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由凝血酶原基因缺陷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其基因缺陷导致凝血酶原蛋白分子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影响了凝血酶原的合成、分泌和活性,造成其活性和(或)抗原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该病是一种罕见病,主要病因为基因缺陷。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可导致关节畸形和贫血的并发症。目前没有特异治疗方式,主要是对症治疗。
功能正常的蛋白质合成降低所引起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方式传递。
相对常见,异常蛋白质分子合成引起的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凝血酶原的缺陷可表现在钙离子结合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活性异常等。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主要病因为基因缺陷,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本病常好发于有家族史及近亲结婚者,一般无其他诱因导致本病。
凝血酶原为肝细胞合成的一种维生素依赖性凝血因子,基因缺陷导致凝血酶原缺乏或结构异常,使凝血酶导致凝血机制的异常。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是一种罕见病,全球仅有几十例。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有家族遗传倾向,有家族史者发病率明显升高。男女均可遗传,也均可罹患,近亲婚配的家族中发病率更高。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典型症状为出血,多数患者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消瘦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关节畸形、贫血等。
出血倾向的严重程度与凝血酶原的功能活性有关。主要表现为鼻衄、月经过多、皮肤瘀斑、血尿、创伤或手术后出血、拔牙后出血略多于正常人,患者较少发生血肿、脐带出血及关节出血。
由于出血,患者可伴随出现全身乏力、面色苍白、头晕、消瘦等症状。
病程长,反复出现关节内出血者导致关节滑膜增生,关节僵硬,关节内血肿压迫骨和软骨导致关节畸形。
病程长、出血量大者可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等症状。
当出现反复出血的症状,及时就诊血液科,行体格检查、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活性检查等,明确是否为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本病要注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维生素K缺乏相鉴别。
当出现反复出血的情况下需要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出血量逐渐增加,出现全身不适应及时就医。
大量出血不止的情况应立即就医。
优先考虑去血液科。
患者父母是否为近亲结婚?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出血)
在什么条件下出血加重或缓解?
有无家族遗传性血液疾病?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医生通过视诊检查患者营养状态,有无消瘦或面色苍白。皮肤表面有无瘀斑、瘀点等出血部位,有无关节肿胀、畸形,步态有无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激活酶时间延长,但凝血酶时间正常。
通常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方法,对凝血酶原基因进行分析,明确基因诊断。
本病主要通过患者的典型症状和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患者出现反复出血的症状,表现为鼻衄、月经过多、皮肤瘀斑、血尿等。
凝血试验示凝血酶原时间、凝血激活酶时间延长,但凝血酶时间正常,并结合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引起的获得性循环抗凝血酶原抗体易与本病混淆,有蝶形红斑、光过敏、脱发、口腔溃疡、关节痛、关节炎、关节畸形、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症状。通过自身抗体检测和临床症状可与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鉴别。
维生素K缺乏为获得性凝血酶原减低症,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紫癜、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患者一般存在引起维生素K缺乏的基础疾病,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与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鉴别。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目前没有特异治疗方式,需长期持续性治疗。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一般不需治疗,出血严重者主要是对症治疗。
本病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本病一般无需进行手术治疗。
对出血患者用替代治疗,凝血酶原体内半寿期约60小时以上。对出血不很严重病例可输注新鲜血浆,冰冻血浆或4℃保存血浆。严重出血或手术患者可用凝血酶原复合物。
应注意凝血酶原复合物可能引起血栓和DIC并发症,在达到有效止血条件下剂量宜小。一般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20单位/kg或血浆20ml/kg;可使凝血酶原水平达到正常人的40%~50%。
对严重创伤或手术的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水平应提高并维持在40%以上,直到伤口愈合。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的预后取决于出血倾向的严重性,以及是否发生输注治疗引起的并发症,如肝炎和艾滋病等。本病不能治愈,多数不影响自然寿命,也无后遗症。另外,患者每年需定期复查体格检查和凝血检查。
本病目前不能治愈,及时治疗可挽救生命。
经过替代治疗后多数不影响自然寿命。
该病患者每年需定期复查体格检查和凝血检查。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患者应避免粗纤维食物以及辛辣刺激饮食,日常避免吸烟饮酒、暴饮暴食,日常可补充微量元素,有助于缓解贫血。
血小板减少者最易出血,食用粗纤维食品,在消化过程中与消化道黏膜大量磨擦,会导致消化道出血。
由于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患者经常出血,可以多食用含铁、锌等食物,如动物血制品、红枣、枸杞、瘦肉、蛋黄、动物肝脏等食物,对于贫血有一定的恢复作用。
如辛辣刺激饮食、吸烟饮酒、暴饮暴食、饮食不卫生,这些都可能导致胃肠黏膜出血受损,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患者可能出现肠道出血。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患者的护理做好预防出血工作,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属及患者平时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每年需定期复查体格检查和凝血检查,同时多关心患者的心情。
做好预防出血工作,其他脏器严重出血时应及时补充血容量,并注意观察有无发热、肝炎等并发症。应注意避免各种外伤,避免应用扩张血管以及抗凝的药物。
平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作息规律,以减少和避免外伤出血,切勿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避免外感风寒。
家属及患者平时注意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每年需定期复查体格检查和凝血检查。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患者经常会产生被孤立、自卑、悲观等情绪。家属应该要给予患者精神安慰,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长久反复出血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应指导其预防出血的方法,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孕前做好遗传咨询,孕期定期产检可早期筛查。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陷症属于基因缺陷性疾病,一般无很好的预防方式,避免近亲结婚可进行适当预防。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孕前做好遗传咨询,孕期定期产检,可早期筛查。
4200点赞
[1]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血液病学:上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05-708.
[2]葛俊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618-620.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下册.第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838-840.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