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湿疹是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之一,其临床表现以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为主,多伴瘙痒,其发病人群广,且不分年龄、性别和地域,对患者生理、日常活动、社交娱乐、家庭等方面具有严重影响,急性湿疹病损容易播散﹐而亚急性湿疹除损害形态有改变外,而不大会播散﹐只是局部潮红,渗出又有些加重,可以有些结痂。它是一个过渡期,发展加重进入急性期,减轻好转可进入慢性期。
乳房湿疹、手部湿疹、小腿部湿疹、阴囊湿疹、女阴湿疹、脐窝湿疹、肛周湿疹、耳部湿疹。
自身敏感性湿疹、婴儿湿疹、钱币状湿疹和乏脂性湿疹。
亚急性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极为复杂,至今未完全阐明。中西医提出了不同可能的机制,但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婴儿,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处的人群,长期在外暴晒的户外工作者、皮肤敏感及免疫异常者易好发,亚急性湿疹。粉尘、花粉、油漆、染料、洗洁精可能会诱发亚急性湿疹。
现代西医认为亚急性湿疹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具有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多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发病。其中外在因素主要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潮湿环境、物理刺激、化学刺激等。内在因素主要有情绪精神改变、内分泌、遗传等。
粉尘、花粉、油漆、染料、洗洁精可能会诱发亚急性湿疹,但具体原因不明,可能与免疫异常有关。
亚急性湿疹是常见病,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我国一般人群亚急性湿疹患病率约为7.5%。美国人群亚急性湿疹患病率约为10.7%。发展中国家亚急性湿疹的流行率有增高的趋势。
婴儿,长期生活在阴暗、潮湿处的人群,长期在外暴晒的户外工作者、皮肤敏感及免疫异常者易好发亚急性湿疹,具体原因不明。
亚急性湿疹患者可表现为红斑、鳞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皮损,其发病过程通常开始于幼儿期,婴儿可并发奶癣、皮肤脓疱、皮肤感染性斑块等。
亚急性湿疹的症状常表现为皮损范围缩小、红肿减轻、渗出减少,皮损以丘疹、丘疱疹、结痂、鳞屑为主。
患者还可见轻度糜烂面,皮损处颜色较黯红,瘙痒程度不及急性湿疹严重,但可阵发性加重,表现为剧烈瘙痒。
由于婴儿长期进食母乳或奶粉冲剂,若没有彻底清理奶渍,奶液存留在皮肤褶皱中易并发奶癣。
由于亚急性湿疹患者大多具有免疫问题,当免疫力低下时,细菌、病毒等易感染患者,造成皮肤感染性斑块,若感染菌为化脓性细菌,则会导致皮肤脓疱。
对于皮肤敏感及免疫异常者等高危人群,或有疑似亚急性湿疹临床表现的患者,如顽固性瘙痒、疼痛和感染等,应该及时就诊于皮肤科,辅助皮肤微生物检测、组织病理生理检测以明确诊断,注意与真菌感染、细菌感染相鉴别。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皮肤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症状,高度怀疑亚急性湿疹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亚急性湿疹的患者,若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皮肤科就诊。
什么时候出现的皮肤症状?
皮肤疼痛、瘙痒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糜烂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临床标本直接涂片显微镜检是检测真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首要步骤,也是最快速、价效比最具优势的诊断手段。
正常无菌部位组织病理显微镜检可发现真菌或细菌感染。
包括组织胞浆抗原检测、甘露聚糖检测和G试验等。
检测真菌、细菌、支原体等病原菌的核酸以确诊。
用以确定具体病原菌的治疗,并且进行药敏测定以排除耐药菌株的可能。
有的患者可能是由于过敏反应引起的症状,所以可以让患者检查一下过敏原,以免以后再次发生
一般亚急性湿疹的发疹为多形性,以红斑、丘疹、丘疱疹为主,皮损中央明显,逐渐向周围散开,境界不清,弥漫性,有渗出倾向,慢性者则有浸润肥厚。
病程不规则,常反复发作,瘙痒剧烈,亚急性湿疹是由急性病变拖延4周以上形成。
手足部亚急性湿疹需与手足癣鉴别,后者皮损境界清楚,有叶状鳞屑附着,夏季增据,常并发指(趾)间糜烂,鳞屑内可找到菌丝。
患者一般有化脓、发热等症状,且镜检可见细菌,药敏试验可进行筛选敏感抗生素。
由于亚急性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仍缺乏病因治疗。临床中主要遵循早期和长期、积极而理性、综合治疗、治疗措施个体化等原则,对亚急性湿疹患者进行疾病教育、医学营养治疗和药物治疗,患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现代医学在内服药物治疗亚急性湿疹方面主要选用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拉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异丙嗪等。
可用于亚急性湿疹治疗,在抗炎及降低血管通透性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糖皮质激素为皮肤科常用药,对多种皮肤病均有效,临床外用糖皮质激素较口服糖皮质激素更为安全。但突然停药易复发,因此糖皮质激素的阶梯疗法、配合其他药物联用等方法逐渐成为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主流。
