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近视是指眼睛在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过眼睛屈光系统曲折后形成的焦点在视网膜前,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象,是常见的一种屈光不正,是儿童时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引起,根据屈光度数分为轻度近视(小于300度)、中度近视(300~600度)、高度近视(大于600度)。按照近视眼眼底有无病理改变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根据调节有无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性近视。近视不可逆,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不能治愈近视眼,框架眼镜是首选,可以使用隐形眼镜,特殊情况可以考虑十八岁以后进行角膜激光手术或者晶状体屈光手术矫正近视。预防控制近视发生发展的最佳方法是增加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眺望远方,平衡饮食。
根据近视度数高低分为轻度(小于300度)、中度(300~600度)、高度近视(大于600度)。
根据调节参与有无分为假性近视、真性近视、混合性近视。
根据屈光成分分为屈光性近视和轴性近视。
根据眼底有无病理性改变分为单纯近视和病理性近视。
近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好发于儿童、直系亲属有近视病史者。电子产品使用频繁可以诱发近视。
轻度、中度近视属于多基因遗传,高度近视属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遗传在近视形成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长时间持续使用眼睛看近处东西,会促使近视发生发展。
眼球发育异常,导致眼轴发育延长也是重要原因。
照明不足、阅读距离近、字体小、背景光弱等,可以诱发近视眼。
饮食不平衡,偏食、过甜食品容易诱发近视。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容易诱发近视。
全世界近视眼的发病率相当高,是眼科常见病,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种间有明显差异。近30年来,我国近视眼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近视率依次是小学生20.23%、初中生48.18%、高中生71.29%、大学生73.01%。受教育程度愈高,近视眼患病率愈高,近视眼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轻度、中度近视属于多基因遗传,高度近视属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遗传在近视形成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与儿童时期调节力强有关系。
轻度、中度近视受多基因遗传因素影响,高度近视属于常染色体隐形遗传。
如电脑工作者、学生等,过度调节可以引起睫状体痉挛,日久可以引起眼轴延长,发生轴性近视。
眼睛近视的症状是看远处东西模糊而看近处东西清楚,以及眼疲劳、外斜视或者外隐斜、眼球突出,可见豹纹状眼底,视乳头弧形斑或者环形斑,眼底后极部漆裂纹改变、黄斑变性、后巩膜葡萄肿、周边视网膜变性,容易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玻璃体后脱离等。
近视眼由于眼轴延长,平行光线聚焦于视网膜前,视网膜形成模糊物象,导致看远处东西模糊。看近处东西由于眼睛调节因素或者近视眼远点在眼睛前,可以看近处东西清楚。病理性近视眼、超高度近视眼因为眼底存在病理性改变,看近处东西也模糊。
是由于调节和集合不协调引起。近视眼不及时进行治疗,过度近距离使用眼睛,使眼球过度调节破坏了调节与集合的平衡关系,出现看东西重影模糊、眼球胀痛、头痛、视物感觉困乏干涩,出现视疲劳症状。
中度、高度近视眼看近处东西不需要调节,集合不足,日久导致集合概念不全,而发生外隐斜或者显性外斜视。斜视眼多发生于度数较高的一只眼睛上。
高度近视眼眼轴延长,眼球向外突出,形成眼球突出,一般没有眼球运动障碍也没有复视现象,与眼眶占位病变引起的真性眼球突出明显不一样。
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底发生病理性改变,可以引起一系列伴随症状。
患者看东西时有遮挡感,并发视网膜脱离时,遮挡感更严重。
当病理性近视并发黄斑变性、黄斑出血或黄斑裂孔时,观察物体时可感受到变形等异常。
高度近视患者常表现为极度的内下斜视,眼球转动受限,看物体时有重影感。
病理性近视可出现继发性色觉异常。常见有蓝色觉及黄色觉异常,当病变累及黄斑部时,可出现红色觉异常。
病理性近视的光敏感性可能降低,对于环境光线变化的调节能力变弱,导致从强光处进入暗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并看清物体,甚至出现夜盲。
高度近视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飞蚊症可能加重,眼前有黑影飘动的感觉,似有蚊虫在眼前飞动。
近视眼随着年龄增加,眼轴长度延长,可以早年发生玻璃体液化混浊,出现飞蚊症。玻璃体与视网膜之间脱离,可以引起眼睛闪光感,严重牵拉视网膜出现视网膜裂孔或者发生视网膜出现、玻璃体积血。
中、高度近视视网膜周边变性玻璃体牵拉裂孔,可以形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严重影响视野视力,甚至导致失明。
近视眼继发青光眼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近视眼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容易并发白内障,与眼轴延长、眼球扩大、眼球营养不良、晶状体代谢障碍相关。
近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病情、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当患者出现看远处东西模糊而看近处东西清楚、视力下降、眼疲劳、外斜视或者外隐斜时,需要去眼科检查。进行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睫状肌麻痹剂散瞳验光等检查,需要与假性近视、散光、弱视等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眼科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屈光检查、眼底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远视力降低,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远视力降低,并看远处东西模糊、重影、眼疲劳等,高度怀疑近视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近视的患者,若出现视野暗影、闪光感、视力进行性下降等,应立即就医。
患者需要到眼科检查。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视力下降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重影、眼疲劳、外斜视等)
