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脂肪炎是一种少见的肠系膜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包块。该病是由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肠系膜广泛增厚,继而纤维化,故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症、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症、退缩性肠系膜炎、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本病大多数临床经过良好,有自限性倾向,一般情况下可先行综合治疗,明确诊断后,首选药物治疗。
肠系膜脂肪炎病因未明,近年才被认识,大部分病例是非特异性的。但有一些伴随疾病或外伤、腹部手术史、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淋巴瘤或癌、自身免疫性疾病、结核病、胆固醇酯蓄积病、热或化学损伤等亦可引起。
肠系膜脂肪炎的病因、病原体和自然病程均不清楚。一般认为与细菌感染、腹部外伤、手术、血管损伤、过敏反应、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
肠系膜脂肪炎的病因可能与脂肪代谢障碍有关,如伴有某些酶的异常和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
肠系膜脂肪炎绝大多数发生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男性较女性多见。
肠系膜脂肪炎可发生于小肠系膜和结肠系膜,其中以小肠系膜受累者多见,有报道约占95%。
肠系膜脂肪炎主要发生于50岁以上人群,男女比例约为23:1,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肠系膜脂肪炎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体检时可触及腹部包块,部分病人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并发肠梗阻。
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位于上腹部,偶尔伴有腰背部放射痛。
体检最主要的发现是触及腹部包块,通常位于上腹部,部位较深,质地坚韧,有一定移动度,偶伴有压痛。
部分病人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减轻、发热;病变累及结肠系膜者,可有大便习惯改变及腹泻;当并发肠梗阻时,可有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及排气的表现;少数病人有腹胀、腹膜刺激征。
病变累及结肠时,炎症致使肠腔狭窄,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等。
肠系膜脂肪炎临床少见,且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一旦患者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疑似肠系膜脂肪炎的临床表现后应该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应及时入院治疗。
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体格检查及肠镜检查。一旦体检中出现腹部包块,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已经确诊肠系膜脂肪炎的患者,若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应立即就医。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普通外科、胃肠外科就诊。
腹痛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腹部包块、发热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及排便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大部分患者生化检查,即血液、尿液和大便常规检查均为阴性结果。少部分表现为白细胞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缺铁性小细胞性贫血、低白蛋白血症和C反应蛋白升高。
CT可明确显示病变的范围,是诊断肠系膜脂肪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显示脂肪、软组织成分和血管优于CT,是诊断肠系膜脂肪炎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见边界不清的以高回声为主的包块,其内若有低回声区,常提示脂肪组织坏死、液化;中心若有更高回声区,常提示为钙化。
消化道钡餐造影有时可见小肠移位或受压,但肠黏膜正常,钡灌肠虽可出现升结肠或降结肠钡剂通过受阻,但结肠黏膜无破坏,可除外结肠恶性肿瘤。
结肠有占位性病变及外压征象,结肠黏膜无溃疡。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患者病程长,表现为长期腹痛、乏力、消瘦、体重下降等,出现腹部包块,以右侧腹或右下腹为主,包块质硬、有压痛、活动度小。
消化道钡透及纤维结肠镜检查,消化道有占位病变,黏膜无溃疡。
典型的CT表现为围绕系膜大血管、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的单个或多个软组织密度肿块,其内可见脂肪密度和低密度囊变区,大血管和肿块周围可见“脂肪晕环”,肠袢向四周移位。其他表现为系膜根部围绕系膜血管单个或多个以脂肪成分为主的肿块,内有散在放射条索状或结节样软组织密度区,还有的表现为有包膜的密度不均匀肿块,内有脂肪、水样或软组织密度影,有少部分由于淋巴管扩张而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中心可见钙化。
回盲部及升结肠的癌肿,虽可于右下腹发现包块并伴右下腹慢性疼痛。但结肠癌病程早期即可出现大便性质及大便习惯的改变,而且钡灌肠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结肠内新生物。
较少见,多为恶性,病程进展较快,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或经腹腔镜直接取组织活检,可以在剖腹探查前获得正确的诊断。
肠系膜脂肪炎具有自限的趋势,多数患者经过数月至数年的治疗,症状可缓解。不能确诊的患者需行剖腹探查,进行手术治疗。
常用药物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及三苯氧胺联合用药,可以抑制腹腔内肠系膜的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
原则上不行病变肠系膜切除,因纤维化脂肪组织块切除后很快就会复发。对合并肠梗阻者,可行肠道旁路手术。剖腹探查的目的在于明确诊断(经术中冰冻病理切片)、切除病灶、解除肿块对肠系膜血管及肠腔的压迫。
主要在于解除对血管及肠管的压迫。
如有可能,尽量切除有病变的肠系膜,但不应伤及周围的组织及器官。
如病变侵及肠壁而发生狭窄,无法矫正者或位于回盲部的病变不能除外恶性肿瘤者,可以将肠管连同肠系膜病灶一并切除后重新吻合。
营养治疗是所有消化道疾病治疗的基础,是自然病程中任何阶段必不可少的措施。总的原则为确定合理的总能量的摄入,合理、均衡的分配各种营养物质,恢复并维持理想体重。
术后进食不宜过早,即使胃蠕动已恢复,也应将进食时间延至术后7~10天。术后较长时间禁食可减少消化液分泌量,有利于消化道黏膜的修复及减少肠瘘的发生。
开始进食后,指导患者先饮温开水30~50ml,间隔一小时重复2~3次,无不适后,进食流质如米汤、水果汁、鱼汤等,如无不良反应,再吃半流质如稀饭、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食。
患者出院时须仔细讲解饮食注意事项,如忌烟、酒、辛辣食物,饮食上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肠系膜脂肪炎具有自限性,大部分患者可以自行缓解,并发肠梗阻的患者经过及时手术治疗也可治愈。有效且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
肠系膜脂肪炎具有自限性,目前尚能治愈。
肠系膜脂肪炎患者如果护理得当、治疗及时,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肠系膜脂肪炎治疗刚开始,至少每3个月遵医嘱复查一次;达到治疗目标,可6个月复查一次。
肠系膜脂肪炎患者应注意膳食多样化、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避免不规律进食、暴饮暴食。饮食上以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为主,如新鲜蔬菜、水果、鸡蛋、牛奶、鱼肉等。
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少食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
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鱼、豆制品等。
肠系膜脂肪炎患者的护理以促进患者身体恢复正常为主,还需避免发生并发症或在并发症发生时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等。日常生活中家属和患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好日常护理。
患者应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健康的生活方式。
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避免剧烈的活动,避免进行重体力劳动。
肠系膜脂肪炎出现肠梗阻时,腹痛剧烈。当肠系膜血管绞窄时,可出现肠段坏死、化脓性腹膜炎甚至脓毒症,危及生命,故当突然出现剧烈腹痛不缓解时应立即就医。
由于肠系膜脂肪炎病因不明,目前还没有特异而有效的预防方法。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疾病发生、避免疾病进一步加重有益处。
若患者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需积极治疗。
患者注意适当减重,避免超重,注意休息,可以进行适当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4831点赞
[1]吴在德主编.外科学[M].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黄家驷,黄志强,吴孟超主编.外科学[M].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