最终会引发以高通气压力、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为特点的呼吸衰竭,其直接原因是机械性压迫。
腹腔室隔综合征将导致肾灌注压、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液中尿素、肌酐、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引起少尿或无尿等肾功能障碍。
腹腔室隔综合征导致肝动脉、门静脉血流减少、血乳酸清除率下降、葡萄糖代谢减少、肝线粒体和细胞色素P450功能下降、肝功能异常。
腹腔室隔综合征加重减少腹腔灌注压,使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减少。特别是黏膜血流量下降,进而导致胃黏膜pH下降和细菌移位,直接压迫肠系膜静脉,从而造成静脉高压及肠道水肿,内脏水肿进一步升高腹内压,因而导致恶性循环。
腹腔室隔综合征可导致腹壁血流减少,并出现局部缺血及水肿。
腹腔室隔综合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增高颅内压,降低脑灌流压。
早期正确诊断腹腔室隔综合征格外重要,对危重人群,当临床出现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表现时应警惕。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消除腹内高压,缓解纠正重要器官功能损害。
患者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患者静脉输入液体较多时,出现腹胀等症状。
患者出现身体无力、头晕目眩、呼吸困难等症状。
患者出现血压下降、心率过快或过慢,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等。
患者若存在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
患者神志模糊,出现嗜睡、高热、身体僵硬等症状。
患者出现深大呼吸或者端坐呼吸、张口呼吸灯症状。
患者的呼吸或心跳出现暂停,或出现憋气、喘气、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伴下肢水肿等症状。
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可至普通外科就诊。
如果患者出现急性腹痛、腹胀、呼吸困难,可至急诊科就诊。
如果患者的情况较为严重,可就诊于重症医学科。
因为什么来就诊?
什么时候开始有腹膨胀和腹壁紧张?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
排尿怎么样,感觉呼吸顺畅吗?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通过视诊明确患者腹部是否正常,有无异常的膨隆、腹围增加等,触诊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鼓音、浊音,以及肠鸣音是否减弱或是消失等。
明确患者是否出现横隔上升,有利于疾病的判断。
明确患者的内脏系统组织是否存在缺血、缺氧的情况,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尿量<0.5ml/(kg·h),提示有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水平上升。
早期显示PaO2降低,后期PaCO2升高,CPCO2(二氧化碳分压)增加。
直接取腹腔内导管连接至压力转换器测量腹压,临床亦可用金属套管或粗针直接插入腹腔与水柱管连接进行测压。
临床上间接方法以经尿道膀胱内气囊导管测压最常用,还有经鼻胃管或胃造瘘管测压、输尿管内置管测压、经直肠测压等方法。
可用于判断患者腹腔内具体的情况,明确原发疾病,还可明确病情的具体严重程度。
具有诱发腹腔隔室综合征的明确病因,在腹内压≥2.66kPa(20mmHg)的同时并存在下列一项或几项时可做出诊断:
临床出现少尿或无尿。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
吸气压>3.92kPa(40cmH2O)。
低血压、心率快。
腹内压降低后症状有所缓解。
X线、B型超声及CT等辅助检查发现膈上移、腹水等征象。
腹腔室隔综合征是继发于腹内压增高的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腹部膨隆和腹壁紧张在前,器官功能不全在后,且动脉血氧分压下降,而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则是器官功能不全在前,腹部膨隆和腹壁紧张在后,而动脉血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均下降。
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继发的以急性呼吸窘迫和进行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综合征,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弥散性肺损伤、微血管通透性增高和肺泡群萎缩,导致肺内血液分流增加、通气/血流比例失衡。而腹腔室隔综合征则是纯机械性压迫所致的呼吸困难,在气道压正常或增高的情况下出现低氧血症。
休克时患者中心静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腹腔室隔综合征时中心静脉压和外周血管阻力明显增加,且血压可能反而增高。
