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脱落最常见的原因,也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是指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视网膜裂孔流入视网膜下腔,导致神经上皮和色素上皮分离,主要临床表现为中心视力的损害、飞蚊症、视物变形。严重者视力急剧减退,甚至出现失明。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通过封闭裂孔的原则来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主要是由于玻璃体变性和视网膜变性所引起的,好发于黄斑部,其主要原因为视网膜裂孔形成、玻璃体牵拉与液化。
视网膜裂孔的形成是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前提条件,视网膜的变性、玻璃体的病变均可形成裂孔。
在形成裂孔的基础上,玻璃体进一步液化,液化的玻璃体通过裂孔流入视网膜下腔,形成该病。
剧烈运动可诱发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使得液化的玻璃体更容易通过裂孔进入视网膜下腔,增加该病的发病几率。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全球的患病率很高,且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调查显示,该病好发于30岁以上成年人,发病率为(6.3~17.9)/100000。
白内障患者经过手术后,可能会伴有视网膜的损伤,视网膜受损伤后更容易受到液化的玻璃体的侵害,更容易患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的患者,玻璃体、视网膜更容易发生病变,引起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晶状体存在病变的人包括晶状体眼缺失和人工晶状体,其眼部均为异常结构,容易发生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视网膜老化,器官功能衰退,是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高危人群。
该病有明显的遗传性,所有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病率更高。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典型症状为中心视力的损害、飞蚊症、视物变形。多数人还伴有视野的改变。少数人会出现闪光幻觉、眼压下降等症状。
中心视力即形觉,是视器分辨外部物体二维形状、大小、轮廓和细节的能力,它是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功能。中心视力检査旨在测定眼的视敏度,包括远视力和近视力,当发生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中心视力会受到损害。
飞蚊症是指眼前有飘动的小黑影,或点状、片状、条索状漂浮物,就像蚊蝇飞影,看白色明亮背景时更明显,有时可伴有闪光感。也有人称之为“飞蝇症”。是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典型症状之一。
视物变形指看物体时,物像扭曲变形,如变扁、拉长、变大、变小等。多见于屈光不正特别是散光,或见于视网膜疾病,尤其是病变波及黄斑部时。其中以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为常见。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表现为视野的改变,表现为中心暗点、生理盲点扩大,弓形暗影,周边视野收缩,水平性偏盲,双鼻侧偏盲和双颞侧偏盲等。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偶然也会出现闪光幻觉的表现。
初期脱离面积不大时,眼压呈现正常或稍偏低,随着脱离范围的扩大,眼压会出现明显的下降。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会出现视力下降的并发症,常表现为单眼发病,如不及时治疗可致失明。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会出现结膜炎的并发症,结膜炎症性疾病根据病情及病程,主要表现为患眼异物感、烧灼感、眼睑沉重、分泌物增多等。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会出现继发性视网膜病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玻璃体内棕色颗粒与灰色细胞团存在,玻璃体混浊增加,视网膜僵硬及皱褶出现等。
当患者的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可发展成为失明。
当患者突发中心视力的损害、飞蚊症、视物变形,结合患者有白内障手术史,或者视野改变、闪光幻觉等症状,则可能出现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此时应及时到眼科就医。通过相应医学检查判定病情,遵医嘱进行及时的治疗。
白内障手术患者定期进行眼科体检非常有必要,一旦体检中发现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体征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发现中心视力的损害、飞蚊症、视物变形、视野缺损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若见视力下降严重,甚至失明时,应立即就医。
眼睛有闪光感、出现黑影或漂浮物、视力明显减退时,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眼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头痛剧烈,可到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飞蚊症出现多长时间了?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中心视力的损害、飞蚊症、视物变形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头痛剧烈、恶心呕吐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眼部是否接受过手术?
