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心房扑动是指心电图上具有典型的锯齿样波形,是一种常见的快速、规则的房性心律失常,多由心房肌及其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所致。从胎儿期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多数患儿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轻者无症状,重者会有心悸、晕厥,甚至心源性休克等,地高辛以及普萘洛尔等药物有一定疗效,直流电复律是终止小儿心房扑动最有效的方法。病情严重的患儿需及时治疗,否则极易死亡。
心电图的心房扑动波为负向锯齿波,又称为常见型。
心电图的心房扑动波为正向波,又称为不常见型。
小儿心房扑动多因心房肌及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冲动在心房肌内或经房室旁路产生折返引起。多数患儿有器质性心脏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尤其多见于大动脉错位并且行手术后的患儿。其他心内手术创伤、瘢痕组织也是本病诱因。其他的疾病,例如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心外因素如洋地黄中毒也可出现小儿心房扑动。
心房肌及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是大动脉错位,还有房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均可造成小儿心房扑动。
术后瘢痕组织的形成为小儿心房扑动提供条件,尤其是大动脉错位并且相应手术的患儿经常出现小儿心房扑动。
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也会造成小儿心房扑动。
洋地黄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相近,且个体对其敏感性差异较大,容易导致心房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加,导致小儿心房扑动。
低钾血症较为常见,此时心肌细胞兴奋性和自律性增加,可能导致小儿心房扑动。
小儿心房扑动在小儿心律失常中发病率低,无地区差异性,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尤其多见于大动脉错位并且经过相应手术的患儿。
婴幼儿,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者:小儿及先心病的患儿心房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产生心房异位起搏点,并且形成折返,造成小儿心房扑动。
小儿心房扑动患儿的症状和体征与病情的轻重和心室率的快慢有关,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晕厥、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心悸,小儿心房扑动最常见症状之一,患儿出现心慌、胸闷,同时心率、脉搏显着增快。
乏力,患儿轻微活动后容易疲劳,全身无力。
气促,表现为气短,轻微活动即出现呼吸急促。
呼吸困难,呼吸急促,伴有口唇面色青紫,同时胸骨上方、锁骨上方以及肋间隙出现凹陷。
皮肤可出现紫纹。
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晕厥,患儿突然无先兆晕倒。
昏迷,大声呼唤患儿时没有回应。疼痛刺激如掐手、掐大腿可有痛苦表情,但深度昏迷时,即使强烈的疼痛刺激也无反应。
抽搐:,俗称“抽风”,表现为肢体僵硬或抖动,可伴有口吐白沫、口唇发青或发紫,持续数分钟后恢复。
当患儿出现心动过速时,容易发生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是一种获得性扩张型心肌病,有呼吸困难和下肢水肿等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当患儿心动过速,容易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水肿以及颈静脉怒张等表现。
当患儿心动过速,心排血量下降,导致全身低灌注的表现,如低血压,面色苍白,尿量减少等表现。
部分持续性房扑的患儿会并发血栓,发生血栓栓塞,严重者导致猝死。
一旦心室率过快,会导致患儿心源性猝死,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呼吸迅速停止、瞳孔散大等。
当出现房扑相关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若有严重并发症时立即就医,以防患儿死亡。本病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等不难诊断,本病需与房颤,房速等疾病鉴别。
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需要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现心悸、乏力、呼吸急促和精神不振等情况的患儿应及时就医。
出现呼吸困难、口唇青紫,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昏迷或抽搐的患儿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求救。
患儿应优先考虑去儿科就诊。
新生儿出现房扑要去新生儿科就诊。
有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患儿要去急诊科就诊。
因为什么症状来就诊?
目前有哪些症状?
症状持续了多长时间?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呼吸困难、晕厥、下肢水肿等?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尤其是先天性心脏病病史?
是否有手术史?