腹腔减压术是治疗腹腔室隔综合征的关键、最根本措施,减压术后发生腹腔室隔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和病理解剖同时得到改善,重要脏器功能很快恢复,从而增加抢救成功率。
术前均行常规器官功能维护及原发病治疗,积极液体复苏,可用乳酸钠林格液等,必要时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防止血液动力学所致再灌注损伤等,同时维持酸碱水电解质等内环境稳定。术前、术后可使用药物对症治疗,口服双氯芬酸钠止痛、头孢菌素类抗感染等。
腹腔室隔综合征引起的器官功能不全的根本原因在于腹内压升高,因此腹腔减压是惟一有效的治疗,也是进一步确定腹腔室隔综合征诊断的依据。多数外科医师建议一旦发现腹腔室隔综合征临床各项特征,即行开腹减压术,开腹减压后敞开皮肤和筋膜不缝合,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腹内压,但可导致内脏膨出和肠瘘。
可防止腹腔高压,但少数情况下此方法减压不够,仍可使腹内压达6.66kPa(50mmHg)或更高。
复苏良好病例,如出现多尿、液体负平衡、腹围缩小、内脏回落,腹腔和腹壁水肿消退,则可去除开腹减压覆盖假体,用钢丝在腹膜外减张缝合关腹。
通过引流出现腹腔内液体以及控制出血情况,来降低腹腔内的压力。
如积极治疗腹膜炎、胰腺炎等引起腹腔室隔综合征的原发疾病。
腹腔室隔综合征腹内压增高,对全身病理生理的影响要远远早于出现临床症状,应提高对腹腔室隔综合征的认识。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进行腹腔减压,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腹腔室隔综合征及时治疗可以治愈。
腹腔室隔综合征如果症状严重,导致严重并发症,可能会影响自然寿命。
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在初期应半月复诊一次,主要复查胸部X线,明确回复情况,若再次出血全身无力、腹胀、腹痛、呼吸困难的症状,经立即就医。
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的饮食安排,是协助和保证病人有效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治疗期间应禁食至病情缓解。
当确定可进食后,应从小量无脂流食开始,如米汤,可少量多次进食。
1~2天后无不适反应则改成半流食,如面片汤,继而食入低脂、低蛋白普食。
饮食应以无刺激、少油腻、易消化为原则。
避免暴饮暴食和酗酒。
腹腔室隔综合征是非常少见的危重症,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主要手段。准确监测腹内压,密切病情观察,加强消化道护理,做好开腹减压的护理,是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
在疾病发作期需卧床休息,剧痛而辗转不安者要防止坠床,保证睡眠,室内应保持安静。禁食期间患者常有口干、咽部不适,可用棉签蘸水湿润口唇或含漱,对不能洗漱者给予口腔护理。保持病房内的空气清新,保持清静,及时清洁更换衣被,增加患者舒适感。
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变化,监测肝肾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注意补液和酸碱平衡。加强对症护理,对高热者予物理降温。
患者病情危重、起病急、死亡率高,可能会产生恐惧和精神压力,家属应多与患者交谈,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出院后仍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疾病复发。术后注意尽量避免增加腹内压,注意手术部位的清洁,避免炎症等诱发因素,定期体检复查。
应严格遵医嘱服用相关药物,避免漏服、停服或多服,若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药物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处理。
腹腔室隔综合征主要是腹内压增高所致,多发生于既往手术史者或是腹腔脏器炎症者,因而积极防治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是预防其发生和复发的有效方法。
对于高危人群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及CT等相关检查,行腹部查体,尽早发现病情。
及时处理腹腔室隔综合征发生的诱因,去除原发病灶,如肠梗阻病人应解除梗阻。
急性胰腺炎腹腔内大量积液的患者应积极引流。
腹腔内出血应以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为主,尽快止血,有内脏大出血者应及早手术,控制出血。
手术患者应谨遵医嘱,配合医生积极治疗,避免导致腹腔室隔综合征。
4016点赞
[1]陈孝平,汪建平,赵继宗.外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许威,于建平,韩晓鹏,苏琳,李洪涛,刘宏斌.腹腔开放疗法治疗腹腔重度感染合并腹腔室隔综合征的临床应用[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5,(3):272-273.
[3]耿亮.急性腹腔室隔综合征26例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4):80-81.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