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休克是指机体受到任何急重症损害导致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灌流量不足、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及心输出量减少、组织中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降低到细胞可以耐受的临界水平以下,并发生代谢产物积聚、细胞结构和功能损害,最终导致脏器功能不全。新生儿休克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进展快,容易延误诊治,应予以重视。
根据病因分类分为以下几种:
导致低血容量的原因包括嗜血或水电解质紊乱。
主要见于心功能不全。
又叫感染性休克,常见于细菌性感染。
如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新生儿休克的主要病因包括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败血症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以及药源性休克,此外,不良妊娠、腹泻、早产等因素也可诱发。
低血容量的原因包括失血或水电解质紊乱。失血见于前置胎盘、胎盘早剥、胎母或胎胎输血、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内脏出血等,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见于摄入不足、液体丧失过多、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腹泻、应用利尿剂等。
主要见于心肌功能不全、窒息性心脏功能不全、某些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的心律失常、原发性心肌病、心肌炎及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等。
又叫感染性休克,以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最多见,也可见于革兰阳性细菌或病毒。
见于分娩脑损伤,如大量颅内出血或严重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多是由于血管扩张剂的不适当应用所致,较少见。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易导致失血、血容量不足,同时易导致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胃肠道疾病导致水电解质排出过多、摄入或吸收减少,电解质紊乱及脱水,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
早产的新生儿易合并心脏发育不完善,同时免疫力低,易合并感染,一旦发生感染,易导致多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休克是新生儿期常见的急症,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死率高达50%~60%。
新生儿休克好发于以下人群:
免疫功能低下、有先天性心脏病、发生严重细菌感染的新生儿。
母亲胎盘位置异常的胎儿。
过敏体质的新生儿。
休克的不同时期,临床表现是不同的,休克早期主要表现为氧的输送不足和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还存在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新生儿休克的临床表现按出现早晚的顺序为:
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灰,失去正常新生儿的粉红色。
肢端发凉,上肢达肘部,下肢达膝部。
皮肤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足跟部>5秒,前臂>3秒。
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摸不到。
心音低钝,心率增快>160次/分或<100次/分。
反应低下、嗜睡或昏睡,先有激惹后有抑制,肢体肌张力减弱。
呼吸增快,安静时>40次/分,出现三凹征,有时肺部可听到湿啰音。
周身尤其是四肢出现硬肿。
血压下降,收缩压足月儿<50mmHg,早产儿<40mmHg,脉压变小。
尿量减少,连续8小时尿量<1ml/(kg·h)表示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管上皮受损,可导致急性肾衰竭及电解质紊乱。
前5项为早期轻症患儿,血压下降则是晚期重症休克的表现,此时治疗已很困难。
感染性休克时感染未控制,患儿会出现发热。
感染性腹泻或疾病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都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休克状态下的新生儿,各器官灌注差,极易出现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
是一种过度的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在感染、缺氧、创伤、失血等因素作用下,机体过多地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使许多生理、生化和免疫通路被激活,导致炎症反应失控,使脏器组织产生损害。
如休克进一步发展常发生MODS,严重休克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功能损害、肾缺血缺氧损伤、缺血缺氧脑损伤、胃肠黏膜缺血缺氧,发生胃肠功能衰竭、应激性溃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肝功能衰竭。
新生儿出现相关休克症状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通过进一步的胸部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可以进行判断。此外,需与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进行鉴别。
新生儿出现拒奶或昏睡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新生儿有发热、精神欠佳、哭闹不止或不吃、不动,需及时就医。
新生儿皮肤出现花纹或苍白、肢端发凉,同时精神状态差、吃奶差需立即就医。
新生儿休克属于紧急、危重疾病,需就诊于儿科、急诊科。
母亲怀孕期是否有异常情况?
有无孕期用药史?
有发热的情况吗?具体体温是多少?
孩子吃奶情况怎么样?
孩子目前尿路怎么样?几小时未排尿?