观察患儿是否有皮肤紫纹,胸骨上方,锁骨上方和肋间隙是否有凹陷,即三凹征是否阳性。
听诊心率,心音,杂音等,了解是否存在心律失常。
患儿脱衣并保持安静,在其肢体和胸壁上放置不同的电极片,捕捉心脏的电活动。观察是否有典型的房扑改变。
了解是否有心影扩大、肺淤血等改变。
观察是否有心脏畸形,心肌收缩力下降等异常改变。患儿脱衣保持安静,胸部放置涂抹超声耦合剂的超声仪器,记录心脏结果。
如果婴儿F波不明显,需做食管心电图协助诊断。将一根电极深入患儿食管来记录心脏活动,小儿如不配合需麻醉后进行。
了解患儿的电生理,确定异常搏动的起源点,更为准确。
更能捕捉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需要患儿24小时粘贴电极和携带记录盒,长时间记录心脏活动。
了解心肌是否有损伤和损伤程度。属于抽血化验项目。
了解患儿是否有细菌感染。属于抽血化验项目,主要有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当存在感染时,白细胞,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上升。
正常时为阴性,阳性或升高提示急性心肌梗死。
了解患儿是否存在低钾,低钙,低镁等情况。
有先心病病史或心脏手术病史等。
患儿出现心悸,乏力,呼吸急促,甚至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者昏迷抽搐等表现。
出现典型的房扑改变,常规心电图检查诊断不明时,可采用特殊检查。如动态心电图,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等,都可记录典型房扑改变,高度怀疑时,还可行介入性心内电生理检查。
临床表现与心房扑动有重叠,但心电图表现不同,房速有P波,但与窦性P波不同,且P波间等电线依然存在。
临床表现与心房扑动相似,心电图有助于鉴别。房颤的P波也消失,但取而代之的是小而不规则的基线波动,形态和振幅均变化不定,称为f波,且心室率及不规则。
小儿心房扑动需寻找疾病病因,以消除病因为治疗原则,通过药物如洋地黄制剂或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各种手术治疗如射频消融和电复律等方法来终止心房扑动。
立即停服洋地黄,并纠正可能伴随的电解质紊乱。
通过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
正常心脏新生儿或婴儿发生持续性心房扑动,1:1房室传导时,心室率极快,易致心肌病,发生心力衰竭,选用地高辛减慢心室率。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扑动时禁用地高辛,有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危险。
属于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此类药物转复窦性心律,并且可预防本病复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发心房扑动时用药物复律,可致心脏停搏,这点需注意。
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属于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各种室上速有效,尤其适用于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普萘洛尔
伴有心脏病或心房扑动呈持续性的患者,应及时终止发作,除选用地高辛加奎尼丁外,尚可用普萘洛尔控制心室率。
维拉帕米
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可控制心室率。
是转复房扑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服用大量洋地黄制剂的患儿。
可根治心房扑动,对于症状明显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儿应选择导管消融治疗。
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效果好,用于新生儿、小婴儿且无明显心脏病者更佳。接受地高辛治疗的患儿,进行电击复律可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术前一天宜停服地高辛。
小儿心房扑动的预后取决于原发性疾病的严重程度,若小儿心房扑动不能有效控制,常致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或旁路者大多手术后房扑可消失,部分患儿可并发心房内血栓,可致猝死。发生于正常婴儿的房扑,大多于1岁后消失或者房扑经治疗数月至数年后获痊愈。
小儿心房扑动部分患儿经过有效治疗,能够治愈。
小儿心房扑动症状较轻或已治愈的患儿一般不影响自然寿命,但部分患儿因没有及时处理导致死亡。
小儿心房扑动患儿出院1周后复查心电图等,以后每1~2个月复查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等;做手术的患儿术后口服华法林或肝素需每周复查一次凝血指标。
小儿心房扑动的饮食对于新生儿来说,在母婴情况允许时,提倡母乳喂养;对于婴幼儿来说,应该注意营养均衡并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母乳,在母婴情况允许时,提倡母乳喂养,鼓励新生儿早吸吮,按需哺乳,供给足够能量。
心力衰竭者给予低盐饮食,以防加重病情。
小儿心房扑动对于急性期的患儿,要注意休息和保暖,为其提供舒适和安静的环境,注意喂奶姿势,保持其大便通畅,防治患儿各种感染,随时安抚患儿的情绪,避免剧烈哭闹。
休息:急性期的患儿需完全卧床休息,症状好转方能逐步活动,注意保暖。
家长接触新生儿前后应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家长要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洁净。
保持患儿大便通畅,减少其用力排便的次数。
家长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属对于患儿要时时关怀,给予鼓励。
电复律后需卧床休息1~2天,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做射频消融根治术的患儿注意伤口情况,卧床休息,一般术后1周可进行正常活动。
注意患儿有无呼吸困难、缺氧、发绀、水肿、尿量减少等症状,及时发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每1~2个月行心电图检查,检测病情是否好转。
每1~2个月行血常规和生化检查,以便调整用药。
术后需口服华法林或肝素的患儿需每周监测凝血指标,以便调整用药。
小儿心房扑动主要的预防措施是在小儿出生前,夫妻要做好遗传咨询、产前筛查、产前保健;对于已经出生的患儿,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并且减少手术创伤以及术后瘢痕。
遗传咨询:因为先心病中有一部分有遗传倾向,若有家族史者要做好遗传咨询。
产前保健:在妊娠早期积极预防风疹、流感等病毒性疾病,孕妇应尽量避免服用药物,如必须使用,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孕妇尽量少接触射线、电磁辐射等不良环境因素。
产前筛查:孕中期18~22周为先心病的最佳检测时间。
先心病,先天性心脏病或旁路者大多数手术后房扑可消失。
积极治疗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
防治各种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
洋地黄中毒者立即停服洋地黄制剂,并且纠正可能伴随的电解质紊乱。
尽量减少手术中的创伤,避免术后瘢痕导致房扑。
4213点赞
[1]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85-188.
[2]杨宝峰,陈建国.药理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钟南山,陆再英,徐永健[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85-18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