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又称为Wallenberg综合征,或小脑后下动脉综合征,病变位于延髓上段的背外侧区,是脑干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同时也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典型表现之一。常见的原因为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血栓形成,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眩晕、恶心、呕吐及眼震等。以抗凝等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为主,经积极治疗,多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病因主要为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或部分阻塞以及椎动脉颅内段或起始处狭窄、闭塞,或椎动脉起始处的血栓脱落所致。
小脑后下动脉从椎动脉上部分出,是椎动脉最大且变异最多的分支,主要供应延髓中上部外侧区、小脑半球底部和蚓部下面的后部。小脑后下动脉自椎动脉外侧分出后,向后上走行到小脑底面时分内、侧两支。内支与对侧小脑后下动脉内支及同侧小脑上动脉吻合侧支与同侧小脑前下动脉吻合,并由小脑后下动脉主干分出供应延髓外侧部的小支动脉,是终动脉。故当小脑后下动脉主干闭塞时,仅发生其到延髓的小分支供血区的梗塞,即延髓背外侧梗塞。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综合征,在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约有20%为后循环卒中,其中有一半左右可表现为该综合征。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多好发于患有多发性硬化、心脏病以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患者。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常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及心脏病症状,常见的有眩晕、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由于不同血管闭塞引起不同部位损害而表现不同的症状。
眩晕、恶心、呕吐伴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受损)。
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患侧软腭麻痹以及咽反射减退或消失(疑核及舌咽、迷走神经受损)。
交叉性感觉障碍,即同侧面部及对侧躯体痛、温觉减退或消失(三叉神经脊髓核、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束)。
患侧Horner征(霍纳综合征),即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眼球内陷,患侧面部少汗或无汗(网状结构下行交感神经纤维受损)。
患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脊髓小脑束和绳状体受损)。
表现为心律不齐、心动过缓或过速、心肌供血不足等。
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呼吸功能衰竭。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原因可能为小脑梗死后水肿逐渐加重,脑干受压、脑脊液循环受到影响所致。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症状明显,常见的有眩晕、恶心、呕吐、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但患者依然无法自行判断疾病严重程度,需至医院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治疗。
若患有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出现恶心、呕吐、饮水呛咳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律不齐等症状时,可立即就医诊断。
患者优先考虑去神经内科就诊。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出现症状多长时间了?
是否有呕吐、饮水呛咳等症状?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肢体疼痛、心跳加速或减慢等)
以往有无其它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
延髓部位MRI检查可显示梗塞灶,MRI示病变侧椎动脉狭窄、闭塞、夹层分离。明确可能存在的病因,明确病变性质。
有助于排除潜在的房颤病因。
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具体标准如下:
交叉性感觉障碍提示了患者的病变位于延髓,并且累及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束,是诊断的关键。
若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当患者满足病灶在延髓,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二者必具其一,以及提示损害在延髓背外侧,痛温觉障碍、共济失调及Horner征三者必具其一,上述两个条件时,可以进一步提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可能性。
CT平扫可见多发的低密度或等密度区,多无占位效应,增强后如疾病在活动期则出现强化。脑脊液检查可帮助诊断。
起病急,患者往往会出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增高征象,好发于基底节区,头颅CT可见出血部位均匀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可出现水肿带,甚至可使中线移位,可帮助鉴别诊断。
多伴有视物旋转、听力减退,多见于年轻女性,多不合并面部肢体麻木。头颅CT、MRI正常,无阳性发现,帮助鉴别诊断。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包括在溶栓时间窗内且无溶栓禁忌症者应给予溶栓治疗,超过溶栓时间窗者,应给予积极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
卧床休息,避免头颈部活动和声光剌激。
控制眩晕、止吐,减轻患者痛苦和缓解紧张情绪。
目前临床上常用低分子肝素如速避凝,它保留了普通肝素的抗凝作用,却没有普通肝素的一系列副作用,用药时无需监测凝血功能。
适用于脑梗死发病在6小时内者,但个别患者72小时内纤溶酶原过高,为预防再次梗死,仍可酌情应用,用药前后需监测凝血功能及纤维蛋白原。
对确有血黏度高和循环血量不足的患者,适量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或706代血浆,以改善其血液循环状态。
其作用在于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血黏度,常用阿司匹林。
旨在阻断缺氧后脑细胞坏死的不同机制,延长细胞生长能力,促进后期神经元的功能恢复,常用药物有钙通道拮抗剂,如西比灵、尼莫地平及胞二磷胆碱等。
最佳治疗时间窗是在发病后6小时内,特别是发病3小时内,对于超过6小时的患者可综合分析多方面条件,根据病情适当放宽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方法是给予尿激酶静滴,之后立即给予20%甘露醇静滴,视病情决定用药时间,一般3~7日逐步停用,可同时给予制酸及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出血。溶栓后24小时内不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血压过高者可适当服降压药。
早期进行系统、规范和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和病残率的降低,故应早期进行,不要延误。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功能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到令人满意的日常活动水平,如患者并发有呼吸、循环功能不良,则预后欠佳。
大多数患者可得到临床治愈效果,但无法彻底治愈。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如无并发症情况下,经过正规治疗,不影响自然寿命。
饮食调理主要是针对基础疾病的饮食,患者应遵循清淡饮食为主,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平日注意补充营养。
宜吃鱼肉、大豆等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油腻的食物,如辣椒、肥肉等。
合理膳食,平日可多食蔬菜、水果。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主要为术后护理,应对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对症处理。
患者吃饭、喝水时,头应偏向一侧,勿将食物或水误吸入肺,引起严重并发症。
避免进行面部及肢体的冷热敷。
术后患者应积极运动肢体,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果患者有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可行胸片等检查。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预防措施主要为控制易引起本病的因素,如多发性硬化、高血压及心脏病等,避免血管堵塞,引起本病。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筛查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检查,如患者有高血压、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需定期体检。
减少盐的摄入,每日摄入不超过6g,其他调味料,如味精、酱油等,均需要控制。
合理运动,可进行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但需避免过于劳累,以身体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戒烟戒酒,烟酒是引发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害之一,同时需避免二手烟的吸入。
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不熬夜,早睡早起。
合理进食,增加膳食中的微量元素的摄入,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4548点赞
[1]邓本立,王默力.Wallenberg综合征的研究新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2012.
[2]石磊,刘晓芳,迟兰芹.Wallenberg综合征31例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
回复快