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苯丙氨酸血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其辅酶四氢生物蝶呤缺乏,导致血苯丙氨酸增高的一组最常见的氨基酸代谢病。血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2mg/dl)及血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比值>2.0统称为高苯丙氨酸血症。虽然是氨基酸代谢病中的最常见类型,但是临床上本病的发生仍然非常罕见,临床病例近些年有逐步增长的趋势,对其研究和诊治均需进一步探讨。本病为遗传性疾病,发病率存在显著的地区性差异。在新生儿期,多无明显临床症状,因为这个时期的特殊性,也容易被家长和临床医生所忽略。随着月龄增加,逐渐出现明显的外貌症状,或者发育异常,而引起家长警觉前来就诊。越早治疗,疗效越好,对患儿影响也越小,同时遵循个性化治疗方案也是本病的治疗选择。
又称苯丙酮尿症,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变异,导致活性下降,苯丙氨酸不能转换为酪氨酸,血苯丙氨酸浓度增高,影响患儿发育。
四氢生物蝶呤是苯丙氨酸的辅酶,其代谢途径中任何一种酶的缺陷均可导致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阻碍苯丙氨酸代谢。
高苯丙氨酸血症病因是常染色体异常,可能是基因致病突变引起的,属于隐性遗传,所以临床上非常罕见。
高苯丙氨酸血症的病因分为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又称苯丙酮尿症)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两大类,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发生致病变异,导致活性下降,苯丙氨酸不能转换为酪氨酸,使得T酪氨酸及正常代谢产物合成减少,血苯丙氨酸浓度增高,最终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
四氢生物蝶呤是三个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羟化酶的辅酶。四氢生物蝶呤代谢途径中任何一种酶的缺陷均可导致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不仅阻碍苯丙氨酸代谢,还会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
因为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一般情况是不会发病的,如果父母为近亲血统,或者可能带有同样缺陷的致病基因,发病率则会大大增加。
本病非常罕见,发病率极低。我国1985~2011年3500万新生儿筛查资料显示,发病率为1:10397。2000~2007年我国新生儿筛查资料显示,高苯丙氨酸血症中12.9%为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并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南部地区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发病率较高。
本病的好发人群是具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
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在新生儿期症状难以被发觉,出生3~4个月后逐渐出现典型症状。早期可与正常婴儿存在外貌上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发育迟缓,同时可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头发由黑变黄,皮肤颜色浅淡,尿液、汗液鼠臭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表现出智力发育落后、癫痫发作,也可出现行为、性格、神经、认知等异常,如多动、自残、攻击、孤僻、兴奋不安、自闭症、自卑、忧郁等,婴儿期还常出现呕吐、湿疹等。
患者在新生儿期也多无临床症状,出生1~3个月后除以上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嗜睡、躯干肌张力低下、四肢肌张力增高或低下、眼震颤、吞咽困难、口水增多、松软、角弓反张、反应迟钝、失眠、智力发育严重障碍等。
表现为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的大脑功能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出现癫痫是因为血中苯丙氨酸浓度过高,影响脑部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时期即可发病,可伴有抽搐甚至呼吸困难,并易因窒息而危及生命。
出现轻度脑损失时,患儿可能表现为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冲动、学习成绩差、与人很难沟通和相处。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瘙痒性皮肤病,容易反复发作,可能是因为机体免疫系统异常引起。
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出现外貌变化或智力下降或出现癫痫抽搐时才被发觉,而选择就医。如果可以及时诊断本病和及时对症治疗,可以将本病对患儿的身体和脑部神经系统影响降到最小,所以及时就医直接关系患儿的预后,一旦脑部损伤形成以后,则很难逆转,对于患儿和家长的今后生活均造成严重的影响。
当发现患儿肤色异常或者头发变黄、嗜睡,或者汗液、尿液异常臭味时,应及时就诊检查。
如果已经出现明显认知障碍,此时往往预后较差,但是仍需要及时就诊。
绝大多数患者应考虑到儿科就诊。
伴发神经系统障碍患儿可以考虑到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何时发现患儿发病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汗液异味、肤色变浅、认知障碍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抽搐、吞咽困难、运动障碍等症状)
既往有无其他的病史?
