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是股外侧皮神经在通过髂前上棘处的骨-韧带管内受到压迫而引起的一种“特发性”感觉异样性疼痛,主要表现为大腿前外侧的感觉异常。本病并不少见,多见于中年人,单侧患病较多,但亦可有双侧同时发病。长期存在体位不当或者姿势不良可致使股外侧皮经卡压综合征,如长时间腰椎侧弯或髋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等,存在骨盆骨折、异物、肿瘤等压迫的患者也可导致该病的发生,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诊治。
引起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发生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因素、本身因素等,但直接的病因主要是压迫损伤。
股外侧皮神经在出骨盆入股部有成角,加之解剖变异,当肢体活动、体位不当时,神经受到牵拉、摩擦,造成局部组织水肿,肌筋膜鞘囊增厚,引起卡压。
骨盆骨折、肿瘤、异物、石膏压迫引起卡压。
手术取髂骨时,局部瘢痕粘连造成压迫神经。
外伤或血友病发生腰肌筋膜内血肿引起卡压。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多见于中年人,单侧患病较多,但亦可有双侧同时发病。
骨盆骨折患者,特别是使用石膏外固定的时候,压迫股外侧皮神经会引起本病。
长期姿势不当的人,股外侧皮神经受到牵拉、摩擦,容易造成局部的水肿,肌筋膜鞘囊增厚,会引起卡压,引发本病。
腰臀部扭伤,导致腰肌筋膜内血肿,从而卡压股外侧皮神经,引发本病。
先天解剖异常,股外侧皮神经在出骨盆入股部有成角,神经容易受到摩擦和牵拉,造成局部水肿,肌筋膜鞘囊增厚,出现卡压,引发本病。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多一侧发病,起病可急可缓,主要症状是大腿前方及外侧的皮肤疼痛。
该征主要表现为大腿前方及外侧皮肤麻木、刺痛或烧灼样疼痛,初期疼痛为间歇性,逐渐成为持续性痛,且因持久站立、远距离行走、衣服摩擦、仰卧位大腿过度伸展等动作使疼痛加剧。坐位、卧位时疼痛减轻或消失,髋关节过伸时疼痛加重。
髂前上棘内侧并沿此向下约2cm处有压痛点,向下放射,但不超过膝部。股前外侧皮肤可有局限性感觉减退。
Tinel阳性,患者常可出现起坐困难,病情严重者需要借助外力才可坐起,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弯腰受限。
长期的股外侧皮神经卡压,大腿前方和外侧皮肤可出现刺激性症状,如出汗增多,也可表现为功能缺失症状,如出汗减少等。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当卡压持久、压迫严重时,出现神经纤维脱髓鞘变化,造成患者出现大腿前方及外侧皮肤感觉障碍。
若患者股前外侧出现麻木,同时伴有灼痛等症状应怀疑为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可能,需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行相关检查,明确具体病因。
有腰臀部闪伤、扭伤病史的患者应该定期复诊,一旦检查中发现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症状、体征,都需要遵医嘱进一步检查。
发现大腿前方及外侧皮肤麻木、疼痛,高度怀疑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患者,若见疼痛加重,应该及时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骨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疼痛症状严重,可以去疼痛科就诊。
近期是否有腰臀部的外伤史?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大腿前方以及外侧皮肤麻木、疼痛等)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
对生活有没有什么影响?
髂前上棘内侧处有明显压痛点,且髋过伸运动可使疼痛加剧。另外,还发现在患者侧大腿的外侧有感觉异样的范围内,出现多种感觉干扰。触觉、痛觉、温度觉均有减弱,但深压仍存在。在碰触时会引起一种不愉快的感觉,患者无运动障碍或肌肉萎缩。
X线检查可排除腰椎、髋部、骨盆等部位的骨性病变,CT、MRI检查可排除结核、肿瘤以及炎症性疾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根据该神经行走及其分布区的疼痛、感觉异常及皮肤出汗,甚至皮肤萎缩,可初步诊断。
髂前上棘内侧直下约2cm处(股外侧皮神经投影处)出现局限性压痛点,压之有向肢体远端放射感(Tinel征阳性)。
肌腱反射存在,不出现股四头肌萎缩。
X线、CT、MRI等检查排除其他性质的病变即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一般在髂嵴中点下2cm处,臀上皮神经炎可出现持续性牵扯痛,活动时加剧,休息后减轻。疼痛可沿大腿后外侧放射,但一般不超过膝关节水平。患者腰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等活动明显受限,患侧髂前上棘与大转子连线中点水平线内侧约3.5cm处常有明显压痛。可有跛行,双腿抬高受限,且牵拉患肢时疼痛加重,一般经CT、MRI检查即可鉴别。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诱因,选择药物对症治疗,配合物理治疗,必要时可选择手术治疗。
去除致病因素或进行病因治疗,如避免腰带、紧裤等各种理化因素刺激,改变生活习惯,矫正脊柱畸形。
目的为缓解疼痛,适合病程较短、症状较轻的患者,如阿司匹林。
目的为营养周围神经,修复、调理股外侧皮神经,如神经保护剂。
该手术可解除、改善神经卡压的状态,有利于炎症消退。若患者神经受压出现变形,触之有硬感,或是疼痛较为剧烈,应行神经松懈手术,以减轻创伤反应以及水肿、组织液的渗出。
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小针刀形似针灸的针,可松懈粘连的软组织,缓解被卡压的末梢神经,阻断疼痛的传导,改善局部新陈代谢,有利于无菌性炎症的消退。
主要包括HANS疗法或激光、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也可选择痛点封闭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有明显疗效,每周2~3次,5次为一疗程。在髂前上棘内侧1~1.5cm,腹股沟韧带下缘,用短注射针头垂直进针至筋膜下,出现异感后,抽吸无血可注射药液。若找不到异感,可做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扇形浸润。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经过积极有效、规范的治疗,一般是可以治愈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疼痛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能治愈,部分患者会出现反复麻木、疼痛的现象。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治疗结后应每一、三、六个月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医。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局部疼痛、麻木症状减轻并消退为主,应合理控制总热量,控制体重,减轻下肢的负重压力。
控制体重,多吃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海产品、鸡蛋、豆类、绿叶蔬菜、芥菜、乳酪等。
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
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注意正确的服用药物治疗,尽早的进行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控制体重,放松情绪,避免病情加重。
正确服用各种营养神经、止痛药物,了解该类药物的用法、用量,以及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每天在医生监护下或谨遵医嘱做腰骶部、患侧下肢的功能锻炼,运动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防止外伤。
股外侧皮神经综合征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锻炼应该从疼痛缓解时进行,应循序渐进,避免暴力运动。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与外伤、劳损、患者肥胖有一定关系,做好日常防护、注意休息、控制体重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
做好劳动保护,避免外伤引起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发病。
低脂饮食,适当的锻炼身体,控制体重。
注意避免不当体位以及不良的姿势,不要长期使用低腰带。
存在骨盆骨折、异物、肿瘤等外在压迫的患者应密切注意身体的变化,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4696点赞
[1]韦英才,桂春.中国壮医外科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2]刘延青,崔健君.实用疼痛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樊碧发,高崇荣,卢振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李德爱,吕良忠,魏筱华.神经内科治疗药物的安全应用[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5]田伟.实用骨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