有没有近视家族史?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检查是眼科基础检查项目,可以了解眼球屈光间质状态,检眼镜检查可以了解玻璃体、视网膜、视乳头有没有病变。近视眼一般是豹纹状眼底,中高度近视可见视乳头弧形斑或者环形斑,视网膜后极部漆裂纹样改变、黄斑变性、后巩膜葡萄肿、周边视网膜脉络膜萎缩变性等改变,容易并发玻璃体液化混浊后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并发白内障等。
电脑验光仪可以了解眼睛屈光状态。眼科A超、B超可以了解眼轴长度及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脱离等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以了解视网膜黄斑病理性改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以了解有没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电图可以了解视网膜感光细胞、双极细胞及视网膜血液循环功能。近视眼,尤其是儿童近视眼,需要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孔验光,测量准确度数。
其学术名称为睫状肌麻痹验光,是国际公认的诊断近视的金标准。对于12岁以下,其是初次验光或有远视、斜视、弱视和较大散光的儿童,建议必须进行睫状肌麻痹验光。
眼底检查通常也在散瞳之后进行,包括彩色眼底照相、直接检眼镜检查、间接检眼镜检查等。可以直观看到和分析眼底病变,对于中、高度近视或有眼底病变症状的患者尤其有必要。
典型近视症状,如看远处东西模糊而看近处东西清楚,结合散瞳孔验光结果可以明确诊断,一般低于300度为轻度近视,300~600度为中度近视、大于600度为高度近视。
多见于儿童、青少年,看远处东西模糊看近处东西清楚,视力波动,小瞳孔验光结果提示近视眼,眼睛充分休息或者使用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孔,验光结果正常或者是轻度远视。
多表现近距离工作、阅读不能持久,容易出现眼睛酸胀疼痛、头痛尤其是前额部位,眼疲劳、有重影。验光可以明确诊断。
单眼或者双眼矫正视力低于正常,眼睛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多见于斜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形觉剥夺等。早发现早治疗一般会恢复正常。
高度远视眼看远处东西模糊,看近处东西也模糊,为了得到一个不清楚的大物象,可以看近处东西时将物体拿到眼前看,酷似近视眼。散瞳孔验光就可以明确诊断。
由于近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目前临床上主要是矫正近视。近视眼需要终生观察。儿童近视眼可以使用低浓度睫状肌麻痹剂治疗。手术矫正近视需要严格的检查,符合条件才能手术。
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适用于假性近视、轻度、中度近视患者,主要副作用是眼睑户外怕光。使用需要在眼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要随意使用此类滴眼液。
适用于700度以下近视,手术后疼痛等症状严重。
适用于1200度以下近视,手术后并发症减少。
适用于1500度以下近视,手术后愈合快速。
是目前手术矫正近视的主流手术,尤其是中高度近视患者,属于眼内手术,也需要严格的筛查。
近视眼不可逆,框架眼镜是首选,也可以使用隐形眼镜或者角膜塑形镜。隐形眼镜矫正近视消除了框架眼镜出现的三棱镜现象、看东西变小现象以及不能矫正屈光参差患者的缺点,规范化操作是关键。角膜塑形镜矫正600度以下近视效果好,能够达到白天不使用框架眼镜目的,也有延缓近视发展作用。
近视目前无法治愈,但是有效且规范的矫正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近视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近视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注意定期进行眼部的检查即可。
眼睛近视为终身疾病,目前尚不能治愈。
眼睛近视人群半年检查一次即可,主要是视力检查以及眼底检查。
近视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平衡饮食,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多进食高蛋白、高钙质、粗纤维食物,多食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
近视患者可以进食高蛋白饮食,如瘦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可以进食高钙质食物如鱼虾等,多食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如苹果、西红柿、橘子等。一般不主张进食含糖高的食物。
不饮酒,每天食盐<6g。
手术患者适量进食粗纤维饮食,如粗粮、芹菜等,增加肠蠕动,避免便秘导致眼压增高。
近视患者使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时,需要注意不良反应。平时注意监测近视度数变化,发展过快需要排除圆锥角膜、青光眼,也需要避免向高度近视发展。
了解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正确服用。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可以引起瞳孔扩大,使眼睛畏光不适。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接触大自然,眺望远方,可以进行低、中强度的体育锻炼。
眼疲劳时适当进行眼保健操,平时注意眼部卫生。
进行手术的患者,注意术后避免眼压增高,避免剧烈运动,避免咳嗽和便秘。
近视度数监测,可使用便携式视力表在家进行自我视力监测,并进行记录。
近视发展快速的患者需要眼科检查明确诊断,排除眼压高青光眼、排除圆锥角膜等。
由于近视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或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重视近视眼的早期筛查,建立儿童视力健康档案,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近视发生发展。
对于学龄前儿童需要进行眼科体检,建立眼睛健康档案,最好每年2次眼科体检。
需要小瞳孔验光粗查验光,根据病情决定选择睫状肌麻痹剂散瞳孔验光测量正确度数。
近视眼的发生与饮食不平衡有关,需要饮食多样化、平衡化。
经常运动,增加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眺望远方,户外活动1天大于2小时。
注意阅读距离、姿势、时间、字体大小、背景光强度等适宜,可以做眼保健操缓解眼疲劳。
4900点赞
[1]葛坚,王宁利.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20.
[2]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0.
[3]赵堪兴,杨培增.眼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