检测干血滤纸片中苯丙氨酸浓度,正常血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2mg/d),血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提示高苯丙氨酸血症。
检测干血滤纸片中苯丙氨酸及酪氨酸浓度,并可自动计算二者比值,血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及比值>2.0提示为本病。
是目前国内诊断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的重要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新蝶呤、生物蝶呤浓度,并计算生物蝶呤比例。各种酶缺乏,患儿可呈现不同的尿蝶呤谱。
是二氢蝶啶还原酶缺乏症的确诊方法,患儿二氢蝶啶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
为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的辅助诊断方法,需在留取尿蝶呤标本后进行。
是高苯丙氨酸血症病因的确诊方法,建议常规进行,尤其对经上述鉴别诊断试验仍不能明确诊断者更需尽早进行基因诊断。
有助于评价患儿脑损伤的程度,MRI对脑白质病变程度评估优于CT。未经治疗或疗效不良的患儿可有脑萎缩及脑白质的异常,髓鞘发育不良和(或)脱髓鞘病变,脑白质空泡变性及血管性水肿。
未经早期治疗的患者常伴有脑电图异常,对合并癫痫患者应进行脑电图检查。
本病主要根据患儿是否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尿液、汗液有鼠臭味等,在结合采集出生72小时(哺乳6~8次以上)的新生儿足跟血,制成专用干血滤纸片,采用荧光法或串联质谱法(MSMS)测定血苯丙氨酸浓度进行高苯丙氨酸血症筛查。筛查原标本血苯丙氨酸浓度>120μmoL/L,或同时伴有苯丙氨酸/酪氨酸>2.0为阳性,需召回复查,复查仍阳性则可确诊。
蛋白摄入不足可导致假阴性,有上述情况时判断需谨慎,有必要进行复查。
对早产儿因肝功能不成熟可导致暂时性高苯丙氨酸血症,发热、感染、肠道外营养或输血等也可导致的血苯丙氨酸浓度增高,进行鉴别诊断。
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继发性血苯丙氨酸增高,如酪氨酸血症、希特林蛋白缺乏症等。
因为本病前期症状较轻,对脑部损伤并不严重,如果能及时发现,通过对症进行治疗,则可促进疾病向好的一面发展,不至于留下后遗症。但是如果疾病未经治疗,或者因为疾病罕见误诊采取错误的治疗措施,往往引起疾病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危及生命。所以早期明确诊断,并且对症治疗对于疾病的转归很重要,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预后与疾病轻重、胎儿期脑发育、治疗早晚、血苯丙氨酸浓度、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性等多种因素有关。
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仍是目前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症的主要治疗方法,苯丙酮尿症患者苯丙氨酸羟化酶活性不同,导致对苯丙氨酸耐受量的个体差异,需个体化治疗。根据相应年龄段儿童每日蛋白质需要量、血苯丙氨酸浓度、苯丙氨酸的耐受量、饮食嗜好等调整治疗方法。
新生儿筛査诊断的患儿多无临床症状,难以判断严重型与轻型。诊断明确后可按不同病因给予四氢生物蝶呤,或无苯丙氨酸特殊饮食及神经递质前体治疗,提倡终身治疗。
可遵医嘱服用左旋多巴、5-羟色氨酸联合治疗,但有些患者服用左旋多巴及5-羟色氨酸后出现胃肠道反应或药物不耐受,如多巴不良反应包括运动障碍、不自主或抽动症样动作、兴奋、失眠等,尤其是儿童患者初始治疗时易发生,减少多巴剂量或总量分多次服用可改善上述症状。5-羟色氨酸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减量或暂停药后可改善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有头痛、咽痛、腹泻。