主要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难以纠正的酸中毒是休克时微循环障碍的重要证据,可根据pH值判断休克的严重程度。
休克时组织缺氧、钠泵功能受损、细胞膜通透性增高,钠从细胞外进人细胞内,钾逸出。
用于评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小板情况,可明确有无感染,帮助明确病因。
新生儿休克时血管活性物质和代谢产物大量产生,外周血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内皮素、腺苷等明显升高,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休克的病情发展。
可了解确定有无肺部病变,是否有心力衰竭、肺水肿存在。
明确有无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心室肥大。
有助于鉴别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引起的休克,因而对处理各类休克、决定输液的质和量、是否用强心药或机体需要量的重要指标。
对心源性休克应做心脏超声检查,确定是否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或心肌炎,疑有内脏出血应做肝脾、肾上腺、肾的超声检查。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初步确定是否存在休克,对高危新生儿要仔细观察微循环障碍的表现,同时要监测血压和脉搏。
微循环障碍表现为皮肤颜色苍白或出现花纹、肢端发凉、肢端与肛门的温度差>1℃(正常<0.5℃)、皮肤毛细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说明出现休克。
监测血压:如足月儿收缩压<50mmHg为低血压,同时脉压减小,患儿脉搏细速、股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摸不到,可诊断为休克。
新生儿休克涉及多个器官、系统的损害,治疗的根本是病因治疗,同时要采取扩容纠酸、强心等综合治疗的方法对症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或呼吸支持等方法来进行治疗。在临床中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根据休克的原因,分清主次,才能达到治愈、减少并发症。
对低血容量休克,应积极纠正血容量,对感染性休克要积极抗感染,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心源性休克要治疗原发病,增强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前后负荷。
一旦诊断休克,应立即给予扩容,常用生理盐水,先给20ml/Kg,30分钟内静脉滴注。对急性失血性休克,在生理盐水积极扩容后,如红细胞压积比<0.3可予输血。对其它类型休克,尤其是伴心功能不全者,扩容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太快,同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纠正酸中毒。
经扩容治疗后,应及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新生儿休克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常用扩血管药,对晚期休克、血管扩张药治疗无效者可使用血管收缩剂,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异丙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
作用是解除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加血液量,减少代谢产物堆积,常用药物如山茛菪碱,但是新生儿对莨菪类药物比较敏感,常出现心率加快、瞳孔扩大等不良反应,因此需慎用。
作用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降低炎症反应、改善症状等,常见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晚期应用效果差,宜尽早使用。
可显著升高患者血压,常在纠正酸中毒扩容后,以及中等剂量血管活性药不能维持正常血压时应用,常用药物如纳洛酮。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新生儿休克常伴肺损伤,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呼吸衰竭或肺出血而死亡,如休克经过5~6小时治疗未见改善,就要密切观察呼吸情况,一旦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节律改变、呼吸暂停,应尽快使用机械通气。
休克患儿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可发生在休克早期,在开始抢救休克时就要注意保护心功能。
对休克患儿可早期使用肝素,也可使用天然抗凝血剂抗纤维蛋白溶解酶中和过量的凝血酶,缓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新生儿休克患儿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大多可治愈,少数遗留后遗症,预后较好,但病情较重或抢救不及时的患儿会发生死亡。
新生儿休克患儿经过正规治疗,积极控制病因后,大部分患儿的病情可好转并治愈。
新生儿休克治愈后一般不影响寿命,影响寿命的是引起休克的原发病。
若出现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损伤脑神经,会出现肢体抖动、肢体运动不协调,甚至继发性癫痫等后遗症。
较重的败血症性休克,累及呼吸系统,会出现慢性肺疾病、肺部纤维化等后遗症。
治愈出院一周后复诊,之后儿童保健科随诊患儿身体发育、智力等。
新生儿期间还是提倡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条件达不到,需人工喂养者,忌运用不合格配方奶或固体饮料等,同时不能给新生儿或乳母盲目进补。
忌给新生儿盲目应用保健品。
宜以母乳为主,母亲饮食合理搭配,忌母乳的母亲大量进补,例如经常喝油腻的鸡汤等。
早产儿宜应用专门的早产儿配方奶,忌用不合格配方奶或固体饮料等。
按需喂养,切勿一次进食过多,引起胃肠道负担过重,不利于疾病恢复。
新生儿休克属于危重症,患儿免疫力低,应注意环境卫生以及遵医嘱用药,做好患儿的日常护理,有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即使病情痊愈,也应遵医嘱,败血症休克患儿治愈后需口服足疗程抗生素巩固治疗,每日补充维生素D。
需保持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保证环境温度、湿度适宜,注意通风等,以免加重病情,保持患儿干净、卫生,勤换衣服,避免到人群密集地,以免感染。
注意患儿的精神反应及进奶情况,注意监测体温及皮肤情况,若患儿出现精神欠佳、吃奶无力或体温高等情况,及时就诊。
有抗生素过敏史的患儿,若出现感冒等症状,不可家长自行应用药物,要及时就医。
新生儿休克属于极其危重的疾病,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休克,都会对新生儿造成极其严重的打击,因此要对育龄期妇女在怀孕前行孕前检查,分娩时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防止导致休克的各种病因。
对于孕母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传染性疾病等,出生的新生儿为高危儿,高危儿出生后无论有无临床表现,都需及时进行早期筛查,以免病情快速恶化,难以纠正。
育龄期妇女在怀孕前进行孕前检查、孕前咨询,脱离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保证身体健康情况下再有计划的怀孕,在孕期要定期产前检查,保证优生优育,避免高危儿的出生。
孕妇生产时,根据自身情况,遵医嘱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避免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等情况。
主要是预防导致休克的各种病因、原发疾病的积极诊治,如控制感染、脱水、过敏反应、心肌损害、心律失常、严重贫血等等,如能及时控制上述病情,并促进恢复,则可有效预防休克的发生。
4102点赞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5-266.
[2]冯炳棋.新生儿休克及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21).
[3]弓莉莉.新生儿休克的病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方法探讨[J].健康大视野,2018,(004):210-211.
[4]别慧玲编著.新编儿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06):322-32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