免疫抑制剂是对机体的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可以有效于免疫有关细胞的增殖与功能。皮肤科疾病大多与变态反应有关,近年来外用免疫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软膏在亚急性湿疹等变态反应疾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保湿剂在治疗及改善亚急性湿疹临床症状等方面的作用明显,其适应性广,且不良反应罕见,可减少表皮水分丢失,有助于缓解亚急性湿疹症状,减少病情复发,还有助于恢复受损的真皮屏障功能,减少干燥皮肤瘙痒,增强局部皮质类固醇的功效,并具有保留类固醇作用。
本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亚急性湿疹患者无法治愈,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患者治疗初期,至少应每月复查一次。
本病不能治愈。
本病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亚急性湿疹患者治疗刚开始,至少每月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症状控制稳定后,可3个月复查一次,主要进行视诊等检查,了解患者亚急性湿疹的治疗情况,病情是否痊愈。
亚急性湿疹一般无需进行特殊的饮食调理,日常保证营养丰富、均衡即可,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亚急性湿疹患者的护理以保持患处清洁为主,避免接触已明确的致敏原,若患者皮疹加重,疼痛加剧应立即就医,同时也应注意服药后的药物反应,按医嘱进行服药。
尽量避免接触已明确的致敏原及洗洁精、肥皂等。
保持室内安静、清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床单衣物。
吸烟可能是过敏性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以及手部亚急性湿疹的重要危险因素,生活在二手烟侵袭的家庭的儿童比没有二手烟侵袭的患者更容易出现喘息、鼻炎和亚急性湿疹,因此,应戒烟或避免二手烟的吸入。
避免接触诱发亚急性湿疹的因素,如粉尘、花粉、油漆、染料、洗洁精等。起居有常,生活有规律,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急性伴渗出患者避免长时间接触水;尽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忌用肥皂及热水清洗,宜用温水;不能搔抓及摩擦皮损处,宜穿柔软、透气性好的棉质内衣裤。
若亚急性湿疹患者的皮疹情况加重,疼痛加剧应立即就医。
因亚急性湿疹的分期、严重程度及患者自身症状的不同,临床上应合理制定治疗方案。口服抗组胺药物配合外用糖皮质激素常作为首选方案。
但应注意,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等,口服抗组胺药物及外用糖皮质激素是应选取较为安全的药物,并注意用药剂量。
此外口服抗组胺药物时尽可能晚上服用,若工作时间为夜间可早晨服用,以免口服后出现嗜睡、头晕的症状影响日常工作。
必要时可将H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联用,或每日两次口服H受体拮抗剂。
对于亚急性湿疹合并感染或亚急性湿疹急性期,常选用抗生素改善感染症状并避免外用激素药膏,以免加重病情。
西药外治法较内治法而言,应用更安全、便捷,应用更为广泛。但应注意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在选用外用药物时,尽量避免选用强效糖皮质激素;特殊部位如面部、黏膜部位等尽量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新的疾病。
对于皮肤敏感,免疫异常的人群,一旦出现皮肤瘙痒、疼痛、水泡、红斑等应立即筛查,同时也应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室内安静、清洁,对于亚急性湿疹的预防有一定帮助。
对于皮肤敏感,免疫异常的人群,一旦出现皮肤瘙痒、疼痛、水泡、红斑等应立即筛查,以求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避免接触诱发亚急性湿疹的因素,如粉尘、花粉、油漆、染料、洗洁精等。
长期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可以经常的通风,保持环境和空气的干燥。
对于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人应减少接触过敏原,预防过敏的发生。
对于长期接受暴晒的人群,应做好防护。
4092点赞
[1]王丽坤,张燚.中医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9,32(01):74-77.
[2]孙志高,路军章,周杉京,樊金灼,许成勇.中医药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8):3617-3619.
[3]王雅莉,李彤彤,赵艳霞.近5年中医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7,16(05):474-477.
[4]范瑛,宋坪.中药湿敷治疗亚急性湿疹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5,8(01):108-112.
[5]张优琴,方霞,周明华.亚急性湿疹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5,17(03):301-303+3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