由于高苯丙氨酸血症长期饮食治疗依从性下降,无苯丙氨酸食物口味欠佳,特殊饮食易导致营养缺乏等问题,饮食治疗常面临挑战,可以应用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奶酪乳清提取的低苯丙氨酸的天然蛋白质糖巨肽替代。
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预后同治疗时机、病情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越早治疗,预后越好。目前新生儿出生后进行足跟血筛查,已经极大的提高了本病的治疗状态。
高苯丙氨酸血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不能治愈,但可通过对症治疗,改善症状。
早期治疗一般不影响患者寿命,预后较好;如果拖延治疗,可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
治疗前期需要每周复诊,观察疾病进展,药物剂量是否耐受;病症得到缓解以后,可每月复查,或者病情变化时复查。
饮食是本病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针对不同病因引起的高苯丙氨酸血症,采取不同的特殊饮食治疗,是本病的关键,同时针对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饮食调理。
低苯丙氨酸饮食是本病患儿需要终身去维持的饮食习惯,同时适当增加天然蛋白质摄入,积极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同时要注意监测血苯丙氨酸浓度变化。对于婴幼儿,可给予低苯丙氨酸奶粉治疗。
本病患儿往往出现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的行为表现,所以护理工作需要耐心和细心,同时积极关注患儿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护理工作不容忽视的。
治疗后每3~6个月测量身高、体重及营养评价等,预防发育迟缓及营养不良。
1岁、2岁、3岁、6岁时进行智能发育评估,学龄儿童参照学习成绩等。
对于家长需进行相关基础知识的宣教,提高治疗依从性,达到良好的疗效。入学后需要告知学校老师,配合饮食及教育指导,做好患儿的心理辅导工作。
建议在喂奶2~3小时(婴儿期)或空腹(婴儿期后)后采血测定苯丙氨酸浓度。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特殊奶粉治疗开始后每3天测定血苯丙氨酸浓度,根据血苯丙氨酸浓度水平及时调整饮食,添加天然食物;代谢控制稳定后,苯丙氨酸测定时间可适当调整:<1岁每周1次,1~12岁每2周至每个月1次,12岁以上每1~3个月测定1次。
苯丙氨酸是一种必需氨基酸,治疗过度或未定期检测血苯丙氨酸浓度易导致苯丙氨酸缺乏症,表现为严重皮肤损害、嗜睡、厌食、营养不良、腹泻、贫血、低蛋白血症等,甚至死亡。因此,需严格监测血苯丙氨酸浓度,苯丙氨酸浓度过低时应及时添加天然食物。
高苯丙氨酸血症的预防工作主要是依靠病因预防,针对高危人群产前诊断或者是避免遗传基因较为接近人群生育子女,是目前采取的主要手段。
针对高危人群子女,新生儿时期即可筛查诊断;对于高度疑似婴幼儿,应进一步增加筛查手段,避免漏诊。
采集出生72小时的新生儿足跟血,测定血苯丙氨酸浓度进行高苯丙氨酸血症筛查,也可对于高度疑似患者采取临床中最有效的筛查方法基因诊断,但是该方法比较复杂。
经新生儿筛査诊断、在新生儿期即开始治疗的多数患者,智力及体格发育可以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很多患者能正常就学、就业、结婚、生育。
合理的个体化饮食治疗是改善患儿的远期预后的关键。
在先证者及其父母致病基因突变明确的前提下,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对胎盘绒毛(孕10~13周)或羊水细胞(孕16~22周)进行疾病相关基因突变分析,到具有产前诊断资质的机构进行胎儿诊断以及后续的遗传咨询。
4229点赞
[1]赵玉沛,张抒扬主编.罕见病诊疗指南第1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49.
[2]陈晨,赵振华,任依琳,孔祥东.河南地区113例苯丙酮尿症患者PAH基因的变异特点[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8(06).
回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