通过视力表来对患者进行视力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视力情况,明确患者是否出现明显视力下降。
通过使用眼压计对进行眼压检查,可了解患者眼压有无异常,排除其他疾病。
可了解是否存在玻璃体病变,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可发现视网膜有裂孔存在,可观察到液化的玻璃体。
对黄斑部位的疾病有诊断价值,可发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可全面的了解患者的眼底病变,避免漏诊、误诊。
可通过检眼镜来直接观察眼底,观察视网膜病变情况,明确诊断。
当出现中心视力的损害、飞蚊症、视物变形等症状时,可初步诊断为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患者是否有过眼部手术、其他眼部疾病以及家族此类疾病的病史。
出现明显视力下降;眼压异常;通过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玻璃体存在病变;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等,存在上述情况即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视网膜劈裂症是指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劈裂为内外两层。视网膜劈裂的内层透明,视网膜血管常位于其上,可见雪片样白点。视网膜劈裂的外层,在未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分离时,很难辨识。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这一表现。视网膜劈裂症80%以上为双眼发病,而且双眼对称,性别无差异。常因有闪光感或飞蚊症等症状而就诊。
渗出性或浆液性视网膜脱离出现在某些疾病的过程中,但不合并裂孔。常见于视网膜血管或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时,可继发于炎症性疾病、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视网膜和脉络膜的肿瘤及出血。视网膜下液体移动是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特点,视网膜下液体的流动方向和重力方向一致。脱离部的视网膜表面光滑是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另一特点。
由于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或穿通性眼外伤后发生的玻璃体内增殖膜牵拉视网膜神经上皮使其与色素上皮分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病程缓慢,早期患者可无任何症状,当牵拉达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导致视网膜脱离时,患者可出现严重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失。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裂孔的形成为前提,所以治疗方法主要是封闭裂孔,主要方式包括巩膜外垫手术、玻璃体腔注气裂孔封闭术、玻璃体切除等。此外临床还会用到激光光凝、电凝、冷凝对疾病进行治疗。
当患者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情复杂时需行玻璃体切割术,玻璃体切割术主要是通过切除混浊的玻璃体或切除玻璃体视网膜牵拉,恢复透明的屈光间质和促进视网膜复位。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其创伤小,安全性高。
当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裂孔较小时,可行该手术,手术过程为缩小眼球内腔,减轻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引。
又称为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封闭裂孔,减少裂孔处液体的流入,减轻视网膜脱离造成的症状。该手术过程较为简单,但应该注意不合作者,如小儿或身体特别虚弱者谨慎使用该手术。
激光光凝、电凝、冷凝治疗,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可以封闭裂孔,达到治疗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目的,封闭裂孔是视网膜手术成功的关键。封闭裂孔后,裂孔下的液体逐渐吸收,可减轻视网膜脱离的症状。
经过有效规范的治疗能够减轻或消除该病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是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如眼球萎缩、视力丧失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疾病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后可痊愈。
该疾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
伴有原发病患者,应该追踪治疗原发病,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需对视网膜进行复查。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饮食无特殊禁忌,术后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温热食物,慎食肥甘油腻之品,多补充蛋白质。
适当补充蛋白质,氨基酸,锌元素,维生素类的食物,有利于提高提高视力,促进伤口的恢复。
多食有助于消肿止痛的食物可以让伤口很快恢复,如南瓜、大豆等。
保证饮食清淡无刺激很重要,患者不要吃刺激性强的东西,以免影响到伤口恢复。
注意保持眼部卫生,保持干燥洁净,避免过度用眼,发现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后不要过分紧张,积极治疗,保持乐观的心情。
伴有原发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术后应注意眼部卫生,限制眼球运动,不可做剧烈运动。
对于单眼曾经发生过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患者,需要定期对另一只眼进行检查。如果另一侧同样出现视网膜周围病变,需要积极治疗,预防视网膜脱离。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不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原发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疾病,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防止原发病的发展造成视网膜脱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对眼的保护,避免疲劳。
对于老年人及有本病家族史的人群,每年应定期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减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
眼部疲劳时可通过做眼保健操来缓解。
使用各类眼部用药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避免原发病的进一步发展。
积极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
有近视眼或做过眼部手术的人,需要每年到医院检查眼底情况。
4236点赞
[1]张琳,颜叶超.基于最佳证据的视网膜脱落术后特殊体位护理方案的实践及效果评价[C].上海市护理学会.第四届上海国际护理大会论文汇编.上海市护理学会:上海市护理学会,2019:994.
[2]李凤飞.分析复杂视网膜脱落患者使用硅油治疗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77):92.
[3]刘新.综合性护理在视网膜脱落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满意度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4):166-167.
[4]李凤鸣,谢立信.中华眼科学:全3册.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